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回复: 0

从古典到浪漫转换,文学范式更替从摹仿到表现意味几何?

[复制链接]

6311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003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构成了两个颇具争议且相对对立的概念。鉴于此,对这两个流派的具体内涵进行对比分析,无疑是较为恰当的研究途径。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标志着文学范式和话语规范的变革。这一变革在以下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首先,从模仿转向了表现。在这一根本性的转变中,社亚州节日教育方面,艾布拉姆斯对章士钊的衣冠识别进行了深入且有趣的解读:从模仿过渡到表现,从镜像到泉水,再到灯光,以及其他相关的比喻,这种转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般认识论上相应变化的一个环节。镜子象征着对外部世界的精准捕捉,通过映照和模仿来展现外部世界的形象。柏拉图将文学喻客比作镜子或影子,亚里士多德则用严谨的理性进行了阐述,自此,文学理论便不断借助这种独特的隐喻来阐释文学的本质,揭示心灵与自然之间的模仿联系。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还是十七、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者,乃至后来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都对此乐此不疲,熟练地运用这一稳定的隐喻。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观念建立于这一认识论基础之上,本琼生、约翰逊等学者都深信并推崇“生活的忠实复刻、习俗的映照、真理的显现”这一传统理念。古典主义深信自然界存在普遍而恒久的法则,而古代作家们已成功描绘出人类与万物、自然界的本质,进而创作出既符合理性准则又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学典范。

后世的文学家若想追求真理与美感,就必须深入研究和精准复制这些经典之作。拉布吕耶尔曾效仿古希腊的狄奥佛拉斯塔,创作了《品性论》一书,在开篇便直言:“前人早已言尽,我们唯有步其后尘,追随那些在古今中最为技艺高超的先贤,方能拾取他们的智慧之珠。”在他们眼中,题材、风格、体裁、形式以及语言等众多规则与范式,均由古希腊罗马的巨匠们所创,后世文学的任务和目标,便是完美地遵循并深入研读这些典范,同时进行创新与模仿。从历史传统中吸收养分原本是创新的基石,但遗憾的是,过分沉迷于古典主义的“如影随形”、“难以割舍”、“孜孜不倦”的模仿,所获得的不过是些缺乏生气的模式。除了少数杰出的古典主义文学家,诸如高乃依、莫里哀、拉封丹、歌兰机、德莱顿、蒲柏等人,他们能够在古典主义的框架内探寻一定的空间,维持自由与约束之间的紧张与和谐之外,大多数古典主义者却陷入了守旧僵化的泥潭,无所建树。这种从“镜”到“灯”的心灵象征的演变,发生在18世纪至19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如果要追溯"灯"之喻的早期使用,还须回到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形象复杂,他一方面掀起了一场哲学与诗歌、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持久较量,并将感性诗人驱逐出理想国;另一方面,柏拉图又坚信,唯有通过摆脱感性束缚的阶梯,才能最终领悟到理念的光辉,从而赋予了那些神灵附体的迷狂诗人以洞察超验真理的独特价值。

他的太阳象征直接激发了普罗提诺关于太阳光芒四射与喷泉般流淌的论述,在他们眼中,并非仅仅是镜子般反映理念光辉的心灵,而是那些能够自发散发光芒、充满灵感的灵魂。与柏拉图学派的观点一致,自18世纪以来,浪漫主义者常常将心灵与诗歌比作光芒的辐射和泉水的流淌。"灯"这一比喻取代了"镜子"的比喻,彰显了表现主义文学观念的兴起。浪漫主义者不再将创作视为简单的模仿,而是将其看作心灵之光对周围世界的照亮。华兹华斯的“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正是这种表现主义观点的经典阐释。表现主义理论将文学视为主观心灵的表现和创造性活动的成果,有力地打破了古典主义僵化的模仿传统,为文学领域敞开了情感和想象的广阔空间。其次,从理性转向感性。古典主义所依托的哲学根基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想,笛卡尔主张知识的本质是绝对的统一性,他认为,只有将纷繁复杂的现象简化为清晰、精确的单一原则,才能实现普遍知识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些普遍的理性原则,作为心智活动的准则,反过来对人们产生了指导作用。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心智活动,同样必须遵循这些规则。正如自然界中存在普遍的、稳定的、能够精确描述的法则一样,模仿自然的文学艺术也必然拥有类似的类型和法则。为了确保知识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笛卡尔摒弃了感觉和想象力。

在他眼中,感觉总是变化莫测且杂乱无章,而想象力则被视为人类精神活动易受误导的源头。正如卡西尔所言,笛卡尔为17、18世纪的美学确立了不可动摇的路线。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哲学根基和知识支撑正是这种理性主义,布瓦诺便是沿着笛卡尔的路径前行。他试图在各种诗歌形式和戏剧特点中探寻普适且持久的规律,同时从纷繁复杂的人性中提炼出诸如风流、吝啬、朴实、荒诞等普遍且恒久的性格类别。此外,他将这些理性的法则与类型视为自然、真实与美的同义词。在《诗的艺术》一书中,布瓦诺如此阐述:“首要之务是热爱理性:愿你的所有作品,始终凭借理性赢得价值和光辉。”在遵循理性原则的前提下,古典主义对那些违背常理的奇异、不合逻辑的偏激以及出格的奇特想象持否定态度。众多古典主义作品所描绘的,是在明智君子的调停下,理性观念如何最终战胜人的七情六欲,以及在不理性的情欲驱使下,人们又是如何走向毁灭的故事。这一点揭示了古典主义意识形态的显著特点:古典主义,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潮,其本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政治妥协的产物。浪漫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强烈反动,它引领了一场旨在解放感性的革命运动。这场运动首次让情感、想象、天才、独创性、自由等主观性概念在文学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浪漫主义运动伊始,便明确了文学的内在情感特质,将文学视为情感的展现与倾诉,这一理念成为了该运动最为显著的主张。

