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回复: 0

书法评论如何有效互动、克服困境与担当责任——许传良解读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

[复制链接]

6367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173
发表于 2025-4-22 23: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效互动、困境与担当

许传良

近日,《书法报》针对如何使书法评论具备正气、朝气与锐气展开了专题讨论。笔者将自身对《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的解读学习进行结合,简略陈述三个方面的内容:

有效互动

《意见》表明:“要把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得强大,营造出健康的评论生态,促使创作与评论能够有效互动。”这真的是很适时的良策。从创作和评论这两个领域来看,只有它们相互配合,才能够实现有效互动,才能够达到“1+1>2”的效果。可是,就当前书法评论的实际情况来说,并不完全让人满意。书法家往往因个人艺术才华而自信,对评论家意见建议多敬而远之。部分评论家文章学理性强且文采斐然,但自身缺少深刻笔墨体验,说服力降低。长期以来,两个领域各自为政,互动少,有效性难以持续。

面对实际情况,需努力让创作与评论实现有效互动,这是当务之急。首先要让二者互动起来,因为没有互动,一切都只是空谈。笔者认为,双方如果能真诚对待彼此,现状就必然会有所改变。任何一位书法家都不会排斥善意的批评,评论家如果能坚持从作品入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避免只说空话大话,杜绝不能切中要害的批评,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互动,并真正产生社会影响力。

痛点、难点与盲点

《意见》表明,要倡导“批评精神”并且增强“朝气锐气”。对于书法批评来说,肯定会涉及到痛点、难点以及盲点等这类相关的问题。需要有敢于向痛点进行“剜刀”般行动的勇气,要有勇于向难点去突破的决心,还要有勤于向盲点去探寻的态度。

痛点在于名家之作。在一段时期内,于一定范围内似乎形成了一种模糊的评价模式,也就是作者的名头越大,其作品的水平就越高。但事实并非如此。怎样才能真正改变当下只看重职位、只看重名家的这种局面呢?敢于对名家之作展开批评,是其中的一条途径。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得不承认,这是书法批评中一个很大的痛点。这有传统因素,是为尊者讳。但正因为如此,才更能显示出书法批评的重要性。如果一直这样,视而不见,时间长了,那些名不副实的“大作”,就有可能变成所谓的“方向盘”,在社会上产生不可小觑的负面作用。

难点在于新人新作。在当下的展览语境里,那些入展、获奖作者中的新面孔,都能被称作新人。把他们当作书法批评的难点,主要是因为面对“各领风骚三五年”这种现状,评论家们好像失去了关注的耐心,评论也难以做到深入。并且,面对千人一面的入展作品,什么是新作,“新”体现在哪里?又该怎样对他们进行评价呢?书法作品入选全国大展后能否形成评价共识呢?书法评论的独立性又该怎样体现呢?等等,这些都是书法批评的难点。而且,在每一次全国大展的前后,都会有某种或隐或现的风气存在,多数新人也会跟着这种风气走,那么要从其中找到真正有潜质的新人,并对其作品进行评论,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

民间之作属于盲点。不可否认,当下的书法评论,从一段时期的关注范围来看,仅仅局限于书法展览的语境之中,这意味着,只要是眼睛能看到的,不管作者是否成名,都与展览有着关联。所以,在展览之外的部分,自然而然就成了书法评论的盲点。近日读了《美术观察》刊发的一篇专访。通过这篇专访,了解到近代书家徐生翁书艺成就被发现的过程。倘若书坛没有给予及时且广泛的关注、学习与评论,那么这位大家的名气或许到现在还局限于山阴。所以在新时代,评论家的视角需要更加开阔,应该放眼全国并进行考察研究,尽量让盲区不再存在。当然,国展作为全面展示当下书法创作生态的展览,应当有责任去挖掘和推介时代中最高水平、最新的书法创作成果。这并非仅仅依靠自由投稿就能够解决,必然会涉及到征稿的策略以及评审的机制等相关的课题。

潮流、“涟漪”和“波澜”

《意见》表明,在全媒体时代,需发挥文艺评论的相关作用。笔者觉得,书法评论应引领潮流,对“涟漪”予以关注,直面“波澜”,把更多具备筋骨、道德与温度的优秀作品推荐给读者观众。如果书法评论家能一直致力于“三有”作品。做好研究与推介相结合的工作。一直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通过主流媒体及时对优秀书法创作成果进行宣传。让全社会形成审美共识。知晓书法作品的高下之别和雅俗之分。那么全社会自然会形成一种潮流。这也是书法评论的理想目标。

当下通过各种新媒体,有很多书法微评、短评、快评依然活跃着。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共存于书法生态之中。有些评论起到了一定的普及作用,但也往往存在泥沙俱下的情况,不具备审美共识。这些都是时代文化艺术发展所衍生出来的产物,就像任何一位观众都能够对一部当红电视剧或一部获奖文学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样,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于其中的书法散言碎语,可将其看作是层层的“涟漪”。倘若能及时从专业评论的立场去进行辨析,并且加以有利的引导,那么这些散言碎语也会成为正能量的一部分,最终会汇聚到时代潮流当中。

