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回复: 0

第一次文代会名词解释:1949年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复制链接]

6367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173
发表于 2025-4-23 01: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词解释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也就是第一次文代会,在 1949 年 7 月 2 日至 19 日期间于北平召开。

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大概有八百多人参与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进行了报告。周扬代表解放区,茅盾代表前国统区,分别作了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明确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定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当代文学开启了伟大的开端,同时也标志着在新政权领导下文艺阵营得以建立。

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并且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里的资格与地位。

1976 年清明节前后,有大批民众。他们借用各种形式,其中包括诗歌。在天安门广场表达对周恩来的悼念,以及对“四人帮”执政的抗议。

在这一政治事件中,诗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史称“四五运动”。

文革结束后,这些作品被辑集成为《天安门诗抄》。在文学史上,人们也将其称为“天安门诗歌运动”或者“四五诗潮”。

天安门诗歌的作者大多是不为人知的普通民众。这些诗歌大都简洁明了、篇幅短小,同时具备多种体裁,手法丰富多样,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极具感染力,充分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创造力。

新时期文学从 78 年开始,20 世纪文论大量涌入。文学的各种思潮推动了文学观念的更新转型。重写文学史的意义在于改变这门学科原有的性质,使其从从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并且改变了过去各种文学史编著中的“非科学的思维定势”。这些内容在 1988 年《上海文论》开设“重写文学史”专栏时展开。

“重写文学史”的口号,一方面反映了 80 年代后期意识形态环境的宽松以及观念空间的日益多元化;另一方面,它也是从 70 年代末开始从事学术生涯的年轻学者在文艺理论和批评领域所进行的一次大胆且深入的积极探索。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在伤痕文学中成就最大的是一类小说,这类小说正面描写了文革给整个民族带来的伤痕,并且揭示了文革中个人和家庭的悲剧命运。

1977 年刘心武的《班主任》是开端之作,因为 1978 年卢新华的《伤痕》而有了这个名称。

伤痕小说的价值在于对文革进行整体否定。它摆脱了以往的写作陈规,开始关注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并且具备悲剧意识。

伤痕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非人”的文学历史的结束。

反思文学更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体现。

1979 年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小说的发轫之作。它的特征在于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且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

展现出对于“人”的探讨,这种探讨更加明确且深刻;展现出对于“人性”的探讨,同样更加明确且深刻;展现出对于“人的价值”的探讨,也是更加明确且深刻的。

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相比,更注重文学自身的审美功能。并且,在小说的表现形式方面,它也展开了富有成果的探索。

代表作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起点。之后,改革文学主要沿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改革这两个方面不断深入。

改革小说起初着眼于探索具体经济或生产问题的解决办法,其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阶段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的观念的变化、

人与人的关系包含着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作家对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农民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同时也对现阶段物质文化环境中能够提供的推动改革的正面力量进行了开垦和整合。

在创作方法方面主要是现实主义,着重对人物形象,尤其是改革者的形象进行塑造,在当时这种塑造被称作新人形象塑造。

韩少功率先在《文学的“根”》中清晰地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阿城的《棋王》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王安忆的《小鲍庄》也是。

寻根文学的特点在于用现代意识去观照现实与历史,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重塑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其作品的题材以及文化反思的对象具有地域特点,有的取材于原始和半原始的生活,有的则投向民族的传统生活,进而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

在表现手法方面,既有中国传统文学所运用的手法,也有现代派所采用的象征、暗示以及抽象等方法,这些手法使得作品的文化意蕴得以丰富和加深。

“寻根文学”存在明显局限。大多数作家对于所探寻的“根”究竟是什么以及“文化”是什么,都不是很清楚。并且他们对“根”和“文化”的态度也较为复杂。

“新写实小说”的正式命名起始于《钟山》杂志 1989 年第 3 期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代表作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

新写实小说家接纳了现实主义对待人生的写作态度,舍弃了高高在上的叙述视角;接纳了先锋小说以及后现代主义平面化、零散化的运作手段,舍弃了文艺贵族的作风。

在创作方法方面,特别注重将现实生活进行“原生态”的还原,且不注重情节结构;从主题角度来看,更多地展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以及无奈;提倡“零度介入”,意味着作家不会进行任何情感表达和价值判断。

80 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陆续登上文坛。他们凭借独特的话语方式,对小说文体形式进行实验。于是,他们被评论界赋予了“先锋派”的称号。

