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回复: 0

平均年龄52岁的航天员乘组出征!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6482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518
发表于 2025-5-6 07: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年龄分布来看

在33~50岁之间

这次整个航天员乘组平均年龄52岁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航天员构成的飞行团队状态稳定,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器发射任务顺利完成。画面来源:CGTN截取

本刊记者/彭丹妮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再攀新高!在6月17日的上午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飞船上搭载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航天员,将乘坐此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实现对接。这三位航天员预计将在核心舱内停留大约3个月的时间。

空间站,一种在低地球轨道上持续运行、专为航天员提供长期在轨生活和工作环境、并便于地面航天员访问的载人航天器,集中体现了当前航天科技领域最为全面、复杂、先进和综合的科技成果。今年以及明年,我国计划连续执行11项载人航天任务,这其中包括3次空间站模块的发射、4次货运飞船的发射以及4次载人飞船的发射,旨在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的构建工作。

4月29日,我国空间站“天宫号”的核心舱成功升空。此外,“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任务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迈出了载人飞行的第一步。聂海胜此次已第三次承担飞行使命,他坦言:“此次任务飞行时长延长,涉及的工作项目也更加繁重,对乘组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尤其是,我们需要为后续乘组精心布置空间站核心舱,确保其成为温馨的家,并开展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验证工作,任务确实十分艰巨。”

谁可以做航天员?

中国航天员选拔工作起初参考了美苏两国的成功做法。1995年8月,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向中央军委提交了选拔航天员的申请报告,提议从空军在编飞行员中挑选预备航天员,并在同年9月获得了批准。1998年1月5日,中国航天员大队正式组建,李庆龙、吴杰、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等14位精英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我国第二批航天员队伍由陈冬、蔡旭哲、叶光富、汤鸿波、张陆、刘洋、王亚平七位成员组成,在这七位成员中,刘洋和王亚平是女性航天员。

2018年5月,第三批预备航天员的选拔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历经初选、复选和定选三个阶段,最终从约2500名候选人中成功筛选出了18名符合要求的预备航天员。与我国载人航天前两个阶段相较,当前阶段标志着人类在太空的大型科学实验平台——空间站的建造已步入实质性阶段。鉴于此,为了满足我国空间站工程的具体任务需求,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队伍中不仅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还涵盖了7位工程师与4位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驾驶员与工程师的主要职责是直接操控与管理航天器,并执行相关技术试验;而载荷专家则专注于在轨操作空间科学实验载荷。



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尚未启动之际,“神舟十二号”的三名宇航员乘组已提前展开训练与筹备工作。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公告,鉴于空间站的任务周期介于3至6个月之间,对宇航员的身心条件、知识水平以及紧急情况处理能力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规范。自2017年3月起,宇航员的训练工作已全面转向为空间站任务做充分准备。

6月16日,肩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问天阁,与众多媒体记者进行了集体交流。图源:中新网。

聂海胜,年满57岁,系我国首批选拔的航天员之一,他诞生于湖北省枣阳市。在空军服役的15年里,他熟练地驾驭了初教6、歼五、歼六、歼七等四种不同型号的飞机,累计安全飞行时长达到1480小时,因此荣获空军一级飞行员的称号。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聂海胜和费俊龙共同承担了“神舟六号”的载人飞行使命;2013年6月11日至26日,聂海胜与张晓光、王亚平两位航天员一同乘坐“神舟十号”执行了载人飞行任务。在这两次任务中,聂海胜均肩负起了指令长的重任。

刘伯明,这位1966年诞生于黑龙江省依安县的航天员,同样是首批进入航天队伍的一员。在2008年9月,他成功执行了“神舟七号”的飞行任务,而这一次,他将迎来十三年后的太空之旅。在此之前,他曾担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的职务,担任中队长,累计安全飞行时长达到1050小时,并荣获空军一级飞行员的荣誉。

汤洪波,今年46岁,是首位执行太空飞行任务的人员。他在2010年5月被选为第二批航天员。他于1975年10月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1995年9月加入军队,曾担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的大队长,累计安全飞行1159小时,荣获空军一级飞行员的称号。

