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回复: 0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作者笔下的德国兴衰变迁历程

[复制链接]

6559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751
发表于 2025-4-27 18: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中华读书报”可以订阅-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作者塞巴斯蒂安·哈夫纳,原名莱蒙特·普雷策尔,是20世纪德国著名政治评论家与历史学家。1907年他出生时,俾斯麦1871年缔造的德意志帝国依然存在。当时德国呈现盛世景象,在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方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有追上并超越英美的趋势。德国人对自身实力和未来满怀信心,对他国的挑战与警告嗤之以鼻。然而七年后,也就是1914年,德国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困境。1918年德国战败,革命爆发,帝国随之覆灭。在战胜国的重压以及内部动荡中成立的魏玛共和国,好不容易才稳住局面,却又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瓦解。希特勒及其纳粹党上台,大力推行政治及种族迫害政策,迅速把德国和世界再度推进大战深渊。哈夫纳本人于1938年被迫和有犹太血统的未婚妻流亡英国,还得放弃法学事业,开始从事记者与评论家职业,并用“哈夫纳”作笔名。二战后,哈夫纳回到联邦德国,继续当记者。他除了在报刊和电视节目发表评论,还推出多本历史著作。像《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七大致命过失》。还有《丘吉尔传》。以及抨击德国社会民主党在1918年革命中政策的《背叛》。他最有名的历史著作是1978年出版的《解读希特勒》。该书以平和心态、独特视角。客观公正评价了希特勒一生成就与罪恶。出版后收获巨大成功。在德国获奖。还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既受普通读者欢迎。也获历史专业学者肯定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周全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解读希特勒》,景德祥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于1987年出版。那时哈夫纳即将庆祝八十大寿。对哈夫纳本人而言。此书是他对自身经历的梳理与总结。涉及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以及战后两德分裂这几个历史时代。哈夫纳在初版后记里讲,由于年纪大且身患疾病,他没办法以常规方式把几十年的研究和观察写成书。所以本书是在阿努尔夫·巴林教授及其学生帮助下,通过口授完成的巴林是德国著名当代史专家。他非常重视哈夫纳对德国现代史的观察和洞见。他们之间的座谈是行家间的交流。出版此书是对哈夫纳这位同行与历史见证人的思想和见识的一次“抢救”行动

在此书中,哈夫纳以其独特的敏锐眼光和简洁的文笔,着重剖析了从俾斯麦到希特勒时期德国政治经历的各类格局。他揭示了德国政治家犯下的诸多错误。其中最值得我们留意的,或许是致使德意志帝国与纳粹德国覆灭的重大战略失误。这一失误是由于疏忽和狂妄,使得德国在国际社会中自我孤立,甚至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在哈夫纳看来 早在俾斯麦任帝国总理时 德国就已走向孤立 法国成了无法和解的死敌 还得罪了潜在盟友俄罗斯 到威廉时期 德国肆无忌惮走上帝国主义扩张路 陷入一战后 “无限制潜艇战” 引发美国参战 决定了德国战败命运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章节里 我们能看到 哈夫纳在《解读希特勒》中已指出 希特勒于1941年12月犯了“天大的错误” 当时他还没战胜英国和苏联 自身处于焦头烂额状态 却又向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宣战 这就决定了德国必败的结局也可以这么讲,从俾斯麦到希特勒这段时期,德国下了两盘国际政治的“围棋”。这两盘棋路与结局都颇为相似。和真正的围棋不一样,这种“围棋”规则相对简易。“多行不义必自毙”,狂妄且自大,挑战所有国家,必定会遭到国际社会的唾弃与围剿