代表作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特征表现为普遍运用元小说的手法;意义被消解,深度模式被削平;传统小说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被消弭,传统小说的真实观被颠覆;幻觉侵入现实,现实倾入想象,使小说成为开放的文本,充满不确定性;放弃了对现实进行真实反映,将人物、时间、空间等因素都进行了抽象化,文本仅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但是,形式的极端强调造成了空洞感和虚无感。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逐渐走向低谷。此时,作家把目光投向了历史。在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种新的创作思潮,即新历史主义小说。

首先,作家把历史当作存在于意念中的历史,依据自身的理解对历史进行篡改,从而进行元历史的思考;其次,否定了历史具有客观真实性这一点,充分施展想象的能力来虚构故事,使得历史变成了一个标志、一个符号,也成为作家虚构故事的借口;再次,受到新历史主义的启发,对主体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相对性和片面性有了清晰的认识。

代表作有陈忠实《白鹿原》,莫言红高粱系列。

80 年代有一个早期先锋诗歌运动,其主体是一代青年,这个运动争议最多,影响最大且最为深远。

1980 年,章明发表了《令人气闷的朦胧》这篇文章。他把那些诗贬称为“朦胧诗”。“朦胧诗”这个称呼就是由这篇文章而开始的。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是朦胧诗的重要特征。

它大力宣扬主体方面的意识,通过意象化的途径去追求主观层面的真实,同时摒弃了客观的再现。

创作上讲求陌生化,个人化,自我

的抒情方式。

一些学者发文予以支持,其中有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以及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

这一名词是黎弘(刘川)提出的。他在评论《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的时候提出了这一名词。

成就:一是勇敢地突破了“人性”和“人道主义”的禁区,二是大胆地描写了人的道德、情操以及爱情生活。

深入地去刻画人的内心世界,这个内心世界是丰富且复杂的。同时,塑造出了一批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真实且感人的。

勇敢地突破了那个只准歌颂而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地去干预生活,并且尖锐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与冲突。

代表作有《同甘共苦》岳野,《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

1956 年春天开始出现,它代表着一场反公式化概念化的运动,尤其“双百方针”是文艺界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成果。

黎弘(刘川)在评论《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时提出了这一名词。



成就:一、勇敢的突破了“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爱情生活。

深入地刻画人的内心世界,这个内心世界是丰富且复杂的;塑造出了一批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真实且典型的。

二、勇敢的突破了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的干预生活,尖锐的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这也是第四种剧本的两个显著特征。

也是当代话剧的第一次高潮的两个成就。

1961 年《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辟了一个杂文专栏叫《燕山夜话》,是由邓拓来执笔的。这些杂文有敢于正视现实的特点,还能大胆地评论时政,对现实矛盾与问题进行尖锐讽刺,并且题材十分广泛。

作者广泛引用各种事例和资料,议论不断涌现。他把知识、思想以及文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引人入胜,也能让人深刻思考。他因此赢得了公众的喜爱,不久之后,他的作品就结集成书并出版了,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

1985 年和 1986 年被称为方法年。在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迅速更新的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西方流行的各种批评方法被大规模地介绍进来,并且被批评家运用到对文学研究的实践中。像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等批评方法都被运用了。尤其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三论”的引入和运用最为普遍。

方法热不但推动了新时期文学研究的进步,还带动了文艺观念体系的转变以及学术思维的时代性更新,并且随后产生了一些试图让西方文学研究方法在本土落地的论著。

茹志鹃的成名之作是《百合花》。在解放战争时期,一个小故事发生在我军前沿包扎所。

新婚少妇毅然献出唯一的嫁妆,将其铺在英勇牺牲的小通讯员的棺底,盖在他的身上。这一情节热情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也体现了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同时歌颂了军民之间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真挚感情,借此歌颂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揭示了人民解放事业必然胜利的根本原因。

这篇小说常为人称道的艺术特色之一是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其二是讴歌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③女性视角的叙事特色

巴金晚年创作了一部散文集叫《随想录》。在这部《随想录》里,巴金直面“文革”给自己带来的灾难,并且强调要“说真话”。

随想录的文体价值在于,它表明散文告别了浮夸说谎的阶段,开启了说真话抒真情的时代。并且,通过作家极具震撼力的批判,展现出了作家的自审意识和自省意识。

巴金先生在文革结束后创作了一百五十篇文章,这些文章被收录在随想录中。随想录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它们统称随想录。

简答题:

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剧创作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主要的作家作品分别有哪些?

