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回复: 0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大疫:揭秘历史上那场惨烈的瘟疫灾难

[复制链接]

6479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509
发表于 2025-4-26 01: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大疫。”

《后汉书》里的这一句话虽简短,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一场极为巨大的灾难。将古今进行对照,听闻此事的人都不禁为之落泪。

东汉从光武帝建武元年(25 年)到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在这近两百年的时间里,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瘟疫频繁出现的时期。

建安十三年(208 年),在那著名的赤壁之战当中,曹营之中爆发了极为可怕的瘟疫。在面临内外交困的艰难处境之下,这使得曹操不得不做出退兵的决定。

建安二十二年发生了那场瘟疫,之后它造成了更为惨重的伤亡。在北方地区,瘟疫肆意横行,百姓的生活艰难困苦。

曹植在《说疫气》中详细记载了这场疫病流行的惨状。建安二十二年,疫病开始流行,每家都承受着有僵尸的痛苦,每个房间都充满了号泣的哀伤。有的全家都死去了,有的整个家族都丧失了。有的人认为疫病是鬼神所造成的。

建安七子才华横溢、惊艳绝伦。其中,孔融和阮瑀早早离世。而其余五人,在这场极为残酷的大瘟疫中全部陨落,没有一人得以幸免。他们的离去,只留下了建安时代“三曹七子”那如烟雾般的往事,供后人遐想和追忆。

河南许昌曹丞相府曹操像。图源:图虫创意

建安“七子”之称,始于曹丕。

他在《典论·论文》这部著名作品中,首次把“七子”当作当时文人的代表给提了出来。他说:“如今的文人,有鲁国的孔融文举,广陵的陈琳孔璋,山阳的王粲仲宣,北海的徐干伟长,陈留的阮瑀元瑜,汝南的应玚德琏,东平的刘祯公干。这七位文人,在学问上没有遗漏的,在文辞上没有假借的,都能在千里之途上施展骏马的才能,并肩齐足而一同驰骋。”

建安七子里,年纪最大的孔融生于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纪最小的徐干病逝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二者前后相隔约 65 年。这 65 年正值汉魏交替之时,社会极为黑暗,时事极为纷乱,政治局势以及思想意识领域的变化极为剧烈。

天下处于大乱的状态,社会动荡且不安定。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握着权力,各地的军阀都拥有自己的军队并使自己富足起来,他们相互联合或对抗,战争一直没有停歇,真的可以说是“每家都想要成为帝王,每个人都想要成为公侯”。

黄巾起义首先爆发,接着外戚何进与宦官张让一同走向灭亡,随后是董卓之乱,董卓之乱之后引发了军阀混战。随着军阀之间相互吞并,最后仅剩下三家有实力。其中,曹操将帝都迎至许(今河南许昌),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手段,在群雄的竞争角逐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并率先在北方得以稳定。

天下乱而将治,也直接或间接促使了很多文人的横空出世。

他们有的四处奔波,去寻找能够建功立业、富贵扬名的机会;有的则选择明哲保身,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行动。他们当中大多走上了与汉朝一统政权不一致的道路,不过也有一些对汉室忠心耿耿的人,比如孔融。

央视版《三国演义》孔融剧照。图源:网络

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4 岁时,他和兄长们一起吃梨,懂得主动拿最小的梨吃,这让宗族的人都感到惊奇。《三字经》里有这样一个最小的教科书级典范,那就是小孔融,他凭借礼让且知孝顺的品德而名垂千古,“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董卓之乱前,孔融在朝中担任过官职。董卓掌控朝政后,孔融常常对董卓肆意施行废立的行为提出匡正之语,正因如此违背了董卓的心意,于是孔融转为议郎,之后又被派遣到黄巾军最为强盛的青州北海郡(今属山东)担任相国,当时人们称他为孔北海。

