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回复: 0

孩子遇事就崩溃?父母日常该说的话,竟藏着孩子内心力量的秘密

[复制链接]

6431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365
发表于 2025-5-6 07: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天午后阳光明媚,我受邀前往朋友的地产公司,参加了一场名为“如何成为情绪稳定的父母,培育具有内在动力的孩子”的免费讲座。

在沙龙里,我发现那位家长的目光中透露着焦虑与迷茫。当我提及“母亲的言语是孩子的运势”这一观点时,她忽然发问:“为何有的孩子面对困境能保持冷静应对,可我的孩子稍有不顺便情绪失控?”这恐怕是许多父母心中的共同疑问吧。

其实,孩子的内心力量,往往藏在父母日常的“嘴皮子”里。

父母的语言,就是孩子童年里最珍贵的”心理养分“

正如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言,孩子的种种问题行为,实则是对父母所施教育的无声反抗。

那么,在日常生活里,父母应当时常提及的言辞有哪些呢?以下是我归纳出的三大类别中应当表达的观点(纯属个人粗浅之见),这些看似平凡却颇具成效的话语,每一条都能助力孩子培养出坚实的内在品质。

一、培养自我认知能力:让孩子知道“我是谁”

1. “没关系,妈妈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摔了十几次呢!”

接纳孩子的不足,就是帮他卸下“完美包袱”。

每当孩子未能妥善处理事务或犯了错误,他们最担心的是遭到否定。此时,你若对孩子说出那句话,就如同将一盆温水泼在他心头:“爸妈也会遭遇失败。”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言:“爱的最高体现是信任,紧随其后的是倾听与不评判。”孩子一旦意识到“爸妈也会犯错”,方能真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而非深陷“必须完美”的焦虑之中。

接纳不完美,才是自信的开始。

2. “你觉得今天哪件事做得特别棒?”

这是在帮孩子建立“自我欣赏雷达”。

众多孩童身陷“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之中,这一现象使他领悟到应关注自身的优点。

作家三毛曾言:“若一个人无法欣赏自我,那么他很难感受到快乐。”这句话促使孩子们从被动接受他人评价转变为主动发掘自身的优点,他们的自信心就如同树根般,从内心深处深深扎根于大地之中。

人性深处所追求的,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可。若能每日对某个细节给予赞美,那自卑的痛楚便得以逐渐消解。

3. “这次考试进步了5分,是你努力的结果!”

这是在强化“成长型思维”。

把结果归因于具体行动,而不是靠”聪明“或”运气“。

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研究揭示,那些被称赞“努力”而非“聪明”的孩子们,往往更倾向于迎接挑战性的难题。这样的评价让孩子们坚信,他们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行动得以提升。

4. “你现在是生气,还是觉得被冤枉了?”

这是为了引导孩子们精确地辨别情绪,而非简单地表达“不高兴”。只有当他们能够精确地描述自己的情绪时,才能深入地认识自我。



若孩子能够辨别“愤怒”与“委屈”之间的区别,那么他们便不会选择摔打物品来掩饰内心的无援,相反,他们会开口对母亲说:“妈妈,请倾听我的诉说。”

5. “我爱你,因为你就是你,不需要变成任何人。”

这句话堪称赠予孩子们最宝贵的“心灵养分”。其核心要义在于无条件的接纳——这份爱不会因孩子的成绩、表现、乖巧与否而有所增减,仅仅因为孩子本身的存在便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在《哪吒2》这部影片中,殷夫人曾对哪吒倾诉:“不论你成为仙人还是妖魔,母亲心中只清楚你始终是她的孩子……”

二、注重塑造孩子的独立思考与情绪调控技巧:教导孩子如何自主决定“我应该怎样行动”。

1. “你现在像火山要喷发,咱们先吹气球冷静下?”

用“画面感”来帮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脑科学研究显示,孩子一旦表达出“我现在很生气”,其大脑的前额叶区域便会启动活动。正如《情绪急救》一书的作者盖伊·温奇所言,为情绪赋予名称,实则是在为大脑安装了一道刹车。

2. “周末去图书馆还是公园?你说了算!”