在很多网络新媒体中,有五花八门的“江湖书写”在散布。这些“江湖书写”充斥着不着边际的胡言乱语。可以明确地说,一切以商业利益为核心且以泛娱乐化为目的的行为,会消解书法的专业性,也会稀释书法的文化性。如果对这些视而不见,不辨别良莠,当“波澜”不时兴起时,就会违背潮流而行动。对此需要进行批判和驳斥。《意见》中清晰地表明不能给其“推波助澜”。这体现出了见微知著的能力,也展现出了明察秋毫的特质。



以上三题涉及书法评论的方法、困境与使命担当。分别来看,虽然是分述的,但具体而言,都与《意见》中所指出的“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存在关联。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让我们一同拭目以待。

高等书法教育

中批评意识的介入

田熹晶

近年来,高校的书法学科设置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本科、硕士、博士的学科点不断增加。从多年的研究生招生情况来分析,书法学科的基础教育质量高低不一,对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除了学生自身的个体因素之外,还与所在学校的书法学科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学科的建立和建设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质量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本科阶段的基础教育对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有直接影响。如果只关注技法,而不获取基础理论知识,也不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专业培养的质量就会降低。下面谈谈高等书法教育中书法批评意识的介入以及培养批评人才的途径。

批评人才并非一蹴而就,需经过专业训练且发挥个人悟性,如此方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当然,书法最终是以作品来体现价值,但创作过程需要综合素质的同步跟进。书法批评,不能仅凭借感觉和经验来进行判断,而是需要学理的支撑。那么何为批评呢?元刘有定在《〈衍极〉注》中说:“品之与评,虽有相同之处但实际上又存在差异。”评是为了讨论其得失,品则是为了考订其高下。书法与其他造型艺术不同,它先有“文”的优劣之分,而后才有“艺”的高下之别。近年来,中国书协在一些大型全国展览评审中加入了审读环节,主要是对“文”进行纠错,即对作品的用字、文章版本、自作诗文的规范及水平等进行审查。初审将“艺”放在首位,终审则“艺”“文”一并评鉴。参加审读的工作人员大多是高校书法专业教师。从对文的把控来看,追根究底,就是需要受过“文”的专业教育或者自身具备这样的修养。书法如果不重视“文”,就难以出“艺”之精品。倘若说“艺”是展现给观众的外在表现,那么作者“文”的修养无疑就是内在的本质。书法创作者必须要有高标准的批评眼光,这样才能在作品出厂前把好关。书法的专业教育需要艺文兼备。如果不这样,“艺”就可能会沦为业余的,变得粗糙。就像那些在世间横行的“江湖书法”一样,竟然也能被大众追捧。近些年来,它们在各种屏幕和大型会议场所泛滥,让人们失去了兴趣。

时代在发展,学科逐渐细化,我们与古人的综合积淀之间已不存在可比性。因此,在书法本科基础教学中,除了开设技法课之外,必须设置并教授文学、文字学、文献学等课程。不然的话,“文”的缺失是难以避免的。

近些年在书法研究生招生试卷里,常见的问题有用字繁简不分以及字法错误等。入学之后,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并且需要进行大量的补课。因为“文”的缺失,所以对“艺”的理解难以深入,只是毫无目的地写字,最终就陷入了迷惑之中。很多研究生表示自己很迷茫,不知方向,不知该做何事。他们写字没有进步,研究不知从何开始,欣赏水平也难以提升,这使得专业出身却“不专业”。甚至有一些在全国书坛多年持续获奖的作者,因为认识水平的缘故,才气已耗尽,几年后就不再有消息。如果书法批评意识被引入到高等教育书法教学当中,这无疑会给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带来契机和途径。让学生以批评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创作,这样就不会出现那些缺乏责任心的作品。对于那些已经步入社会的书法工作者来说,这也具有同样的意义。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蔡邕不会错误地赞赏,孙阳不会胡乱地顾盼,是因为他们的精妙鉴别能力非常精通,所以不会被耳朵和眼睛所局限。””一个有见地的批评者一定具有对书法的“玄鉴精通”。

任何技艺,最终都能通向“道”。那些不能通向“道”的“技”,就如同芳林落下的花蕊、兰沼中漂浮的浮萍。近年,学术界一直在努力建立一种批评标准,任何事物都不能违背所谓的“道”。从艺术哲学的角度而言,“艺”是“道”的展现形式,“道”是“艺”的灵魂。高校书法教育对培养批评人才,是提升书法批评专业水平的一条可行之路。当前批评存在乱象,批评者依据各自的认识去批评书法,有的好有的坏,参差不齐,常常会误导读者,有那种故意迎合众人以博取好感的嫌疑,恐怕会致使明珠变得黯淡无光,伪劣之品盛行。就如同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倘若奇异的音乐在爨地响起,平庸的听者会被它的美妙声响所震惊;千里马伏在马槽中,平凡的人也能知晓它超群的能力,那么蔡邕就不值得称赞,伯乐也不值得推崇了。”平庸和无识的人若能听出木材焚烧发出的妙音,也能认出马厩里的千里马,那么蔡邕和伯乐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平庸的人能听出木材焚烧的妙音,无识的人能认出马厩里的千里马,如此一来,蔡邕和伯乐就无需存在了。 平庸之辈能听出木材焚烧的妙音,无识之人能认出马厩中的千里马,那蔡邕和伯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抵制“谀文”势在必行