在北海的那六七年间,孔融开始积极地进行文治和武功方面的工作,一心想要有所成就。《后汉书》记载说,“(孔)融到达郡中后,收拢聚集士人和百姓,发动军队进行军事操练”,他的志向在于平定灾难。面对处于黄巾起义要冲的局势,从主观方面来看,孔融希望能够收复被起义军占领的大片土地,所以他不畏惧艰难险阻,主动出击;但是从客观方面来看,他只是一个读书人,指挥军事和进行军事操练并非他的专长,很难与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相抗衡。所以纵然竭尽全力,也还是每战必败,甚至不能自保,狼狈而逃。

起初被张饶击败,接着又被管亥包围,处于危急状况时,孔融只得“派遣东莱太史慈前往平原相刘备处求救”。刘备听闻大名鼎鼎的孔融向自己求救,大为吃惊,说道:“孔北海竟然还知道天下有刘备啊?”那语气,就如同一个追星族听到明星说认识自己那般。随后,刘备立刻派遣三千人前去解救处于水火之中的“偶像”,“贼寇于是四散逃走”。

孔融在北海那段时间,曾有两次谋划迎接天子返回洛阳。其中第一次是由徐州刺史陶谦带头进行的,第二次则是孔融与陶谦一同谋划,然而这两次谋划都没有达成目的。当时的左丞相鉴于孔融所处的境况,劝说他去依附袁绍、曹操,可孔融明白“袁绍和曹操终究会图谋汉室,不想与他们同流合污”,他对左丞相的话十分生气,竟然“愤怒地将其杀害”。

汉献帝都许之后,孔融被征召入朝。《资治通鉴》记载,“曹操与孔融有旧交,征召他担任将作大将”。倘若没有意外情况,孔融将会施展才华,为汉室竭尽全力,奉献自己直至生命终结。在朝廷任职期间,他充分借助个人在贤才之中的号召力,鼓励贤能之士出仕为官,积极为汉王朝举荐人才,先后举荐过祢衡、边让等人,有时上书给汉帝,有时写信给曹操,赞扬人才的贤良品德,阐述礼贤下士的重要意义。

只是,献帝已经应允,这标志着汉家的鼎器已经转移到了曹家。并且孔融入朝为官,依然怀揣着使汉室兴旺的目的。如此一来,孔融和曹操在政治态度上逐渐产生矛盾,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孔融刚进入许都的时候,曾经创作了三首《六言诗》来赞誉曹操迎接天子的行为以及他救难的功绩,认为曹操是个好人。不久之后,随着曹操和汉室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孔融“看到曹操的雄才大略和奸诈行为越来越明显,多次都无法忍受”,于是就撰写文章来嘲讽曹操,文中有很多侮辱和轻慢的言辞。例如,他写了《嘲曹公为子纳甄氏书》,以此来嘲讽曹操攻破邺城后,让自己的儿子曹丕娶了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甄宓。

最终,孔曹之间的矛盾达到了极为激烈的程度。孔融的一些言论以及他忠心汉室的政治态度,再加上他在士人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海内英俊皆信服之”,这些情况使得曹操觉得孔融对他的“大业”构成了威胁。

建安十三年八月(208 年 9 月),河南许昌的刑场之上阳光灿烂。孔融对那被指认的三大罪行,时而似听非听,时而自言自语道:“谗邪会损害公正,就如同浮云遮蔽了白日。”“生存之时有诸多忧虑,一旦长眠则万事皆毕。”

话音刚落血气弥漫。

这位孔子的后代在 4 岁时就因孝而闻名。52 年之后,曹操以“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这样的不孝罪名将其下狱并处死,并且株连了全家。

故事连环画,孔融弱子稚女被杀。图源:网络

建安七子之首就此结束了他的人生旅程。

陈琳年纪和孔融差不多,他写文骂过曹操。他不但骂了曹操本人,还十分有气势地把曹操的祖宗三代都骂了个遍。

陈琳剧照。图源:网络

陈琳在董卓之乱前已在洛阳任职,他是外戚大将军何进属下的主簿。何进为了能彻底消灭宦官集团,曾经听取了袁绍等人的意见,打算召四方猛将进入京城洛阳,以此来胁迫何太后。陈琳呈上《谏何进召外兵》进行谏阻,他准确地估量了政治形势,并且作出了透彻的分析。然而可惜的是,何进一意孤行,没有听取这些意见,最终酿成大祸,失败后被杀害。