中国国防部官方网站显示,我国前两批共21名航天员均出身于飞行员行列。这些航天员不仅需满足诸如体重在55至70公斤、身高在1.6至1.72米等基本条件,还需具备良好的生理机能,包括各内脏器官和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此外,他们还需具备在低压和缺氧环境中的耐受能力。

必须确保身体表面无任何畸形、无任何外伤及后续并发症。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精神疾病,或存在骨折、皮肤炎症、头晕、色觉障碍、鼻炎,甚至蛀牙等状况的人员,均不符合标准。家族中存在遗传病史者不予考虑,同时,有吸烟、饮酒习惯者亦无法通过,当然,近视者也不在合格之列。航天员脑部、肺部以及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必须经过评估,以掌握他们身体机能的储备和调节潜力。庞之浩,一位空间探测技术的科普专家,如是说。

自1960年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已挑选出350位潜在宇航员进行培训,其中已有48人正式成为在役宇航员。2020年3月2日至3月31日期间,NASA正在进行“阿耳忒弥斯”新登月计划的第二批宇航员招募工作。按照NASA的规定,应聘者需满足以下基本条件:首先,必须是美国公民;其次,需持有STEM(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领域的硕士或更高学位;再者,应聘者还需具备至少2年的相关行业工作经验;或者,至少拥有1000小时的喷气式飞机驾驶经验。对于视力、血压和身高等也有复杂要求。

自中国航天员大队组建以来,已有14名航天员参与了6次载人航天任务。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踏入太空的宇航员。在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这一成就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全球第三个具备独立进行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在执行太空飞行任务前,航天员必须接受高强度的训练,以充分做好太空旅行的准备。这些训练涵盖了体质强化、理论知识的传授、心理素质的培养、应对特殊环境的能力和适应性锻炼、航天器操作技术培训、航天医学与工程技术的学习、空间科学及其应用知识的掌握、生存技能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共计八大类别。首批和第二批航天员均顺利完成了超过三十门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及一百多项技能训练的评估。

理论上,经过3至5年的训练便有望踏入太空,然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却无此机遇。甚至有些宇航员在踏入太空之前便已退出了这个行业。庞之浩如此表示。以翟志刚为例,他从1998年成为首批航天员之一,到最终执行“神舟七号”任务,其间经历了长达10年的等待。同样,张晓光自1998年加入航天员大队,直至2013年执行“神舟十号”任务,他的等待时间更是长达15年。而今年55岁的首批航天员邓清明,至今尚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

“两老带一新”

观察我国航天员的太空年龄分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3至50岁这个区间。在本次航天员团队中,平均年龄达到了52岁。其中,聂海胜的年龄已经达到了57岁,他是我国目前服役年龄最长的航天员。而刘伯明则年满55岁。至于最年轻的汤洪波,今年也已经46岁了。

苏联在启动载人航天项目初期,宇航员的年龄普遍偏低,以首次执行太空任务的宇航员为例,其中最年轻的宇航员均诞生于那个特定时期。尤里·加加林,苏联宇航员,成为了踏入宇宙的先驱,彼时年仅27岁;同年,季托夫,未满26周岁,驾驭东方2号飞船翱翔于太空,历时25小时18分钟;当时,苏联首批次选拔的宇航员们,年龄大多集中在26至28岁之间,他们大多出生于1935年左右。由于当时太空发射进程紧迫,航天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便进入了预备状态,并且缺乏相关经验。随后,苏联所培养的多批次航天员,其年龄普遍在三十多岁,与中国所选拔的两批航天员年龄相近。



在人类航天史上,年龄最长的宇航员是美国公民约翰·格伦,当他在1998年10月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之际,他的实际年龄已经达到了77岁。

飞行任务的执行年龄并无明确限制,但在选拔过程中则设定了严格的标准,例如要求年龄须在30岁以上,身高需介于1.6米至1.72米之间。庞之浩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此次任务中是“两老带一新”,且在出发前对年轻成员进行了针对年龄因素的专业训练,旨在增强他们的体质。