答: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秉持“古为今用”的创作原则,主动去反映时代精神,通过歌颂历史上伟大人物的文治武功,来为具体的现实政策和政治路线服务,像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还有曹禺的《胆剑篇》;二是借助历史题材,以曲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人话语,体现出知识分子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以及对下层人民的关怀,例如田汉的《关汉卿》等;三是自觉地继承民间传统,用心去反映民间意识和民间情趣,就像老舍的《茶馆》等。

2.杨朔散文的艺术特点?

杨朔提出了诗化散文的主张。他注重创造诗的意境。很多散文运用了诗歌的比兴手法,以此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杨朔的散文对艺术结构颇为讲究。在构思方面,它能寓大于小,寓远于近;在意境上,会比兴取义,象征比附。其结构呈现出峰回路转的特点,且能卒章显志。然而,在构思和结构上存在雷同化的不足,比如“卒章显志”这一特点就常被人诟病。

他的散文很讲究语言美,文词清新,俊逸,简练。

杨朔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基调在于歌颂新时代,歌颂新生活,歌颂普通的劳动者。其代表作品包含《荔枝蜜》,包含《蓬莱仙境》,包含《雪浪花》,包含《香山红叶》,包含《画山绣水》,包含《茶花赋》,包含《海市》等。

杨朔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进行了创造性的继承,在托物寄情以及物我交融的过程中达到了诗的境界。

他在营造意境时,常常在追求“情”的新意方面下功夫。比如,借助蜜蜂勤劳创造却无所求的这一特点,以此来寄托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

他写人时擅长挑选感情色彩浓厚的片断,以此来刻画人物的神貌和内心;他进行景物描写,在展现自然美的同时,还将其作为创造意境以及深化主题的重要方式。

杨朔散文的结构很精巧。初看时,常常会有被云遮住、被雾笼罩的迷惑。然而,在峰回路转之后,就会曲径通幽,豁然展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并且,它的结尾大多富有寓意,让人耐人寻味。

杨文的语言经过苦心锤炼,具有独特魅力。它像诗一样,既精确又凝炼,含意丰富且富有音乐感。其风格清新俊朗,婉转蕴藉。

秦牧的散文特点:

秦牧提出了一些创作主张,这些主张包括题材与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散文的知识化与艺术化等。这些主张有悖于当时的文学观念,在文坛上他独树一帜。

他的散文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当时那些普通的作家。他有一部文艺随笔叫做《艺海拾贝》。

(一)艺术特色:

1.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2.追求形散而神聚,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3.秦牧散文具有情趣性与幽默性。

秦牧散文的语言很流利且酣畅,也很凝练且生动,能流露出一种直面读者的亲切感,还能营造出一种语言氛围。

(二)不足:

1.知识性的材料反复使用,失去了新鲜感。

2.罗列材料过多有冗长拖沓之感;浓重的说教气与肤浅的哲理

刘白羽的散文(一)艺术特色:

雄浑且豪放是刘白羽散文风格的基本特性,主要在以下这些方面有所体现:其一,格调高亢,带有炽热的共产主义理想的色彩。

2.融情于景,借以抒怀壮怀激烈的诗情。

3.以情感为经线,生活的事件为纬线,经纬交织,波澜四起。

(二)不足:

1.豪言壮语、政治议论太多,削弱了散文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

2.疏于修辞,语言比较冗繁,个别性文字表述不够清晰。

3.《茶馆》的艺术特点?

生动且洗练地描绘了三个不同的时代与社会,其一为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其二是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其三是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采用“侧面透露法”,能够以小见大,通过个别来表现一般,同时也考虑到了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选取了一家位于北京的普通大茶馆,这家茶馆富有民族特色且带有地方风味,它是三教九流汇聚的地方,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人物。



茶馆也是社会的窗口,可以窥见都市生活的一斑。

舍弃传统的“一人一事”结构形式,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方法来构建全剧,以此展开场面并刻画人物。将三个时代的各类人物都搬上舞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在艺术结构方面,采用了纵横交错以及虚实结合的座标式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之前的近代历史作为纵线,将特别选出的三个时代的生活作为横断面。这种结构具有史和事相融合,实和虚相融合的特点。

每一幕都有一件奇怪的事件穿插其中,展现出那个时代的荒诞与怪异,从而增加了《茶馆》的悲剧色彩。

如第一幕太监娶老婆,第二幕两个逃兵共娶一个老婆等。

《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人物有着悲剧命运,同时也有喜剧性。人物的幽默性格与剧作家的讽刺手法相结合,使得这部作品展现出了独特的悲喜剧风采。