陈琳在董卓进京后,避难到了冀州,进了袁绍幕府。

先前,董卓进入京城。袁绍与董卓意见不合,于是逃往冀州。袁绍成为关东讨伐董卓盟军的盟主,一时间声名大起。在众多豪杰纷纷依附袁绍的时候,陈琳也乐意被他任用。在袁绍的营帐之下,陈琳主要做着自己擅长的事情,为袁绍撰写军国书檄以及章表等类别的文章。

建安元年(196)九月,曹操将汉献帝都迎接到许。接着,曹操下诏书,对当时占据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的袁绍进行“责怪”,说他“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随后,陈琳急忙为袁绍草拟了一篇文章,用于陈情自辩。之后,袁绍被封邺侯。

当时,曹操担任大将军这一职务。袁绍对此感到耻辱,认为自己地位低于曹操,于是表示不愿意继续处于这种状态。曹操无奈之下,只得将大将军之位让给袁绍。两只老虎相互争斗,必然会有一方受伤。

建安四年(199 年),在袁曹官渡大决战即将开始之际,陈琳为袁绍创作了那篇著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需要说明的是,檄文本没有特定的名字,这个名称是后世加上去的。

据说,这篇檄文曾经让曹操气得血气直往脑门冲,还治好了他的间歇性头痛病。当时,陈琳撰写了各种书信和檄文,草稿完成后呈递给太祖(指曹操)。太祖之前一直被头风病困扰,就在这一天,他的头痛病发作了,躺在床上读着陈琳所写的东西,竟然一下子坐起身来说:“这治好了我的病。”

文中,陈琳以笔势大开大合,一一历数曹操的罪状。从多方面揭露了曹操的凶残暴虐:他是宦官之后,生性嫉贤妒能,还劫持天子,独断专行,排除异己,甚至盗墓摸金等。同时,还批判曹操的养祖父曹腾是个“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的死太监,其父亲曹嵩则是“因赃假位”、妄图颠覆皇权的大奸大恶之徒。

陈琳最后进行了歌颂,歌颂的对象是自家主子袁绍。他还告诉人们,不要去依附曹操,而是应该归顺袁绍。

袁绍剧照。图源:网络

骂得如此厉害,如果袁绍打赢了那还好说。然而现实却极具戏剧性,袁绍败了,陈琳被曹军俘获。曹操一见到陈琳,便破口大骂道:“你从前给袁绍写檄文,仅仅可以罗列我的罪状罢了,憎恶坏人应止于他本人,为何竟然要牵连到我的父祖呢?”

陈琳无奈,连忙躬身称罪,“形势所逼,形势所逼”。



不过,他未曾料到,自己并未遭遇比孔融更凄惨的结局,反而得到了曹操的任用。他在幕府中担任司空谋祭酒以及管记室等职务,依旧从事着撰写军国文书、檄文等原先的工作。

陈琳的“管记室”同事是阮瑀。他们所写的章表书记都很优秀。即便在匆忙颠沛的情况下撰写的文章,曹操看完后也无法对其改动一个字。

阮瑀有个儿子叫阮籍,他是后来的“竹林七贤”之一。阮瑀还有个孙子叫阮咸,他们都是魏晋时期的名人。阮瑀年轻时曾跟随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蔡邕学习,蔡邕称赞他为奇才,说他“童子奇眉,朗朗无双”。

“竹林七贤”《高逸图》中的阮籍,惯作青白眼。图源:网络

阮瑀在帮曹操做事,然而带有不情不愿且半强迫的性质,他一心只想避世而居。

曹操的从弟曹洪,早年跟随曹操起兵去讨伐董卓。建安初年,曹洪听说了阮瑀的才华,就想要任用他。然而,阮瑀拒绝了,他闭门在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去任职。即便被鞭打,他也坚决不去,“榜笞瑀,瑀终不屈”。曹洪向曹操告状,曹操知晓阮瑀是在装病,于是派人上门敲门,说:“你既然不肯为曹洪效力,那跟我一起做事怎么样?”阮瑀看到即便称病也躲不过去,只好硬着头皮出来做官。

