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回复: 0

京剧形成之初三鼎甲唱法研讨及清末老旦谢宝云唱段取成都赏析

[复制链接]

6535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677
发表于 2025-5-5 01: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在谭鑫培之前并称三鼎甲,他们是京剧形成之初的三位代表人物,关于他们的唱法,虽年代久远,但就现今所留存的材料而言,若加以钩稽研讨,并进行比较类推,并非无迹可寻,只可惜不为人所重。

清末有一位名老旦叫谢宝云,在1910年时他曾在百代公司灌制唱片,他虽然以老旦为工,然而也是程氏的传人,他有四段录音留存于世,其中三段都是老生唱段,如今选取了他《取成都》的一段 。

【西皮原板】

皇儿奏本欠思论,

哪有能将把贼擒。

王心中只把张松恨,

地理图大不该献与他人。

老严颜巴州早降顺,

【西皮二六】

不幸张任命归阴。

王本当开城把贼问,

倒做进退两难的人。

伶界鼻祖程长庚



我年幼时跟随任职于山东的父亲,和兄弟们研习科举考试的学业,常常听闻京城的梨园兴盛,堪称天下第一,心里虽然喜爱,却只能深深向往罢了。等到同治庚午年,参加京兆考试,在内城租了房屋居住。亲朋好友时常有观看戏剧的邀约,虽然因此开拓了新的眼界,但是有父亲和老师的管束,要按照规定学习技艺,不能频繁出城去看戏。到了丙子年进入仕途,在军中任职,早晨起来到官署办公,午后大多和友人一起去看戏。一个月里,看戏的日子大概超过一半,听歌的癖好于是越来越深 。伶官中负盛名的余三胜、张二奎,当时已经先后去世,而名伶程长庚、徐小香、王九龄、何桂山、张奎官、汪桂芬、卢胜奎、杨月楼、谭鑫培、俞菊生、梅巧龄、喜禄、寳云、时小福、余紫云等人数都数不过来。其他像资历声望虽然稍次一些,但当时也堪称名伶的人,更是难以一个个列举出来。那个时候京城梨园的兴盛,可以说是达到了天下最大的规模而毫无缺憾 。正值同治中兴之后,天下太平无事,处于太平盛世,气运昌盛兴隆,士农工商各安其业,通过歌舞来颂扬国家的兴盛,所以伶官也是人才辈出,宣扬美好清明,精神振奋昂扬,确实有无法招致却自然到来的情况,并非偶然。后来我到粤西从政,改任到畿辅任职,又被提拔到热河、吉林任职,二十年间三次进入京城朝见,闲暇时就去看戏。虽然从前有名望的伶人逐渐凋零,但后继有人,著名伶人仍然连续不断,就连梨园的规则也大致没有差别。等到丁巳年冬天,辞去官职来到京城,棋局纷繁复杂,尘世喧嚣动荡,偶尔去看一场戏,感觉与耳朵所听、眼睛所看的,都不是昔日所经历的,那么风俗人心以及一切政治设施都不是所熟悉的,就更清楚了。现将当年在歌场所见到的,一一阐述,来询问有听歌嗜好的人。

咸、同年间,京师各班须生中最著名的是程氏长庚、余氏三胜、张氏二奎。程长庚是徽人,余三胜是鄂人,张二奎是浙人。他们分道扬镳,各有独特之处,绝不相互模仿,当时有“三杰”的称呼。用大名家的诗来比喻,程长庚如同杜甫的沉雄,开合阴阳,包容万物,其音调高朗,作派精到,真有天风海涛、金钟大镛都无法比拟其所达到的境界。其余的像韦、孟那样闲适,在空旷的山中弹奏琴曲,独自沉思前往,观看的人如同在名园花木繁茂之中游览,如同听到幽鸟一声鸣叫,世俗的胸怀因此而得到一次洗涤。张的风格如同沈、宋的应制各体,堂皇庄重,风度端庄凝重,再加上锤炼的功夫,那么就如同王维、岑参的早朝大明宫,一下子洗去了筝琶的平凡声响。曾经评论过:程是卓越的大家,余、张是各自标榜自成一派的名家。三人像鼎足一样并立,在戏曲界各自称雄,后世有创作的人不能企及。

程、余、张三伶,佳作极多,无法详述。其中格外杰出的,程有《华容道》《战长沙》《捉放》《骂曹》《樊城》《昭关》《鱼肠剑》,最为出众,到了《群英会》《镇澶州》《举鼎》《观画》等剧,有徐小香小生衬托,就更加精美至极了。余有《桑园寄子》《空城计》《摔琴》《碰碑》《珠帘寨》等剧。张则有《打金枝》《探母》《五雷阵》《金水桥》等剧目,这些剧目都独出冠时,观看它们会让人精神振奋 。

