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回复: 0

教育部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意义何在?咋呵护?

[复制链接]

6495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557
发表于 2025-5-8 22: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领导人深切关注并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着重指出必须确立健康为首的教育观念。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中央领导层关注、社会各界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

教育部宣布,从2024年开始,将把每年的五月设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此举旨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增强师生及家长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素养,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提升,助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设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科学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近期,记者对一些专家和学者进行了访谈。

“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

近期,教育部集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化对中小学生在作业、睡眠、手机使用、阅读材料以及体质方面的管理,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核心矛盾和关键环节,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确保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旨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知中明确提出,每所中小学都必须至少设立一名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

2023年,教育部联合其他十七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此举标志着我国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该《计划》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秉持了健康优先的教育理念……

观察近年来的政策走向与各地实施情况,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进步呈现出快速而稳健的态势。各地各部门积极进行统筹规划,有序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学校、家庭以及师生家长普遍认识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给予关注和引导。在此背景下,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模式已初步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呈现积极向好的趋势。

然而,我们还需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频发、普遍存在且趋向年轻化,这一点亟待我们重视。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等群体对学生心理需求和问题的认识不够科学、全面,他们在应对和处理这些问题时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远未达到专业和有效的水平,这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预防、发现和早期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知名教授董奇发表观点称。

今年五月,我国迎来了首个全国性的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主题定为“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在此期间,我们将大力倡导“每个人都应成为自身心理健康的首要守护者”的理念。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目的是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构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并积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提高师生及家长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人民满意教育目标的重要职责。谈及设立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的必要性,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这样阐述。

科学认识学生的“心问题”

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面向所有学生,其开展不仅仅旨在降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还致力于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边玉芳教授阐述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三种不同状态:首先,是心理健康的孩子,他们是构成主体的关键群体;其次,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应致力于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素质;最后,这种积极的品质将伴随他们一生,为他们带来无尽的益处。这类孩子已显现出某些心理问题苗头,若不予以及时遏制与介入,很可能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都需加强预防措施,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手段。对于第三类孩子,他们已经存在心理问题,治疗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医院的精心治疗,还必须对他们在家庭、学校、社区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以确保经过有效治疗后,他们能够重返正常生活,并且杜绝再次恶化的风险。

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光洁指出,学生心理健康呈现一种不断变化的连续状态。他认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具有暂时性和阶段性特征,唯有经过专业的临床心理学评估,才能将其定义为疾病或问题。对于科学地理解和分类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显得尤为关键。

学生“心问题”在不同学段有哪些表现?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观察发现,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注意力难以集中、阅读上存在障碍、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以及思维发展相对滞后。进入中学后,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学生表现出焦虑、紧张、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对抗心理等特征,尤其是对考试的焦虑现象较为普遍。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状况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诸如抑郁情绪、缺乏目标感、学业上的压力、毕业的焦虑以及环境的适应问题等。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均需给予学生恰当的关心与援助,以助他们战胜心理困扰。”蔡光洁如是说。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激烈的竞争态势以及过于功利的评价体系,这些都可能对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在家庭层面,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能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慰藉和安全感。而在社会层面,诸如人才观念、就业观念、婚恋观念等不健康的价值观,同样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做好协同育心大文章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心。



今年二月二十一日,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的首次全体大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兼部长怀进鹏强调,需汇聚多个部门与系统的力量,共同推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管理工作,并倡导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及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如何形成呵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合力,做好协同育心大文章?

总体来说,采取主动预防措施比被动应对更为有效。“我们需要将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坚持预防为主,将工作重点前移,积极采取行动,做好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危机的干预。”这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吴键的观点。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优化家庭环境有助于降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张远广书记,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指出,家长需学习并掌握科学的育儿方式,深入理解孩子的个性及其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他们应当尊重并理解孩子,同时掌握沟通和对话教育的技巧,共同促进家校合作教育。

学校应当贯彻“五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强化“三全育人”的重要性。必须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拓展学生的成长经历,同时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张远广针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具体方案,他主张设立心理辅导室,加强配备心理教师队伍,重视对教职工及心理辅导委员的系统性培训与指导,同时进行心理普遍检测和筛选,实施个别和团体辅导,确保实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以及“一校一案”的目标。

教师与家长的首要任务是打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校园与家庭氛围,确保孩子能切实体会到学校的宽容、家庭的温暖以及师长的关怀。蔡光洁如是表示。

教师扮演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角色,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师团队的构建至关重要。每个教师都应致力于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进而成为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的守护者。教育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在今年的培训计划中,心理健康教育被列为中小学书记校长培训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教育部还将致力于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水平,并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关注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为了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综合措施极为关键。必须构建心理健康共同培养和心理危机集体防御体系,广泛进行覆盖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实际情况,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培育学生在遇到难题时不畏惧、遭遇挫折时不气馁的坚强意志,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吴键提出,中小学校应当定期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以便实时了解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大致状况。学校除了需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辅导室,还应构建起班级、年级以及学校层面的三级心理危机应急处理体系。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在今后的发展中,教育部将致力于强化关键环节,完善涵盖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指导和干预处理在内的学生心理健康“四位一体”的工作架构,确保健康教育无死角、监测预警能及时、咨询服务有实效、干预处理有保障,广泛汇聚师生、家校社等多方力量,推动教育、人才培养与心灵成长三者融合,共同维护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见习记者 郑翅 本报记者 李小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8 19:08 , Processed in 0.1031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