在跟随曹操期间,阮瑀做事消极,总是一副悲戚的模样,常常涕泪不断。他作诗道:“荆蛮并非我的故乡,为何长久滞留于此呢?”“独自在夜里难以入眠,起身整理衣服去抚琴。”“在外漂泊没有尽头,忧愁的思绪难以承受。”他时常为自己在外寄人篱下不知何时是尽头而苦闷忧愁。他还时常写文章重申自己归隐的想法,心里一直想着避世远居,不追求功名显达。

建安十七年(212)初冬,阮瑀因身体虚弱而患病,然而还没等到他实现归隐的愿望,就早早地去世了,他英年早逝。

徐干如同阮瑀一般,整日都在想着隐居之事。曹丕曾作出这样的评价:“他独自怀有文采且具备质朴的品质,性情恬淡且欲望寡少,有着像箕山许由那样的志向,真可以说是一位文雅而又朴实的君子了。”

东汉时期游学之风颇为盛行。仅在京师的太学生,就达到了数万人之多。这些太学生在求学之余,还积极参与到当时的政治活动当中。“冠族子弟,结党权门,交援求名,竞相尚爵号。”徐干对这种行为深感不满,于是选择两耳不闻窗外之事,闭门自我坚守,居住在偏僻的陋巷之中,日夜不停地认真读书。因为他学习太过认真,他的父亲担心他会生病,时常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要注意休息。

建安七子雕像。图源:图虫创意

董卓兵犯洛阳并劫主西迁之际,徐干刚好 20 岁。他选择“避地海表”,之后又自己回到旧都。即便董卓之乱已被平定,州郡牧守听闻了他的名声,特地前来邀请他出仕。然而,当时徐干正在埋头读书,不假思索就婉拒了。

他给出的理由是:君认为在纵横交错的时代,是先代圣人所遭遇困厄的时代,又何况是我们这样的人呢?乱世之中,孔子这样的先贤都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更何况是他呢?

曹操将都城迁到许昌并独揽大权之后,曾经两次征召辟用徐干,不过都被徐干委婉地拒绝了。可是,当曹操坚持不懈地第三次向徐干抛出邀请的时候,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徐干接住了这个邀请,没过多久就动身回到曹操身边。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徐干向来秉持“清玄体道”的理念,也“不耽世荣”。然而,他归降曹操之后,却展现出了一股热血和浓厚的情感,还有着一颗极为强烈的用世之心。也许是因为经过了将近十年的观察和考量,他认为曹操符合自己内心对于“明君”的那种定义吧。

徐干心中的理想型明君是仁智兼具的圣人。这种圣人既能“审大臣”,从而获得贤者之心,做到选贤用能;又能“慎所从”,对大臣的策略作出正确判断并付诸实施。在徐干的《中论》一书中,有大量关于明君贤臣以及贤明政治的内容。而当时的各路诸侯,有的有贤才却不知如何使用,像袁绍、刘表;有的则动不动就杀戮贤士,比如董卓。

徐干随军征战了五六年间,看到了诸多事物,其中有先后离世的孔融和阮瑀,还听到了理想破灭的声响,切实地感受到了内心的疲惫。

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曹操被晋封为魏王。徐干以自身身体状况不佳为缘由,再次选择了隐居。

徐干在心累之前,在邺下度过了一段美好快乐的时光,并且结识了刘祯,刘祯成为他一生的好友。

许昌建安七子雕像。图源:图虫创意

刘祯幼时便因才学而闻名。在八九岁时,他能够背诵《论语》《诗经》以及几万字的赋文。他记忆力超群,辩论应答十分敏捷,因此被众人称作神童。他擅长作诗,其中五言诗在诸子之中尤为尊贵,与曹植一起被称为“曹刘”。元好问曾高度评价他们二人,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由此可见他二人的文学造诣不同寻常。大评论家钟嵘更是直言:“陈思(指曹植)以下,祯称独步。”

