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拍握拍法十年改十次!第六到第十次咋改?防守咋用?
笔者研究直拍打法十年有余,仅仅直拍握拍法就进行了十次改进。第一次,七指八点握拍法;
第二次,六指七点握拍法;
第三次,上下钳式梯形握拍法;
第四次,移动式三纵三横握拍法;
第五次,王字形七点式握拍法。
第六次,中三指中置指掌板分离式握拍法;
第七次,中三指中置指掌板结合式握拍法;
第八次,中三指中置五五式握拍法;
第九次,左置球拍三脚架七三式握拍法。
第十次,左置球拍三脚架五五式握拍法。
关于前五次握拍法的改进,我在2024年4月20日所撰写的《直拍打球手指的王字形握拍法》一文中已有详细阐述。
本文介绍第六次到第十次改进的情况。
第六次,中三指中置指掌板分离式握拍法。
主要用于防守接球。
所谓中三指中置,即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拇指这三根手指均需置于拍板中央位置。
无名指居中置于拍板的中轴线,而中指则位于其右侧三厘米处,小拇指则位于其左侧三厘米之位。
中三指的作用在于使手指能够灵活地控制球拍,便于在左倾、正前、右倾三种击球姿势间切换,从而根据对手的站位,精准地将球击向对方的正手区域、中路区域或反手区域。
所谓的指掌板分离式击球法,指的是仅用手指来支撑球拍,确保手掌不与球拍接触。在这种击球方式中,手指与手掌之间会形成一个类似倒置的A字形结构,以此在球拍的底部部位提供支撑。
第七次,中三指中置指掌板结合式握拍法。
主要用于正手攻长球。
https://img1.baidu.com/it/u=562278539,376794283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524
指掌板结合式,就是中三指伸直紧贴拍板,手掌紧贴拍板。
击球时,球拍作为施力的基础,是手部与掌部施力的支撑点。
手指和手掌与拍板保持一致,就能将力量没有损耗地传递给拍板。
运用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力量击打拍板,才能确保球被有效控制,从而实现挥拍动作的随心所欲。
第八次,中三指中置五五式握拍法。
主要用于反手反拍攻球。
所谓五五式握拍技巧,指的是在握持球拍的过程中,手指的长度各占拍柄和拍板的一半。
直拍反手反拍攻球,乒乓球界称之为直拍横打。
笔者认为叫直拍横打不准确。
因为使用反手反拍攻球,至少有四种方式。
王皓所创技术,其特点与横拍反手拧拉相似,具体表现为采用俯拍姿势、右倾击球、拍面朝向左侧后方击球,并通过从左至右转动手腕和手掌来施加力量。
第二种是笔者自己发明的,叫做反手反拍顺时针转拍攻球法。
即采用立拍、右倾拍、拍尖指向左下方击球,以拍柄为旋转中心,依据拨浪鼓的原理,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拍面,从而将球巧妙地拧转并拉至对方场地的反手角落。
第三种是笔者自己发明的,叫做反手反拍逆时针转拍攻球法。
即采用立拍、左倾拍、拍尖指向右下方击球,以拍柄作为旋转中心,依据拨浪鼓的原理,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拍面,从而将球巧妙地拧拉至对方场地的正手角落。
第四种还是笔者自己发明的,叫做反手反拍向前转拍攻球法。
将手掌与球拍置于手腕后方,采取俯身击球、右倾击球、拍尖指向左后方的击球方式,以球拍的中线作为旋转轴心,运用杠杆原理,用食指第三指节向下向后按压拍柄背面的后部,同时用拇指第一指节向上向前顶住拍柄正面的前部,使拍尖翘起,引导球越过网线,并将球提升至对方场地的正手中角位置。
第九次,左置球拍三脚架七三式握拍法。
主要用于发短球和正手攻短球。
所谓左置,对应的就是中置。
https://img2.baidu.com/it/u=1595374491,1557142479&fm=253&fmt=JPEG?w=1600&h=800
中置是中三指放在拍板中轴线及其两边。
左置则是中三指全部放在中轴线左边。
小拇指紧贴球拍的中轴线,中指则稳固地置于拍板左侧的边缘,而无名指则位于中指和小拇指之间。
所谓七三式,对应的就是五五式。
五五式是柄板各半,七三式则是拍板占多数,拍柄占少数。
七三式握拍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拍板的威力,减少拍柄用力。
握拍拍柄越长,球拍杠杆的力臂越长,发出的力量越大,球越长。
提升手指对拍板的施力,降低对拍柄的用力程度,其目的在于调节球拍击球时的力臂长度,进而影响球的飞行距离。
该握拍法适合发短球和正手攻短球。
球拍三脚架涉及的是一种握拍方式,即直拍握法,它主要依赖虎口、拇指以及食指这三个关键部位来把握拍柄,同时,拇指、中指和无名指的第一关节则负责操控拍板及拍面的形状。
虎口、拇指、食指,就是拍柄三脚架;
拇指、中指、无名指,就是拍板三脚架。
正手发球、搓球、攻球,都必须用好拍柄三脚架和拍板三脚架。
借助两个稳固的三脚架,我们可以轻松地调整拍板的方向,实现向前、向左、向右、向上或向下的发力击球,同时还能灵活地制造与处理各种短球,其效果堪比可自由旋转的手机支架。
反手发球、搓球,反手反拍攻球同理。
第十次,左置球拍三脚架五五式握拍法。
这是对左置球拍三脚架握拍法的升级版本,它实现了握柄与控板之间的整体平衡,使得正手与反手之间的切换变得流畅自如,发球与接球之间的转换也变得灵活无碍,攻守之间的转变同样轻松自如。
拍板发力更充分,拍柄控拍更有效。
适合发球、防守接球和进攻式接球,特别适合攻低短偏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