人物数量众多,然而他们的个性却十分鲜明。主要通过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在人物之间偶然产生的碰撞所引发的火花里去刻画人物。

主要人物不注重对其整体进行刻画,而是注重体现其棱角,以此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闪光点(例如:秦仲义一生中的三个闪光点)

论述《茶馆》的艺术成就:(重点)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肩负着使命感,能给人带来希望。它立足当下,又回顾着过去。

2、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众多,然而他们个性鲜明,这无疑是人物塑造方面的一个极大成功。

老舍在人物肖像塑造方面擅长白描。他的白描带有漫画式的特点,还加入了喜剧的因子。在嬉笑怒骂的氛围里,能够凸显出人物身上的“可爱或可憎之点”。

《茶馆》里有七十多个人物,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大多是通过三言两语描绘出来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马五爷的形象。

老舍仅用三句台词,便真切地将其霸道的性格描绘了出来。老舍仅用三句台词,便真切地将其虚伪的性格描绘了出来。老舍仅用三句台词,便真切地将其狂傲的性格描绘了出来。老舍仅用三句台词,便真切地将其洋奴的性格描绘了出来。

3、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口味。

(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的每一句台词都属于人物的语言。它能够表达人物的思想,同时也可以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能够依据人物的身份以及性格,挑选出契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2)语言的幽默风格。

老舍在谈《茶馆》时表示,这部作品描绘了“那些年代里那形形色色且啼笑皆非的样子”。

他将对黑暗社会的讽刺与批判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相互联系起来。在微笑的表象之下,蕴藏着严肃的情感和悲哀的情绪,从而形成了他独有的幽默风格。

(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这个特点在课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

《茶馆》中恰当运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让作品具备了更浓厚的地方色彩,同时也更加真实。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语言风格独特,表现在能够提炼口语,使其纯净至极,既清浅俗白又雅俗共赏;能够创造出“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效果;能够融会多种体裁的语言,并将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还能够创造性地摹仿欧化语法及句式,描写简洁洗练。学习和研究这些风格,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4、批判讽刺与赞美同情相结合。

三红一创的特点?

三红一创包含吴强所著的《红日》,罗广斌和杨益言创作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以及柳青的《创业史》。

三红这部作品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政治斗争史,《创业史》所展现的是农村土改的相关内容。

小说的特点在于表现内容丰富且社会生活面宽阔,具体有以下几点:其一,具有史诗风格;其二,具备纪实品格;其三,带有政治色彩。

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随着思想上取得进一步的突破,以及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文学打破了以往和政治紧密相连的关系,转而与经济生活紧密相关。

创作模式从传统的单一以及一元比(二元对之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格局,各种文学创作式样、思潮、流派纷纷出现。

创作题材方面,过去是反映革命战争和历史的宏大题材,现在则转向了个人化的叙事立场。

(一、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

文学争论的焦点出现了变化。在这一时期,几乎所有形成争论焦点的都是一些纯理论性的问题,像文学批评方法以及文学的主体性。

)(一)文学潮流

伤痕文学的直接起因是揭露文革的灾难,它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以及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期间所遭遇的悲剧性经历。

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

蓬勃发展时间为1978-1980年间。

刘心武的《班主任》是在 1977 年 11 月创作的。它以艺术的形式,对刚刚结束的文革进行了质疑。这部作品标志着“伤痕文学”的开端。

卢新华创作了《伤痕》,从维熙创作了《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创作了《啊!》,莫应丰创作了《将军吟》,周克芹创作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陈国凯创作了《我应该怎么办》。

反思文学是一种文学思潮,它出现的时间略晚于伤痕文学。它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也是伤痕文学的必然结果。

反思文学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相联系,深刻地把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给揭示了出来。

重要作品有:高晓声创作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贤亮的《灵与肉》以及《绿化树》。

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是要去呼唤变革,要去表现城市的变革,也要去表现乡村的变革。

蒋子龙是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文学作家。他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开启了“改革文学”的风气,是“改革文学”的开端之作。

重要作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和《燕赵悲歌》;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何士光的《乡场上》。此外还有(二)文学论争。

1、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文学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开始呼唤人的尊严,开始呼唤人的价值,开始呼唤人的权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8 03:21 , Processed in 0.0970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