曹丕对文才出众的刘祯颇为喜爱。他在任五官中郎将时,曾送给刘祯一条贵重的廓落带。后来有一天,曹丕心生悔意,想要把那廓落带索回。他调侃刘祯道:“物品因人而显得珍贵。所以在低贱之人手中,就不能置于尊贵之侧。如今我虽将其取回,你不要嫌弃它不会再回来。”大致意思是,刘祯被视为贱者,配不上那贵重的廓落带,显得太寒酸,他现在来拿回,刘祯无需介意。

刘祯听闻后,不卑不亢地进行回复:“尊者所穿着的服饰,是卑贱者所修习准备的;尊贵者所使用的物品,是低贱者所优先提供的。”尊者所享用的食物、饮品以及穿着的服饰、使用的器具等,难道不都是由卑贱者供给的吗?倘若有本事,您就别使用这些。并且,“未曾听闻接受至尊赐予后反而索要的情况”,哪有那种说话不算数、出尔反尔的道理呢。

曹丕口服心服,不再惦记他的廓落带了。

曹丕在召集诸子聚会喝酒时,曾让自己的夫人甄宓出来拜见,以此来拉近与众人的关系。大家都知道,甄宓是一位绝世佳人,传说曹植的《洛神赋》中那美丽的洛神的原型就是甄宓。当时,诸子们大概都很想一睹她倾国倾城的容貌,然而由于礼教的约束,众人不得不低头,只有刘祯一人任性憨直地直视甄氏。

曹丕大概深知刘祯的耿直个性,所以没有计较。然而曹操听说此事后,却借题发挥了一番,“于是收押了刘祯,免去他的死罪但让他去服劳役”。先是以不敬之罪把刘祯关押在北寺狱中,接着又“看似宽容大量”地惩罚刘祯去京洛之西的石料厂磨石头。

刘祯在服刑期间,给好朋友徐干写诗。他通过诗歌倾诉自己身陷囹圄所感受到的苦闷和不平,同时也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

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

思子沉心曲,长叹不能言。

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

——刘祯《赠徐干》节选

徐干的回信也十分真切深情: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陶陶朱夏德,草木昌且繁。

——徐干《答刘祯》

刘祯性格亢直,徐干沉静退让,从外表看两人完全不是一类人。然而实际上,他们“文学相接之道并如气类”,有着一致的三观,性情相互投契,这种情谊不是那些普通的、像阿猫阿狗般的塑料友情所能相比的。

最爱历史新书,可享满减优惠

赶紧下单吧

建安七子之中,有一人与徐干、刘祯一同被曹操分派到曹丕和曹植兄弟处做事。此人或许在七子当中是存在感最为低的一位。

他的名字叫应玚。

应玚出身于汝南这个地方,如今此地属于河南,他出身于望族。家族中的人都博学多才。他们对历代典章十分熟悉,关心现实政治,积极地总结历史经验,对时政充满热心,并且善于发表议论,家族世代因这些而知名。他的弟弟应璩,也是一位很有名的文学家。

在归曹之前,应玚有过一段南北奔波、求取知己的仕游经历,而徐干和刘祯没有。汉献帝都许后,应玚觉得良遇即将到来,于是迫不及待地“托身早得所”。曹植和曹丕都很敬重他,时常邀他一起宴游吟诗。曹操听闻他的名声,任命他为丞相掾属,这个官职和刘祯的相同。

应玚与阮瑀有一篇名为《文质论》的同题论文,此论文主要是对他们关于社会、人生和政治问题的看法进行论述。阮瑀倾向于重质轻文,而应玚则与之相反,更注重文辞在现实生活里所起到的作用。从这里我们能够察觉到二人各自独特的见解:阮瑀性格简静玄淡,信奉道家无为的人生态度,其用世之心比较弱;应玚则博学多才,更加强调立功立事,他的用世之心比较强。



