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回复: 0

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型企业的高估值与转型趋势:阿里、美团等巨头的成功启示

[复制链接]

6367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173
发表于 2025-4-21 22: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江湖”(ID:),作者是互联网江湖团队,36 氪获得授权后进行了发布。

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商业以流量为核心,蓬勃发展。电商平台、本地生活平台、出行平台不断涌现,涵盖了人们数字生活的各个方面。阿里、美团等平台型企业已成为 C 端生活和 B 端日常的基础设施。

这样的成功在二级市场有所体现,那就是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具有高估值。依据最新的公开资料来看,阿里的市值为 6500 亿美元,美团的市值是 2349 亿美元,拼多多的市值为 2295 亿美元……

互联网平台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是传统企业所渴望却难以得到的。伴随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传统企业一直在不断谋求平台化转型,并且在传统商业之外,谋求在流量商业上取得成功。

传统商业“求变”的下半场:平台商业还有想象力吗?

从近几年新出现的风口行业去看,当下国内商业呈现出两个发展趋势。其一,互联网企业在持续地“变重”;其二,传统企业在持续地谋求流量经济的成功。

比如前两年非常火爆的新零售就是典型例子,在那种补贴、整合然后收割的平台逻辑之下,互联网巨头深入到了线下供应链以及线下门店当中,然而最终还是在争论谁是最后的赢家。在传统企业领域,很多行业内的参与者都察觉到了流量商业所具有的价值,但是却很少有能够获得收获的。

2020 年 4 月,娃哈哈宣布要自建电商业务。如今大半年时间已过,却没有任何消息,仿佛石沉大海般杳无音信。另外,万达一直有做电商业务的想法,但多次遭遇失败。直到去年 6 月,上海新飞凡电子商务公司进行注销清算,万达的“电商梦”最终破碎。

实际上,互联网企业深入线下。同时,传统企业也在谋求流量化。深入探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对新增长空间的渴望。

在“下半场”的存量时代,流量成本以及 CAC 获客成本在增加。供应端和市场端的规模成本正逐渐升高。在汽车、房产等模式偏重的行业里,规模化和重资产成为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

这种矛盾所导致的结果是,在重模式下,B 端供应难以实现规模化整合。平台企业自身的增长也难以持续下去。当反映在二级市场时,在传统的重模式行业里,平台型企业的想象力空间出现了大幅减少的情况。例如,二手车平台优信如今的股价已不到 1 美元,存在被强制退市的风险。

不过,即便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那些有着渴望去寻求多元化增长的传统企业而言,它们进行平台化转型的脚步一直都没有停止。

从资本的视角而言,过去互联网流量商业于二级市场缔造了诸多神话。那么,在流量商业“包装”之下的传统行业,是否也能够再次创造出这样的“神话”呢?

贝壳上市似乎给希望进行平台化转型的传统企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从天眼查 App 可得知,去年 8 月份赴美上市的贝壳一路进展顺利。它获得了腾讯、高瓴、红杉等机构的投资,在市值最高的时候接近 760 亿美元。

贝壳成功上市了,然而它的整体亏损达到了 21 亿元人民币。链家探索出了一线上转型的路子,但是这条路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利。

2020 年元旦前夕,在“平台化”的转型基调之下,恒大正式举行了揭牌仪式,成立了房车宝集团。恒大联合 152 家中介机构,计划打造房车宝全民经纪平台、房车宝平台以及房车宝 SaaS 管理平台,似乎是想要凭借平台商业的逻辑去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恒大并非第一个尝试新事物的传统企业,房企开展线上平台也并非没有先例。在 2014 年的 O2O 时代,万科曾推出线上经纪人平台“万享会”,然而,由于战略定位、平台运营等诸多原因,最终该平台未能持续发展下去。



互联网江湖认为,传统企业在平台经济探索方面遭遇“滑铁卢”,其根本原因在于平台战略定位出现了“错位”。

从战略制定需求的视角来讲,很多时候企业进行战略制定,有可能是依据决策者的需求,而非市场的需求。

很多企业制定了快速拓展市场的战略,或许更多是因为资本市场增长的推动以及决策者对企业的期望,而不是基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例如前些年瑞幸咖啡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后来却因被浑水揭露财务造假,其规模化扩张也就停止了。

在非市场驱动的情况下,传统企业对平台经济的探索存在错位。这种错位可能会致使资源配置出现错位,并且最终会在错误的方向上投入大量资源,从而浪费企业平台化转型的最佳时机。

易道周航持有一个观点,在企业进行战略制定时,一个优秀的战略必须要去处理真实的问题。例如,对于一位售卖煎饼馃子的摊主而言,良好的战略定位未必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开设连锁店铺,而是要让周边小区的上班族在一年四季都能够吃到一口热乎的饼。

恒大做一个房产、汽车线上经济平台,或许并非由市场需求所推动。恒大需要深入思考,房车宝究竟能解决哪些问题。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去看,房产属于万亿市场规模的大赛道,汽车也属于万亿市场规模的大赛道。恒大推出了“房车宝”,或许难免会被人诟病,原因是为了在二级市场提升恒大品牌的想象力。

业内观察人士认为,在当前地产业务收缩且造车业务难以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的情况下,恒大再次推出房车宝,或许是为了对市场潜在的质疑作出回应。

