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回复: 0

黄峥的人生观与商业观:学生时代与第一份工作如何塑造成功思维

[复制链接]

6423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341
发表于 2025-4-22 17: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关于人生,学生时代和第一份工作

人的思维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出身影响,年幼时所受的教育也会对其产生作用,同时当前自身的利益角色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思维观念。黄峥的这个观点,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学和大学是世界观、价值观得以成型的阶段,第一份工作是商业观得以建立的阶段,如今的黄峥恰恰是从这两段经历中获得了益处。

1.眼界和思考方式

12 岁到 18 岁这 6 年,黄峥度过了与一般人学生时代不同的时光。杭州外国语学校,从名字看像是学外语的,但实际上更多强调的是教学的国际化。杭外的一个特点是实行六年一贯制,保送大学的比例较高。这表明它受高考的影响非常小,在教学方面能够自由地施展。另外,在黄峥所在的杭外 160 多位同学中,有许多是富二代。

黄峥记得,在 1992 年到 1998 年期间,他上了好些节课是在看美国大片。通过这样的方式,他较早地接触到了开放的文化,这在思想和眼界方面给他带来了更早的启蒙。

杭外的同学们对黄峥产生了影响,使得黄峥形成了与其他中学的人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黄峥当时评价道,他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时间更早,程度更深,比例更大,比其他同龄人更为(自由主义)一些。

黄峥就读于浙江大学混合班,它是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前身,这里享有极好的资源、机会和自由度。1999 年大一的时候,黄峥入选了(梅尔顿基金会)。浙大的混合班是在中国唯一选拔成员的地方,每个地区每年有 5 个人,另外四个地方分别是印度、东德、智利和美国的黑人地区。

入选后,黄峥获得了一台电脑以及全年的免费上网服务。这使他有机会能够通过邮件与其他地区的同龄人建立联系,从而更便捷地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思想和文化。成员们每年会飞到一个成员国,在那里相聚大约 10 天左右来召开年会,一起进行讨论和玩耍。

每年一次的这样聚会,使黄峥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其他国家同龄人的起居习惯。就在此时,黄峥深刻地察觉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种以及不同的文化差异极大,其出发点、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做事情的方式,是他之前全然不知且难以想象的。

2.错位竞争

这种认知得到了延伸,黄峥由此意识到,不同地区以及不同人群圈子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并且这种认知成为了黄峥延续至今的一种思考方式。

黄峥清楚地记得罗素《幸福之路》里的一个观点,即一个地方的非主流很可能是另一个地方的主流。在当时处于英国的罗素眼中,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是对财富的比拼。而在英国存在贵族阶层的时候,贵族阶层所比较的更多的是诸如艺术等非财富的东西。

这可能是黄峥对下沉市场机会思考的源头。

在上市后的采访里,黄峥提及,拼多多在电商江湖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其根本在于:我们与淘宝是处于不同位置的竞争。我们争夺的是同一批用户,但是在不同的场景中。只有错位竞争,才能够长得更快。

黄峥觉得自己的学生时代极为幸运,甚至有些特殊。他的学生时代经历,使他有了 3 个深刻的认知:

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这种情况属于小概率事件,而大部分富二代是十分优秀的。

田忌进行赛马,能够在整体资源处于劣势的状况下,打造出局部的优势。凭借此,就有机会赢得整个“战役”的胜利。由此可知,平凡的人是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情的。

③ 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这个时候,黄峥才22岁。

3.钱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钱是工具,并非目的。这个认知对黄峥的职业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他在学生时代没有产生这样的认知,那么他可能很快就会变得平凡。因为黄峥参加第一份工作后,很快就获得了巨额财富。

黄峥在谷歌工作了两个月后,谷歌上市了。很多老员工都一下子变得富有起来,其中也包括黄峥。他的银行账户里的钱瞬间增多了很多,那种感觉就像是天上掉馅饼一样。

很多人瞬间有了太多的钱后,就失去了工作的动力,接着开始去寻找新的乐趣和事业。然而,往往那些新的东西他们其实并不擅长,也未必喜欢,比如开飞机未必行,搞望远镜搞不来,创业不适合做老板却又处在了老板的位置上。

在谷歌这些同事的身上,黄峥察觉到了一夜暴富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他们就这样,零零散散、各式各样地耽误了不少年头,也耽误了最有希望去取得更卓越成就的那段时光。

黄峥曾有在微软实习的经历。毕业之后,他听从了自己“人生导师”的建议。他放弃了当时已经在全球操作系统领域建立起垄断性地位的微软。他选择了相对于微软而言还是一个“小公司”的谷歌。