在七子当中,要论存在感最为突出的,那王粲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实际上,真正被曹操给予重要任务,没有遭受刁难和打压的,也仅仅只有王粲一个人。

王粲雕像以及湖北襄阳的仲宣楼。图源:图虫创意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赞誉他为“七子之冠冕”,意味着他在诗赋方面的成就比其他六人要高。他的代表作《七哀诗》以及《登楼赋》,最能够体现建安文学的精神。

王粲的父亲是王谦,王谦曾在何进门下担任长史。他跟随父亲西迁长安,在那里见到了大文豪蔡邕,而蔡邕就是前文提到过的阮瑀的老师。

当年蔡邕见到他的学生阮瑀,夸赞他“奇才”,这就已经让世人很是惊讶并表示羡慕了。当他见到年幼的王粲时,蔡邕听见王粲在门口,急忙倒穿着鞋子去迎接,鞋子都穿反了。见到王粲后,他还直言:“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这种程度的肯定和毫不吝惜的赞美,让世人无疑只能目瞪口呆,完全没有反应。

王粲的“最强大脑”事迹在当时的街头巷尾广为流传。其中,在他 14 岁时,有一次和别人一同走路,路边有一块碑。大家停下脚步一起读碑,身边的人询问他能否背诵,王粲看了一遍后,就能够背诵出来且一个字都不会错。还有一次,他在旁观别人下围棋时,棋局不小心混乱了,然而他却能很快帮他们复原棋局,一道也不会误。

初平二年(192 年),关中出现骚乱。当时 17 岁的王粲前往荆州(现今属于湖北),依附于刘表。他在荆州一呆就是十五年,亲眼目睹了荆州从兴盛到衰落的整个过程。

刘表剧照。图源:网络

当时北方有曹操和袁绍,东方有孙权,西方有刘璋。刘表占据着荆州,他主要以守成为策略,更加注重荆州内部的稳定以及文治方面的工作。他没有发起过什么大规模的对外战事,看起来仅仅满足于独自坚守一方地域,静静地观察着时局的变化。

王粲在战乱中亲身经历过离家漂泊的痛苦,也亲眼目睹过乱世的灾难。他的《七哀诗》中有一首描绘了他从长安避乱到荆州途中所见到的饥妇弃子的场景:出门后看不到别的,只见白骨遮蔽了平原。路上有饥饿的妇人,抱着孩子丢弃在草丛间。所以,他热切地盼望安定的生活和太平盛世的来临,对于刘表的政策,他内心是持支持态度的。他曾将荆州视为“乐土”,在对待荆州事务时十分用心,竭力去做好,努力想要有所作为。

很快,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荆州的形势较为安定,有很多学士投奔到荆州。渐渐地,士人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刘表难以成就大事,他们认为“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在各路军阀相互角逐的过程中,刘表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多次错失了良好的机会。

后来刘表因病去世。王粲立刻联络刘表的儿子,也就是荆州新的继位人刘琮,让他归附曹操。王粲的心愿是“行中国之旧壤,实吾愿之所依”。他渴望回到中原,去建立功勋、成就事业,让自己名扬天下。于是王粲归降曹操,深受曹氏父子的信赖,被赐予关内侯的爵位。那一年是建安十三年(208 年),恰好也是孔融去世的那一年。

归曹之后,王粲深受曹操的信任与重用,这可算是他如愿以偿了。他一方面能够“入侍帷幄”,在曹操身边侍奉;另一方面又能够“出拥华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

在孔融死后、阮瑀死前的四年时光中,建安六子有过许多次聚首。

建安十三年赤壁大战结束后,刘备让刘表的另一个儿子刘琦担任荆州刺史。接着,刘备率领军队向南进军,占据了荆州的江南四郡。与此同时,刘璋与曹操断绝了关系,转而与刘备交好。而孙权则稳固地占据着江东。从这时候起,曹操在一段时间内再也没有力量南下消灭孙刘。他平定天下的行动暂时告一段落。身处曹营中的建安诸子,他们的生活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建安十六年(211 年),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曹植担任平原侯。徐干、刘祯、应玚加入到曹氏兄弟的门下。然而,王粲、陈琳、阮瑀依然在曹操的府中任职。在这个时期,他们在邺城的主要行为是与曹氏兄弟一同白天游玩、夜晚饮酒,并且进行吟诗作赋的活动。