而且,他们所追求表达的情感与古典主义公共理性的规范大相径庭,充满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自我印记。济慈宣称,他创作的每一行诗句都未曾沾染公众思想的阴影;雪莱将诗人比作夜莺,这只鸟儿栖息在幽暗之处,用悦耳的歌声抚慰自己的孤独;华兹华斯坚信,自己的情感是他赖以支撑的基石;而拜伦则反复强调:“诗歌是激情的流露,它本身就是热情的化身。”这种热情有时甚至演变为混乱无序的非理性驱动力,正如A施莱格尔所言:浪漫主义诗歌展现出对混乱状态的一种隐秘向往,它永无止境地追求着新奇与惊奇的诞生,这种新奇与惊奇孕育于井然有序的创造过程之中。基于情感本源,古典主义所依赖的人类本性恒定不变的理论,以及古典艺术达到完美境界的观念,都已被彻底颠覆。(16)由于对纯粹的美感生命力的追求,人类的情感力量与感知能力并未减弱,反而在不断加强,因此艺术的至高境界亦是无边无际。基于此,浪漫主义在文学史的演进中形成了新的发展观念,并将艺术视为人类模式不断创新的领域。而“创造”这一概念,其广泛运用始于中世纪。人们从上帝创世的传说中提炼出关于文学创作的理念,这一基础使得中世纪的创作思想被限定在基督教神学的框架之内,人的创作活动被视为对神的简单模仿。然而,在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对于创作全新文学的热情与自信,实则是对人类自身主体能力的认可与展现。

济慈明确指出,诗歌的天赋需要在个体中自行探寻其发展的路径;它的成长不能依赖规则与理念,而必须依赖于个体自身的感知与警觉。任何被创造之物都应具备自我生成的能力。这种自我生成尤其依赖于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想象力,因此,浪漫主义通过内在的想象规则超越了古典主义所遵循的外在法则,进而将想象力在创造过程中的地位提升至至高无上。雪莱将诗歌直接定义为“想象的展现”,并坚信在人类心智的两大功能中,想象力胜过推理。推理仅负责审视一个观念与另一个观念之间的联系,而想象力则凭借其独特的光辉,作用于这些观念素材,进而孕育出全新的思想。此外,从机械整体论过渡至有机整体论。艺术的整体性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均力求实现的美学目标,但两者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却存在显著的差异。起初,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等学者将艺术品与生物体进行对比,提炼出了关于美的“完整性”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生物体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整体的存在先于其各个部分。然而,在分析文学等艺术形式时,他忽略了生物体的有机特性,仅关注体积大小以及各部分组织的合理安排。所谓适宜,既是指事物本身的周全无缺,亦是指其尺寸与长度符合人们的感官体验。若一物过于微小或庞大,即便它是有生命的机体,人类也无法感知其整体性,自然也就无法称之为美。

作品亦然,其篇幅、尺寸以及布局需服从整体需求。此整体性原则固然合理,然对悲剧作品长度有所限制,既不宜过长亦不宜过短,情节需完整,首尾呼应,如此一来,不免显得过于刻板和拘泥于规则。文艺复兴时期的琴提奥与卡斯忒尔维屈罗进而总结出时间与地点的统一性,进而形成了古典主义中那套机械的“三一律”规范。浪漫主义同样重视艺术的完整性,然而他们始终将这种完整性视为生命体的内在统一。它如同自然生长一般,并非由外界强加,正如雪莱所言,杰出作品的诞生过程宛如婴儿在母腹中的孕育成长。这种生命的象征,尤其是植物的象征,在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中比比皆是,进而形成了以植物象征天才、以植物象征作品整体性的美学观念。康德多次不厌其烦地将“天才”界定为“天赋的才能”,着重指出其与生俱来的特质,认为凭借这种自然的力量,人们能够创造出美的艺术典范。早在1759年,杨格在其著作《论独创性作品》中,便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提出了天才不受法则限制、天生自成的主张,高度赞扬了独创性,并将独创性作品比作从根部自然生长的植物。卡莱尔直言不讳地表示:这实际上就是一棵树,树液与汁液在其中循环不息,即便是微小的树叶也与最末端的根须紧密相连,与树木各个部分,无论大小,都进行着交流。因此,浪漫主义艺术在整体性上与古典主义截然不同,它并非机械、人工、遵循规则,而是具有生命力的、自然的、充满律动的整体性。

浪漫主义理论在现代思想潮流中持续发挥着作用,由此引发了对将其局限于历史特定阶段的做法的广泛质疑。从卢卡奇的早期理论出发,再到法兰克福学派倡导的新感性美学,从尼采对价值的重新评价,到海德格尔将哲学诗化以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甚至从惠特曼对充满电气的肉体的赞颂,到金斯堡的狂呼……在这些不同的领域和思想中,我们都能捕捉到浪漫主义的余音。这种广泛传播的共鸣显示出浪漫主义并未走向终结。从古典主义过渡至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转变,实际上构成了人类生活以及内心世界现代性变革的一个关键环节。从这个视角出发,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现代文学表达方式,既承载着历史的价值,亦紧密关联着现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7 20:01 , Processed in 0.4567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