之前传出过“资产重组”的流言,接着恒大进行了“严正辟谣”,并且表示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从理性角度看,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中,一家地产企业跨界去造车以及进军房产经纪业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吹泡沫”的意味,这种意味包含在其中。

恒大汽车业务方面,去年 8 月底时,恒大汽车的市值达到了 2345.76 亿港元,约合 2083.97 亿元。将其放在汽车行业中,这个市值仅仅比比亚迪和上汽要低。这意味着,当前还没有多少车实现量产并投放市场的恒大汽车,在入局新造车仅仅两年的时间里就成为了国内车企的前三,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惊叹。恒大在造车的同时,也正在创造一个资本的“神话”。

在房车经纪市场中,恒大属于跨界者以及后来者。其业务所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仍需要进行评估。有观察人士对此表示:“恒大并非链家,房车宝也不是贝壳,恒大很难做成另一个贝壳。”

传统企业的平台型经济探索:“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传统企业进行平台经济的探索,本质而言是一个持续扩张的过程。在这个扩张的过程里,线上平台的定位起到了如同方向舵一般的作用。

传统企业的这种平台化扩张包含两种情况。其一为 Y 轴纵向扩张,也就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解决因产业链条过长而引发的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反应速度缓慢以及沟通成本较高的问题。

比如汽车行业中,大型企业对中小产业链企业的资本渗透。

另外一种情况是 X 轴的横向扩张,也就是市场端的横向延伸。其目的是通过并购等手段,把市场占有率扩大,构建起流量池,以此来探索进一步实现变现的可能性。

比如,滴滴与快的等互联网平台企业进行的并购等,其主要目的是扩大市场占有率,扩大用户池,形成规模效益。



Y 轴扩张的企业大多属于高单价、高价值的品牌企业。像房产行业的企业、汽车行业的企业以及手机行业的企业等,它们这样做更多是为了产品本身能够进行长期的迭代。

X 轴扩张的企业,其中有很多是低单价高频词的品牌企业,像零售企业、出行企业、本地生活服务企业等。它们的目的主要在于进行市场扩张,以形成流量的规模化。这样一来,就有了深度挖掘流量多元变现价值的可能性。

互联网江湖认为,很多传统企业在转型平台经济时,首先想到的多是 X 轴的扩张,因为这种扩张能显著带来市场份额和用户数量的增长。而对于房产、汽车、手机等决策周期较长的行业来说,Y 轴的平台化扩张或许更具现实意义。

恒大推出了房车宝,其期望借助流量的协同效应,能够将恒驰汽车与恒大地产的线上渠道予以打通。

实际上,购房和购车这两者看似互相关联,因为它们都是重要的财产配置。然而,同样作为长周期决策的产品,它们背后的成交逻辑却有很大不同。比如,购房时需要考虑地段、生活便利程度以及未来的升值空间等因素;而购车时需要考虑乘坐的舒适性以及汽车品牌等多种因素。

换句话说,房产的人货匹配与车辆的人货匹配在场景方面差异极大,在需求方面差异极大,在供给端方面差异极大。并且,在渠道方面,两者缺乏足够的流量协同效应,在营销方面,两者也缺乏足够的流量协同效应。

通俗来讲,房子是刚需,车子是刚需。然而,既能居住又能驾驶的房车,却并非高度刚需。

平台经济中,人、货、场这三要素是供需匹配与转化的关键。其中,所谓的人实际上指的是流量(也就是需求),货代表着供给,而场则是场景。只有人、货、场都正确,才能够最终达成交易。

从复购的角度而言,平台商业在 X 轴上进行扩张,其结果是能够形成足够的流量池,进而在复购过程中实现持续的流量变现能力。

一般而言,转化决策周期短的话,就容易出现二次转化,此时流量池的价值会较大;而转化决策周期长的话,就不容易发生二次转化,流量池的价值也就会较低。也就是说,对于低频高单价的大宗商品交易,因为其复购率非常低,所以流量池就没有了意义。

传统企业在探索平台经济转型时,相较于横向扩张所带来的那种虚无缥缈的“想象力”,在 Y 轴(产业链)上的探索或许会获得更多的收益。

对于房企而言,向下游进行延伸,凭借物业服务来开展本地生活服务,或许会是一个更为良好的方向。

物业长久以来被互联网所忽视,然而实际上它存在着巨大的平台化数字化空间。物业服务自身能够形成房产品牌自身的流量,也能够形成口碑协同,进而挖掘出新的增长空间。

物业服务的质量能够直接对房企品牌的形象以及口碑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进而可能会波及到房产交易的价格。

另外,美团等平台已经验证了通过服务做流量聚合、二次变现的模式。所以,以物业服务平台做流量聚合,并且针对家装、水电等生活服务企业做流量分发,或许会是一个不错的流量多元化变现的方向。

在过去的二十年互联网商业历程中,平台经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今,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探索进行平台化转型似乎成为了一种能够寻求业务发展以及资本增长的全新方式。

如今大环境变得寒冷,资本市场变得更加理性。只有将盈利目的和业务作为明确的导向,并且与主营业务的协同性更强的平台化商业,才能够走得更远。所以,传统企业在进行平台型经济探索时,既需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也就是“仰望星空”,也需要切实地去行动和实践,也就是“脚踏实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8 03:14 , Processed in 0.0948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