三曹以及建安诸子进行联手,确实引发了一股很强劲的文学热潮。钟嵘在《诗品》里曾说过,“彬彬之盛的局面,在那个时候已经非常完备了”。

当时的“南皮之游”,气氛十分热烈。即将继位称帝的曹丕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写给心腹吴质的书信里,仍对当年的情形念念不忘,写道:“每念昔日之事,那南皮之游,实在不可忘怀。”他们一同读书论学,一同吟诗作赋,一同弹棋博弈,一同调筝弄笳,一同游园饮酒,一同憧憬未来,那是多么快乐啊!

建安七子相关画作。图源:网络

但很快,欢乐逝去而哀愁来临,这样的欢乐难以长久。转眼之间,人们各在一方,“元瑜(阮瑀)已经逝去,变成了不同的事物。每一次想到这些,什么时候能够说得完呢。”

建安二十二年(217)春正月,曹操南征孙权,王粲跟随其出征。北还邺城途中,王粲病卒,终年 41 岁。这一年,曹营疫病流行。王粲很可能在军队中被感染。还有一种说法,他死于慢性传染病麻风病。

王粲是否感染瘟疫不论怎样,总之七子当中剩下的四位,都未能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之下存活下来。

曹丕在给吴质的信中回忆起那段日子,不禁感伤落泪。他说:“往年遭遇疾疫,亲人和故交大多遭受此灾。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间都相继离世,这悲痛怎可言说呢?昔日一起游玩相处,行走时车舆相连,停下时席位相接,何曾有片刻分离!每当酒杯依次传递,丝竹乐器一同奏响,酒意正浓、浑身发热时,仰头赋诗,在这个时候,竟然不知不觉就沉浸在欢乐之中。还以为可以与他们共同长久相伴,百年之分已定,谁知几年之间,他们都凋零殆尽,说起这些就令人伤心!”

建安诸子的传奇自此变为如同烟雾般的往事,仅仅留下活着的人,他们有的感到感伤,有的进行追忆。

王粲离世后,身为世子的曹丕亲自带领文士为他举行葬礼。曹丕为了表达对王粲的眷恋之意,对王粲生前的好友说道:“仲宣平日里最为喜爱听驴叫。”接着,他提议让大家学一次驴叫,以此为王粲送行。随即,一片驴鸣之声响起,这便是著名的“驴鸣送葬”。葬礼结束后,曹植也亲自为王粲撰写了诔文。

王粲享有高规格的丧葬待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孔融去世之时,因曹操的雷霆之怒,昔日与孔融友善的许昌百官,皆不敢为孔融收尸或致哀。唯有一个叫脂习的京兆人,毫不畏惧地独自前往刑场,紧紧抱着孔融的尸体,悲痛地哭泣道:“文举,卿舍我而去,我今后又能与谁交谈呢?”

孔融被曹操斩杀之后,曹丕用重金在天下悬赏征募他的文章。曹丕将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祯这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把他们列为“建安七子”。从那以后,不管他们的生平遭遇是怎样的,他们都不再是在历史长河中无足轻重的人物了。

全文已经结束啦。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大家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记得随手点个赞,再点一下“在看”,以此来表示对我的鼓励哦~

参考文献: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83年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三国志》由[晋]陈寿著且由[南朝宋]裴松之注,该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出版时间是 1959 年

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1989年

王鹏廷于 2002 年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学位论文《建安七子述论》

-END -

作者丨九歌

编辑丨艾公子

最爱历史新书热卖,欢迎入手

最爱历史新书,可享满减优惠

赶紧下单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8 17:26 , Processed in 0.2478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