庞之浩阐述道,此次空间站任务的重任尤为繁重,与“神舟七号”的太空之旅大相径庭。此次出舱作业并非简单的漫游,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工作,每次外出都需数小时,此外还需熟练掌握机械臂等设备的操作。再者,我国航天员以往在太空中的工作时长仅为30天,而此次任务要求达到三个月,如何在如此漫长的时期内维持生活、完成既定任务,这对航天员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季启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透露本次任务将涵盖以下四个主要工作内容:首先,对核心舱组合体进行日常维护,这包括对天和核心舱进行在轨测试、验证再生生保系统、机械臂的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和废弃物的管理;其次,执行出舱活动和舱外作业;第三,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组装和测试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依照程序进行空间应用、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实验,并开展相关科普教育活动;最后,关注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依照既定计划,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身体锻炼,并定时进行健康监测、维护以及评估个人健康状况。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焦维新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我国此前并未建造空间站,航天员只能在狭小的检测试验室内进行活动。由于条件有限,可供进行的试验项目并不多。而今,我国的空间站核心舱已成功进入太空,这为开展更多工作提供了可能。科学试验已转变为日常任务,因此航天员得以在太空中实现长期驻留。

太空旅行对健康的影响还需要更多研究

自1961年加加林首次搭乘飞船踏入宇宙空间,截至2019年4月,超过560名人类已经拥有了太空旅行的经历。《科学》杂志在2019年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提到,微弱的重力和辐射成为了人类在长期太空旅行和深空探测任务中必须面对的两大关键太空环境挑战。空间医学与生物学的研究揭示,进行短期或长期的近地轨道太空旅行,人体内多项生理机能会出现显著变化,并伴随多种不适或疾病症状,诸如骨骼流失、肌肉退化、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及免疫功能降低等现象。

在缺乏重力的环境中,人体的肌肉和骨骼处于非活动状态,导致肌肉开始退化,同时,由于骨骼对钙、磷、镁等微量元素的需求降低,这些微量元素也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航天员在太空逗留一段时间后,重返地球时很容易遭遇骨折问题,这些现象均属于“航天运动病”的范畴。

经苏联对实施“上升”任务的五名宇航员以及执行“联盟”任务的二十二名宇航员的数据分析,患有航天运动病的比例分别为40%和40.9%。而美国在执行阿波罗登月任务期间,15名首次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中,患有航天运动病的比例达到了40%。

要克服航天运动带来的不适,增强体质是最为关键的措施,空间站内普遍配备了“迷你运动场”,并配备了专门的健身设备供宇航员使用。由于在太空中长期生活,肌肉会逐渐萎缩,骨骼也会出现脱钙现象,因此宇航员必须每日进行锻炼,否则重返地球后可能无法正常行走。庞之浩指出,太空中的锻炼方式与地面截然不同,必须确保固定,腰部和胸部需紧紧系住,以牵引航天员,唯有腿部能够自由活动。否则,一旦在跑步机上跑步,人便会不由自主地漂浮起来。

《科学报告》杂志在2019年7月发布的研究中,由美国的研究人员对301名美国宇航员和117名前苏联宇航员的过往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他们研究了空间辐射对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空间辐射的历史累积剂量与癌症或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

在探讨太空对基因作用的研究中,一项颇具知名度的案例涉及一对同卵双胞胎。2015年,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肩负起前往国际空间站进行长达340天任务的使命,与此同时,他的孪生兄弟马克则继续在地球履行工作职责。到了2016年3月,斯科特圆满完成任务后返回地球。

三年后,该研究成果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研究揭示,他的部分细胞DNA出现了变异,免疫系统产生了众多新型信号,体内微生物群落也新增了多种细菌。这些生物上的变化中,多数看似无害,且在他重返地球后,这些变化也随之消逝。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基因变化在与压力及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的领域尤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斯科特为了适应新环境而处于一种“高度警觉”的状态。然而,经过他在地球上的六个月停留,实验结果显示,他与双胞胎的整体健康状况并未出现明显的不同。

当时,《洛杉矶时报》对这项研究的观点是,仅有八位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时间超过了十个月,所以,关于长期太空旅行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鉴于美国火星任务中航天员在太空逗留的时间将会更长,美国NASA指出,有必要探究人体如何适应失重、隔离、辐射以及长时间太空飞行所带来的压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8 17:56 , Processed in 0.1450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