俾斯麦、希特勒

1945年以前 德国人没能吸取自身历史教训 这和他们难以割舍的“帝国情结”或者“Reich -情结”紧密相关 读者在本书中常碰到“德意志国”的概念 可能会因此感到困惑 这里值得详细分析 “德意志国”原文是“Reich” 以前通常被译为“德意志帝国” 也就是把“Reich”译为“帝国”我们还将纳粹德国的别称“Das Reich”翻译为“第三帝国”。事实上,“Reich”的翻译颇具难度。严格来说,“Reich”字面上是“国”,不存在“帝”的意思。本书译者将“Reich”译为“德意志国”可行(也可译为“德意志国家”)。这么做是为了和我们常说的“德国”区分开。不然无法在译文中区分原文里的“Reich”与“” 。若不是基于这一考量,“Reich”也能够被译为“德国”。然而,它原本所指的却是1806年以前的“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Das Reich,俗称“第一帝国”) 。
  “帝国”这一概念在中文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指有皇帝的、帝制的国家。其二指超级大国,意思是“国中之帝”“国帝”,如同“影帝”。我们常说的“帝国主义”里的“帝国”是“国帝”之意。“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帝国”也有这双重含义,虽说其中超级大国的含义更多具宣示性我们平常讲的“德意志帝国”大致指历史上的德国。具体而言指的是1871年到1918年的德国,也就是俗称的“第二帝国”。对于后者,“德意志帝国”有“帝制之国”和“国帝”这双重含义。尽管它在宪法里的自我称呼很杂乱,时而称“Reich”(帝国),时而称“Bund”(联邦) 。德国史学界通常将其称作“”(也就是“帝国”,并且是“帝制的国家”,在此处,“Reich”自身并无“帝”的意思)。有意思的是,推翻帝制后建立的魏玛共和国在其宪法里也自称为“Reich”,而非“ ”(“德意志共和国”)。在这里 魏玛共和国没有成为“帝制国家”的意图 尽管艾伯特总统有过延续帝制的想法 但它有着继承前任大国地位的抱负纳粹德国和魏玛共和国一样,依然自称是“Reich”。1943年改称“Reich”,也就是“大德意志帝国”。当时曾流行“Das Reich”即第三帝国的自我称呼。不过因为希特勒不喜欢,觉得有“第三”就可能有“第四”“第五”,所以这个称呼逐渐被弃用。这里的“帝国”仅包含超级大国。其并无“帝制之国”的含义。



总之,“Reich”是1945年前德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称呼。这个称呼强调了国家的历史渊源与延续性。一般情况下,“Reich”的意思就是“德国”。不过,由于它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所以无法完全摆脱其原有的历史含义。1918年之后,“Reich”不再有“帝制之国”的意思。它有着继承历史上大国地位的权力诉求。特别是对历史上德国拥有的领土版图有要求。纳粹德国大力宣扬“Reich - 意识”。明目张胆地要求恢复德国历史上在欧洲的大国地位。还妄图实现世界霸主的野心,达到了极致程度。凡是在1945年以后认为“Reich”仍然存在的主张。一般都隐含着恢复之前德国历史版图的要求。这一要求的提出显得格外合理。似乎历史上那个曾拥有大片领土与显赫国际地位的“老德国”是个独立幽灵。当代德国人有着恢复其生命与辉煌的责任。可以这么讲,古老“德意志国”拥有辉煌历史。在近现代,这段历史激励着德国人。在民族危机之时,他们奋发图强。同时,这段历史也诱导着德国人。使他们走向极端。并且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962 - 1806)的国徽。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存在铸就了德国人的大国情怀。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表面上仅讲述了自俾斯麦至希特勒的德国历史。实际上它涵盖了从19世纪初到二战后的德国历史。其正式章节在初版的1987年结束。加上1990年的再版后记。此书内容基本覆盖了19与20世纪的德国历史。然而有趣的是。德国历史自身的发展跟作者开了个不算小的玩笑。在本书最后一章 哈夫纳很肯定地觉得 二战后形成的两德分裂状况会长期持续 历史上统一的德意志国已消失 无法再度出现 要实现再统一 肯定会有一场战争 然而 本书初版两年后 柏林墙被推倒了 再过一年 东西德统一了 并且是以和平方式实现的 为何哈夫纳没能预见到再统一的来临呢看来,这位充满智慧的老人和绝大多数时代观察者一样,被持续了几十年的冷战麻痹了。他们是冷战的守望者,在冷战漫长的黑夜里沉沉睡去,错失了新时代的第一缕曙光。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9 02:59 , Processed in 0.93077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