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回复: 0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生平遭遇及多才多艺的成就介绍

[复制链接]

6527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653
发表于 2025-4-28 03: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蔡邕生活在132至192年,是东汉的文学家与书法家。他字伯喈,是陈留圉人,也就是如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那里的人。汉灵帝在位时他担任议郎,因为上书谈论朝政的缺失,遭到了诬陷,进而被流放到朔方。获得赦免后,他害怕被宦官陷害,于是在江湖中亡命了十余年。东汉末年,董卓专政的时候,他被迫成为侍御史,官职一直升到左中郎将,所以后人也称呼他为“蔡中郎”。后来董卓被杀。蔡邕又被王允以同情董卓为由逮捕入狱。之后蔡邕死在了狱中。

蔡邕是个多才多艺之人。他通经史。懂音律。识天文。善辞章。在书法方面。精于篆、隶。其中隶书造诣最深。名望也最高。他还是“飞白体”的发明人。梁武帝萧衍对他书法的妙处。曾给出“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的评语。汉灵帝熹平四年。因儒家经籍被俗儒穿凿附会。文字误谬很多。蔡邕等人便奏准正定这些经文。以免贻误后学于是便有了名闻天下的《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有多个别称。它被称作“一字石经”。也被叫做“一体石经”。还被称为“今字石经”。以及“鸿都石经”。东汉熹平四年也就是175年开始镌刻。光和六年完成。前后历经了九年时间。《熹平石经》是官方校定的儒家“七经”刻石。它由蔡邕、颍川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书写。其内容包含《易经》、《论语》、《尚书》、《春秋》、《公羊》、《鲁诗》、《仪礼》七种儒家经典。《熹平石经》一共有四十六石。各石高一丈许。宽四尺。两面都刻有字。总共二十余万字。其书法是汉隶成熟时期庙堂巨制的代表作刻成之后立在洛阳城南太学门外。据史书记载,石经刚竖起来的最初那段日子,后儒晚学们争着去观看。后儒晚学们争着去摹写。他们所乘车辆每天多达1000余辆。以至于把巷陌进出的通道都堵塞了。

令人感慨不已的是 《熹平石经》问世后没多久 就接连遭遇祸乱 最终散失殆尽 不复存在了据《后汉书·蔡邕传》注引《洛阳记》、《太平御览》和《资治通鉴·梁纪四》等记载。汉末董卓火烧洛阳官庙,太学讲堂受波及,石经稍有损伤。西晋永嘉年(307~312年)后,崩毁超大半。北魏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494年)前,冯熙和常伯夫相继任洛州刺史,毁取石经建浮图精舍,所存石经委于榛莽,道俗随意取用,基本残毁殆尽。但《隋书·经籍志》记载 石经在“后魏之末 齐神武执政时 从洛阳迁往邺都 行至河阳(孟县)时 遇上河岸崩塌 于是石经沉没于水中 那些得以运到邺都的 不到大半 到隋开皇六年(586年) 又从邺京运到长安 放置在秘书内省 商议打算补葺后 在国学设立 不久赶上隋朝动乱 此事就搁置废弃了 营造部门 就把石经用作柱础 贞观初年 秘书监大臣魏衡开始收集石经 但十不存一”

然而马衡先生在《汉石经集存·概述》中写道宋时及近代两次出土都在洛阳且仍未离开太学故址据《尚书故实》和《广川书跋》记载汉石经远在唐代就已出土据不完全记载汉残石经有三次大量出土第一次发生在北宋时期,出土了2100余字。第二次是在民国十一年冬至民国二十八年期间,太学遗址附近的群众,在每天农闲之时,都会云集到遗址“挖字”找石经,所获之物大多已被卖出,散落保存在各地。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洛阳附近进行了零星收集,特别是在1973年以后,对太学遗址展开科学发掘,又获取了很多残石经。



关于出土汉残石经的总字数,唐宋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经马衡先生统计为8257字。新中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又收集和发掘出土了600余字。两者相加,总共是8800多字。这些石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西安碑林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博物馆 河南省博物馆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等都有收藏 只是数量不多 大量的石经归私人收藏 有的甚至流出国外

汉石经出土后 受到金石学者高度重视 著录很多 除马衡先生的《汉石经集存》 徐森玉先生的《汉石经集存》 罗振玉先生的《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 白坚先生的《汉石经残字集》 张国淦先生的《汉石经碑图》等也有著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8 23:14 , Processed in 0.85831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