段永平对其说道,当时他认为在微软能够看清自己十年后的状况。这对于想要未来创业的人是有好处的。如果去微软,至少要待三年,因为一两年的时间无法真正进入重要岗位,也无法真正了解这个公司。

实际上,黄峥在谷歌待的时间确实只有三年。他还没等到第四年股权全部兑现,就离开了谷歌去创业。在离开谷歌创业的那一年,黄峥 27 岁。

曾有人问黄峥财富自由后再创业的目的是什么,他回答说:“你做出了一个东西,别人觉得它有点厉害,有点与众不同,还能对你表示尊敬。”在黄峥看来,这种尊敬是独特的,能让别人无法与他同等地进行比较。

黄峥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始终是要他学习先进,并且立志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因此,当现在回想之时,可以看出“对于人生楷模、人生目标以及人生意义的思考,开始的时间是非常早的。”

二、关于市场的思考

2016 年 9 月,拼好货与拼多多完成合并。或许从这个时候开始,黄峥真正开始思考电商零售市场的新机会。2016 年 8 月,黄峥在他的个人公众号上表达了对劣币驱逐良币的观点。一年之后,他又发表了对零售市场新需求的认知以及 C2M 反向定制可能性的看法。

黄峥对市场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劣币的产生;二是劣币的解决;三是供给与需求的机会。

1.劣币的产生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产生,在黄峥看来是人性使然。

公众中的个体为了自我保护,彼此之间不团结。最终的赢家是单体力量更强的规则组织者。并且,在劣币泛滥的情况下,个体自身没有阻止其泛滥的动力。每个人所希望做的仅仅是把自己的劣币花出去,以换取别人的良币。这种自私的行为,使得个体最终整体都遭受损失,每个个体即使想自我保护也无法做到。



在这个模型里,有关于组织者的内容。黄峥觉得,与劣币驱逐良币相比,更值得去研究的是另一个现象,也就是电影院现象。

电影院里,若前排的人站起来,那么后排的人也会跟着站起来。原本大家可以坐着欣赏的美好之事,最终却变成了所有人都站着观看的辛苦之事。

在这个模型里,不存在组织者的角色。它完全是由一群缺乏外部强制力的自私个体所组成。可能会出现一种集体自我伤害的现象,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获得利益。

黄峥认为,电影院现象更符合市场的实际现状。

2.老鼠屎的比例

在电影院现象中,先站起来的那部分人就如同“掉进汤里的一粒屎”。然而,汤本身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就像江河污水流入大海一样,如果这部分人的比例很低,其实是没有问题的。

黄峥觉得,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比例方面的问题。不存在 100%完美的模型,在某个特定比例范围内,系统能够自我净化,然而一旦超过这个比例,整个系统就会瓦解。但这个临界点的数值很低,可能就在 1%与 5%的差异之处,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比如有一组人,倘若骗子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仅仅为 1%,那么对于这一群体作出无罪推定的话,这个社会能够高效且良性地运转。然而,倘若这个比例上升到 5%或者 8%,再继续作出无罪推定,就会将其他人逼向骗子那一方。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社会就只能作出有罪推定了。如此一来,就会产生性质上的差异。并且,这两个体系的文化运转效率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就是要防止这1%或5%的老鼠屎掉入汤里。

解决问题有两个方式:大范围整肃、渠道价值。

1、大范围整肃,需要付出巨大的能量

黄峥举的例子是:

纽约整治公共场所涂鸦。曾经,纽约曼哈顿的中央火车站每个地方都被人涂鸦。为了整治这一情况,市长花费了很大力气,每天去刷一整面墙。别人涂一点,他就把全部都刷掉。这样连续反复了很多很多天,涂鸦才逐渐变少,直至完全消失。据说新加坡治理随地吐痰的情况也类似,它付出了比破坏者多很多很多倍的代价,才扭转了“风气”,形成了良性运营的体系。

在零售行业,这其实对应的是大规模的打假。

2、渠道有价值,贵的却好卖

一种是利用渠道,在商业领域存在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即有时候物品价格变高了却反而更容易销售。

查理·芒格在他的书中多次提及,“在消费品领域,在商用软件领域,在硬件领域等,我们都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这种贵的东西反而卖得好的现象,甚至有可能是好些领域的主流。”

渠道和服务实现了增值,同时也获得了信任,这减少了系统中劣币驱逐良币的可能性。虽然这种情况违反了经济学教科书所讲述的价格供求线原理,但是这类现象是非常多的。

当然,听上去有点像京东直营的模式。

三、供给和需求,“穷人”和“富人”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有着精英范儿的黄峥,会对下沉市场展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对社会价值的追求,还是对商业机会的把握,黄峥所看到的,是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所带来的极为巨大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反向保险”这一理念的尝试。