胡碧波

当下的文艺批评环境不太乐观,一开口就可能被反咬。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这给文艺评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让今后的文艺批评语境有了改变,能够有力地推动文艺评论工作朝着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使文艺评论充满正气、朝气和锐气。

书法批评在很长时间里,话语权大多掌控在书法名家手中。被批评者看重“名家”的头衔与名望,借此提升自己的身价。名家主要以评论熟人、弟子为主,所使用的文辞大多是表扬和拔高的。他们先是叙述书学的渊源和现状,接着与当下知名书家进行媲美,似乎有超越他人的迹象,最后只是很简略地提及一点不足,以鼓励和鞭策来收尾。这样的书法评论容易传播和刊发。自媒体尤其如此,它们肆无忌惮地进行传播。大家都只说你好我好,最后都皆大欢喜。

《意见》指出,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要严肃客观地评价作品,需坚持从作品出发。要提高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要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要抵制阿谀奉承、庸俗吹捧的评论。要反对刷分控评等不良现象。书法批评的对象主要是书法作品,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需以平常心去观察剖析。如果违背文艺批评的规律和底线,把握不好批评分寸,就难以提升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

阿谀奉承、庸俗吹捧的书法评论文章,常常会让读者感到反胃,读起来也没有味道。抵制这种“谀文”现象,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文艺批评工作者,应该具备风骨,改进评论文风,创作出更多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作品。在书法作品批评领域,要选择富有温度的优秀书法作品进行评述。要多给读者推介质量高的书法作品。不能把低俗的“江湖书法”过度吹捧,以免误导欣赏者,污染受众的眼球。



在批评时,我们需摒弃胡乱言语。语言可以犀利,却不能乏味。要以理立论且以理服人,要有“剜烂苹果”般的意识与眼光,做一名充满朝气、锐气且合格的评论工作者。

创作者应如何面对批评

杨卫列

创作者完成的作品进入社会后,自然会成为大众阅读的对象。大众阅读这个对象时,常常会进行评价。这就是批评。批评有口头的和书面的形式。口头批评容易消失,对创作者的影响不大,所以很难引发创作者的反批评。而文字批评多在媒体上出现,影响较为广泛。创作者怎样面对这种文字批评,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创作者面对文字批评的态度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是存在沉默这种情况。沉默大概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创作者觉得批评者的批评没有任何价值,完全不值得去辩驳,所以就用沉默来对待,这可称为主动沉默;另一种是批评者的批评一下子命中了创作者的关键之处,使创作者无法进行反驳,因而不得不以沉默来应对,这属于被动沉默。不管是主动沉默,还是被动沉默,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通过批评可能引发的纷争。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对批评的发展与提高毫无益处。

一是作者亲自上阵进行反批评,这种反批评多见于年轻气盛的青年作者;二是创作者隐于背后借他人进行反批评,这种反批评多见于久负盛名的中老年作者。

一是坦然。面对批评时,坦然意味着一种平和且平静的心态,体现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谦逊与大气,这是一般创作者很难达到的境界。从创作者自身的角度去看,坦然有着诸多益处而没有任何害处。然而从批评的角度来看,正因为这种坦然的存在,使得批评与反批评难以发生激烈的碰撞,所以也不利于批评的发展与提升。

当下,面对批评,创作者以沉默或坦然应对的情况并不多。因为让创作者沉默,需要批评者有较高胆识且掌握较高批评艺术,而这是当下诸多批评者所欠缺的;让创作者坦然,需要创作者有较高艺术修养、保持谦逊态度以及拥有平和大气的心态,而这也是当下诸多创作者所欠缺的。当下创作者面对批评时,其态度常以第二种居多。这并不是说创作者对批评者进行反批评不好。相反,我认为反批评是创作者必须拥有的一种权利。只有创作者的反批评与批评者的批评相互碰撞,才能更好地推动批评的发展与提升,也能更好地促进批评双方的发展与提升。同时,批评者在进行批评与反批评时,我们也希望其能竭力避免上述不好的情形出现:一是激情有余但逻辑性缺乏;二是只顾人情而不问是非;三是脱离具体作品展开批评,或是曲解对方观点来进行反批评;四是将本应是学理性的批评与反批评演变为口水战,这就偏离了批评的要义。

《当代书法家批评》杨吉平 著

¥46

购买

《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陈振濂主编

¥88

购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8 03:42 , Processed in 0.13248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