这句话的隐含之意是——这事儿最终需你自行拿定主意,我的态度是充分尊重你的决定。若我们时常在处理琐事时赋予孩子“选择权”,那么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便会逐步增强。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在7岁之前,这是塑造孩子自主意识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诸如让孩子自己挑选衣物、点餐等活动尤为关键。通过不断重复这样的教导,孩子在未来面临选择专业、寻找工作时,便不会轻易说出:“爸妈,你们来决定吧。”

3. “你可以拒绝,只要说出真实的理由。”

教孩子温柔地说“不”。这是在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了“课题分离”这一理论,他认为:他人对我的评价属于他们的领域,而我做出的选择则是我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观点让小朋友们领悟到:拒绝他人时无需感到愧疚,只要我们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尊重的表现。

若亲戚邀请孩子登台表演,孩子便回应道:“我现在的嗓子感到不适,不想唱歌。”这时,父母轻轻应了一声“好”,这比反复叮嘱孩子“要听话”要有效得多。

我们应当探讨为何考试成绩不佳,而非仅仅责问“你为何又犯粗心大意之错”。

我们要把“攻击人格”的话转向“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曾言:“探究问题往往比解决它更为关键。”若将“你怎么这么笨”替换为“让我们一起探寻背后的原因”,那么孩子便能将注意力转向“如何进行改进”,而非仅仅是“抵御攻击”。

若孩子未能答对题目,你便可以轻声说道:“咦,这题竟然从你敏锐的目光中溜走了!”孩子听后,往往能笑着寻求解决之道,而不会因害怕受到责备而哭泣。

5. “就算全世界反对,爸妈也会支持你。”

我们作为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

英国的精神分析专家温尼科特强调,父母应当成为孩子成长的“支持性环境”,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迁,家中始终存在着一张能够接纳他的“安全网”。

这句话使得孩子们勇于坚守自我,敢于展现“我与众不同”的勇气。这得益于他们内心早已被爱所滋养。

三、培养抗挫折能力:让孩子相信“我可以做到”



1. “这次没考好不代表你笨,只是方法需要调整。”

这是在辨别“行为”与“人格”之间的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家长们不经意间脱口而出诸如“你怎么这么笨”或“BAICI比你厉害”等侮辱人格的言论,却未曾意识到,正是这些话语,将原本健康的孩子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马丁·塞利格曼,被誉为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明确指出:“若将失败归咎于‘暂时性、特定性、可调整的要素’,孩子们便能够抵御习得性无助的侵袭。”

这句话像一把刀,帮孩子割开“失败”和“自我否定”的黏连。

2. “这道题确实难,但你已经盯了它10分钟!”

聪明的家长会把“结果焦虑”变成“过程赞美”。

心理学家岸见一郎曾言:“人生并非一场与他人竞逐的竞赛。”当孩子面对难题束手无策时,你若能说:“面对如此艰深的题目,你未曾轻言放弃,这不正是科学家进行实验时的精神吗?”孩子可能会瞬间感到自豪。与此同时,他也会在与困难的共舞中,逐渐建立起信心。

3. “还记得吗?上次你说做不到,后来成功了!”

通过回顾过往的成功经验,向孩子们传达这样的信息:挑战只是暂时的,而你的潜能将持续提升。

J.K.罗琳,《哈利波特》的创作者,曾言:“改变世界的力量并非源自魔法,而是深藏于我们内心的无尽潜能。”激发孩子们的“辉煌记忆”,就如同在他们心中植入了一个“自信满满”的按钮。

4.“你需要爸妈的时候,随时可以来找我。”

这句话是给孩子一生的“安全绳”。

让孩子知晓,你并非独自一人奋斗,父母始终在你身后默默支持。赋予孩子寻求帮助的勇气,同时给予他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当孩子确信背后有人托底,才敢大胆向世界探索。

5. “失败就像西瓜籽,吐掉就好啦!”

用“生活化比喻”解除沉重感。

正如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所言:“我的探索并非失败,而是发现了成千上万条不可行的途径。”将挫折比喻为“西瓜籽”,孩子们便能带着笑容迎接挑战:“下一次,我定能将‘西瓜籽’抛得更远!”

最后,我想说:

言语如同带有温度的利器。父母所吐露的每一字一句,都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思维框架。即便你自认“缺乏教育技巧”,只要在日常交流中频繁使用这些话语,孩子便能从你的言谈举止中领悟到:

“我的感受值得被重视,

我的想法值得被尊重,

我的努力值得被肯定。”

而这,正是情绪稳定、内心强大的孩子,最需要的底层信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8 11:17 , Processed in 0.4662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