1.供给和需求

黄峥和朋友有一次关于服装生产历史的聊天,这次聊天让他对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产生了兴趣。

一战带来了大规模的批量服装生产。战争引发了对快速大规模生产衣服的需求,这种需求催生了今天的尺码标准。而这背后,实际上是需求端超级应用场景的出现。

黄峥总结了需求的三类变革:

第一类变革是由人类的贪婪以及追求所引发的。它所满足的是诸如更快、更多、更好、更美等方面的需求。这种需求始终存在着,当某一种贪婪得到满足之后,另一种贪婪便会随之出现。例如,飞机满足了人们想要飞翔的需求。

第二类是出现了新的应用场景,例如在一战中存在对标准化服装的大规模需求。

③ 第三类是需求的收集变革,比如LBS的出现。

黄峥认为,新的大规模场景并非常见。人类的追求始终存在,然而需求的收集方式正面临变革,此刻正适宜进行变革。并且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可以用大量的可能性,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来换取整体效率的提升以及成本的降低。

原有的电子商务仅仅解决了信息化这一方面。竞争十分激烈,导致工厂的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黄峥察觉到了需求存在的新可能性,以及对供给的改变,因为“需求是拉动供给的关键所在”。

假设前端消费者能多一些耐心,并且有和其他人协调的愿望,他们放弃一部分所见即所得以及现在马上要的冲动,那么我们就有机会利用人和人之间的推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兴趣的相似点,进行人以群分的归并,把每个人个性化的需求归集成具有一定时间富裕度的计划性需求。

这样来看,拼多多的社交元素,需求端是根,社交只是手段。

2.“穷人”和“富人”

在黄峥的眼里,穷人最宝贵的资产是“意愿”。

巴菲特拥有保险帝国,这给了黄峥一些启发。然而,不同之处在于,黄峥所思考的是反向保险存在的可能性。

在保险的商业形态里,“富人”拥有资本且资金充裕,所以他们的抗风险能力较强;“穷人”则资金较少,抗风险能力较弱。“穷人”需要从“富人”那里购买抗风险的能力。其结果是,保险促使财富从没有钱的人向有钱的人进行了转移。

巴菲特通过投资获取钱财,然后把钱捐给盖茨,让盖茨去进行财富的重新分配,这一点是黄峥认为巴菲特最为潇洒的地方。而黄峥希望将金钱的这种流动方向直接颠倒过来。这也体现了黄峥早期的一种认知,即钱只是工具,并非目的,黄峥所想的是利用这个工具,去做一些事情。



反向保险的理念在于,“穷人”把自身最为宝贵的购买意愿和规划出售给“富人”,以此来降低“富人”的生产风险,并且促使“钱”以更短的周期从富人向穷人回流,形成一种循环。其中,这里所说的“穷人”指的是处于弱势的消费者,“富人”指的是相对强势的生产者,而“钱”指的是部分的让价和折扣,“反向保险”则是生产的确定性。

这就是拼多多的C2M反向定制。

四、关于价值

或许是由于与巴菲特的理念相契合,黄峥对罗素的《幸福之路》颇为偏爱,他自行总结出了这本书所蕴含的三个道理:

要有勇气直面常识,以常识进行理性判断,凭借理性意念来指引自身行动。

要将对成就一个极为完美的自己所怀有的兴趣,转变为对外部那些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兴趣。

③ 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其中的两个关键词是"理性"和"常识"。

2006 年,段永平花费 62 万美元拍下了巴菲特的午餐。在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期间,段永平特意带上了年仅 26 岁的黄峥。黄峥从这次经历中获益良多,在商业和资本等方面的思考上,都能看到巴菲特的影响。创业如同投资,投资如同创业,而它们都围绕着常识、长期和价值。这是黄峥在为数不多的公开采访中提及最多的内容。

黄峥看重的在价值理念上的方面有:方向,复利,可靠,还有资产与费用的辩证转化。这 4 个方面既关乎资产,又关乎人。

1.方向

很多普通人在金融行业赚到了不少钱,同时也看到过很多很聪明优秀的人在不好的行业里艰难挣扎。在创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就像投资一样,选择比努力更为重要。巴菲特的这段话给黄峥带来了很大的触动。

而对黄峥来说,他的选择是,正确而难的事。

创业本身对行业及生意模式的选择往往能决定很大一部分结果,这就是正确之处。并非所有模式都能行得通,所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什么是正确的事,研究生意模式的细节,接着再思考如何把事做正确。在正确的方向上逐步前行,比在不正确的方向上疯狂奔跑要好得多。