程伶不唱二簧反调,不明白其中的缘故。到了诸葛公的剧目,只演《安五路》《天水关》这两出。询问他为什么不演《战北原》《空城计》等剧目?他说这些剧目很失诸葛公谨慎的身份。又询问他为什么不演薛平贵的《赶三关》《武家坡》《算粮登殿》等剧目,他说因为这些剧目不近情理。他的见识比其他伶人远多了。程伶的昆剧最多,所以他吐字清楚,极具抑扬吞吐的精妙之处。乱弹唱乙字调,声音穿云裂石,余音绕梁,高亢之中又别具沈雄之致,和其他唱高调却听着索然无韵的伶人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而且四平八稳,无所谓行腔,更不珍惜,忌讳别人学步。不求与众不同但别人自然无法企及,所以各个名伶都有派别,而程伶没有派别。汪桂芬固然追随程伶,然而声音响遏行云,自有幽燕老将的气概,各有绝妙之处,互不相同 。只有我的朋友周君子衡,每次发声,声音高昂华丽,低沉扎实,与程砚秋堪称一时瑜亮。他的喉音是天生的,与程砚秋相似,并非完全是模仿得来。记得四十年前,我和周君在福兴居会饮,周君高声演唱《昭关》全出,程砚秋在窗外偷听,多次点头称赞,他们的契合度越来越高。只是在梨园中,除了程砚秋,再也见不到这样的人了。如此说来,程砚秋独擅胜场,被推为戏剧大家,确实当之无愧。

——摘张次溪《梨园旧话》

毓秀之《镇潭州》 仿大老板足可乱真

程长庚是安徽人,他的唱法融合了昆腔、乱弹、京腔、戈阳腔,其中“京”指清代中叶以来流行于京都的高腔,也叫“京腔”,据王季思教授考证,京腔与后来的皮黄有着密切血缘关系。有人认为皮黄调是程长庚融会各个剧种唱腔之长创始的,这种说法似乎不可信,他嗓音高亢,腔调纯正,极具抑扬吞吐、寓柔于刚之妙,还善于表演,发展较为全面,老生之外,他还能兼演关羽、赵匡胤等红净戏以及张飞、刘瑾等花脸戏,据传说,他甚至能串演旦角。程氏传人有李四巴、周子衡(票友)等,辛亥革命后还有余胜荪(名老生余叔岩之弟,排行第四,建国后仍在世,大约在五十年代中期病逝),程氏琴师汪桂芬尤其擅长模仿其晚年唱法,极为神似。所以程氏徽派的表演艺术(涵盖唱、做)应以后来的汪派作为嫡传。谭鑫培、孙菊仙两家,也从程氏的表演及唱腔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吴小如《京剧老生流派综说》



吴小如先生在《京剧老生流派综说》中提到,余胜荪在50年代中期去世,不过陈彦衡的儿子陈富年对程长庚的传人余勝荪有更详细的描述,事实上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余胜荪在东北教戏时,仍有程腔的遗留。除余胜荪外,汪桂芬到王凤卿这一脉也有程腔留存。

余胜荪是余三胜的孙子,是余紫云的第四个儿子。他小时候学过一些戏,因为他的三哥学谭派已经成名,他不想学谭派,而是想学程长庚的腔调来和他三哥竞争,于是拜同仁堂的周子衡为师。......

余胜荪跟周子衡学了许多戏后,想找个人鉴定一下,看自己的唱法是否与程长庚的唱法完全相同。由于我父亲听过程长庚的演唱,所以余胜荪常常到我家,与我父亲认真细致地研究。他会把周子衡教给他的唱腔低声唱给我父亲听 。我也时常去旁听,我觉得周所传的词腔确实有许多不同于一般的地方,比如《鱼肠剑》头场唱的[西皮原板]第二句,譚鑫培的词是“叹光阴一去不回还”,在“不回还”三字上用腔,其跌宕婉转有凄凉感,周传余的词是“叹光阴一去哪见还”,“哪见还”三字唱得大气磅礴,有愤懑的情绪,这颇似程长庚朴厚的口风。还有《取帅印》中秦琼唱的第一段[西皮原板],开始时谭鑫培的词是“疾病缠身整一春,吉凶二字解不明” ,周传余的词是“疾病缠身整一春,好似桐叶感秋声” 。两种词的唱法各有特色,难以分出高下 。不过周传余所传的词比较有文采且能传达情感 ,保留着程长庚的风格 ,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这样讲究文字推敲的唱词 。在《取帅印》后面的二六、快板里,有些地方唱腔出现跳腔,板槽错落有致,听起来十分别致,带有一点咏汉调的韵味,汉剧名演员余洪元擅长此种唱法。......

(略)......

据我父亲评论,余胜荪从周子衡那里学到了一些东西,周子衡传给余胜荪的程长庚腔调都是有依据的,不存在自己随意编造的情况,然而余胜荪因循守旧,不敢轻易改动,所以在演唱上不如流行学谭腔唱得那么潇洒婉转、容易受欢迎,不过他能够坚持保留一些程长庚的腔调作为基本法则,这还是不错的。

余胜荪在解放后留下了可供流传后世的录音,他演唱的《南阳关》《取成都》《战樊城》等采用程氏唱法,虽然稍微有些繁杂,但是基本上能够反映程氏一脉的演唱风格。

悲鸿兰芳公众号

策划人:吕昕

监制:王天佑 徐小阳 葛玉清

顾问:杨先让 徐伯阳 钱绍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9 00:13 , Processed in 0.1835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