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回复: 0

新工科建设究竟如何突破学科壁垒,培养复合型工程人才?

[复制链接]

6375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197
发表于 2025-5-9 02: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些年,众多高等学府积极推动“新工科”的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要求。2017年,教育部推出了“新工科”行动计划,并提出了诸如“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一系列战略措施,致力于构建一个与国家产业升级需求相契合的人才培养架构。“新工科”着重于对传统工科领域,如机械、材料工程等进行现代化升级与改造,并且致力于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包括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制造等领域所需的专业人才。这一教育理念倡导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目的是为了培育出能够满足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工程人才。

“新工科”的建设推崇文理与理工、工管之间的融合,旨在推动不同学科间的深度整合,特别注重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等领域的交叉培养,旨在让学生不仅精通传统理论知识,还能吸纳新技术元素。为此,部分高校将信息技术、智能控制等内容纳入机械设计课程,并通过跨学科项目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新工科”建设着重于促进校企联合、产教深度结合。借助课程革新,该领域的专业构成与课程体系愈发契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验室、实训基地已变得普遍。部分试点项目尝试引入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并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这种培养模式有效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新工科”强调通过研究推动教学、通过生产促进学习的培养策略,并推广了项目制和模块化教学形式。众多高校在课程中融入了工程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国际化教学元素,以此激发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跨领域思考。部分高校还尝试将课程设计、实验实训、创新实践以及企业实习等方面紧密结合,旨在增强学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实施中的问题与挑战

课程安排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一些高校的课程体系未能及时更新,导致教学内容与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出现了“工程学科向理科靠拢”的现象。相关研究表明,“高等教育中的工程学科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这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众多工科专业依旧以传统的理论课程为核心,缺少对智能制造、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实践训练,这导致毕业生难以满足工业技术升级的迫切需求。



高校青年教师普遍理论基础扎实,然而,在工程实践经验方面却存在不足。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众多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被引入,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在企业中进行过实践锻炼,缺乏实际的工程经验。这种实践经验的缺失使得教师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案例有效结合,进而影响了教学的实用性和生动性,这对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构成了制约。

实践教学设施存在缺陷:工程实践资源短缺,实践环节有所削弱,这些问题日益突出。“许多高校的实验设施不够完备,工程实训的强度有待提高,与实际生产环境存在较大差距,学生接触工程设备的机会极为有限”。尽管学校大力提倡课外科技创新和校外实践,然而,由于实践时间有限、活动安排分散以及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们在参观企业时常常只是匆匆浏览,未能进行系统性的工程实践操作,这最终导致了他们在应用能力方面的不足。

应当予以认可的是,“新工科”的推进在推动学科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以及培育创新性工程人才方面已经显现出显著成果,然而在具体执行阶段,仍需重视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的难题。未来需深化推进产教结合的立法和政策扶持,强化对具备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队伍的培养与激励措施,并优化多元化的实验实训设施,从而确保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得以有效实施,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8 03:57 , Processed in 0.12835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