难在,若一个业务特别容易做,且无需付出大代价,通常就不是能长期带来大量现金流的好业务。好的决定往往是艰难的,且需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要用合理的价钱(代价)去购买好公司,而非花费时间去挑选那些价格便宜、虽有残余价值但往往不那么好的公司(即捡烟蒂)。

一个好的公司应当努力去解决那些正确且困难的问题,而不应到处去捡很多芝麻。四处捡芝麻的心态往往连芝麻都捡不到,这与积小胜为大胜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投资另一个与价钱相关的点在于观察这个 loss 是否整体上能够承受。从创业的角度来看,这会更加具象,也就是在投入一个事业时,要查看是否会让自己陷入绝境,因为活着是创业的首要任务。同时,往往还需要以另一个角度进行评估,即能否取得胜利,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去投入并赢得胜利。

在巴菲特的理念中是关于投资以及价钱的方面,而对于黄峥而言,这就是在创业过程中需要付出的代价。

2.复利

巴菲特秉持长期价值主义理念,将重复利视为其投资的关键诀窍。段永平是追随巴菲特的信徒,同时也是黄峥的人生导师。

黄峥从这两个人身上都领悟到同一个道理,那就是快即是慢,慢即是快。以平常心去做事会更好,然而实际上平常人很难拥有平常心。

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即便速度慢一些。就如同投资中,复利连续 20 年获得 20%的年回报,这是很厉害的。这种情况远比今年上涨 100%,明年下跌 50%所获得的收益要高。

3.可靠

如果你将每一个同学视为一个公司,接着要把自己当下所有的钱投给其中一个“他”,且占 5%,那么你会挑选哪一个呢?通常你不会选择最聪明的或者能力最强的,而往往会选择最可信赖的。这是巴菲特和盖茨在某次与 MBA 同学的对话中向台下同学提出的一个话题。

巴菲特将投资视作是购买某事物的一部分,把 CEO 当作自己未来的合伙人,思考自己是否愿意与他们长期共同做一些事情。倘若这个创始人、CEO 的人品或者文化让你在长期合作中感到不适,那么最好在第一天就不要进行购买。

黄峥觉得创业也是如此。我们需要的是值得信赖的长期伙伴,而非那种表面能力很强,但永远无法确定他是否会在背后捅刀的人。倘若你觉得一个人长期并不适合团队,只是有一时的用处,那么将这样的同事招进来,往往会让自己感到后悔。要是这个不合适的人是合伙人,那就不仅仅是后悔了,而是追悔莫及。

4.资产与费用

如果费用都转变为可增值资产,那么我们的 CFO 可能会笑得睡不着觉。同时,投资人或许也会因此而欣喜不已,难以入眠。

黄峥觉得资产仅有价格,不存在浪费。费用的浪费是令人憎恶的,并且常常会产生负面效果。资产与费用的区别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加深生意的护城河有益的通常是“资产”,而那些时间越久对自身越不利的则可视为费用。

如果将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决策视为投资决策,那么我们需要分辨用时间和钱换来的东西中,哪些是资产,哪些是费用。然而,有趣的是,在很多投资的时候,对于这样重大且有差异的分辨往往是草率的,并且权重远远不够。

2018 年夏天,拼多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世界杯广告,使得营销费用急剧增加。黄峥解释说,花费大量资金做品牌广告,从管理层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项长期投资,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倘若持续投入这笔钱两三年之后,拼多多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就会成为一个信誉度较高的品牌。你购买了一块无形资产,然而在财务报表方面,它仅仅能被当作营销费用。

拼多多上市后,人员进行了增配且需要进行管理,竞争也在加剧,需要面对的问题随之越来越多。如今,拼多多的新农货计划在推进,新品牌计划也在推进,同时阿里开始在新农货方面和拼多多正面交锋,京东也开始在新品牌方面和拼多多正面交锋。黄峥的 list 中,写到 C2M 后就突然停止了。其中缺少了关于公司管理方面的《政委、组织及组织工作》;缺少了关于阿里、京东、拼多多激烈竞争的《达尔文之同种竞争最激烈》;缺少了关于新农货的《农产品的工业化革命是否能被跳跃》;缺少了关于新品牌计划的《革命往往在交接处发生》;还缺少了关于电商终局的《胜利的不同,歼灭战和击溃战》等思考。

期待黄峥能为拼多多书写更远的未来。

en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8 10:27 , Processed in 0.0958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