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回复: 0

日本书法家-日本书法家排名-日本著名书法家

[复制链接]

6455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437
发表于 2025-4-21 10: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高僧空海的《风信帖》为纸本墨迹,其纵长 29.5 厘米,横宽 157.9 厘米。此帖约在公元 811 年至 813 年所书,在日本属于平安时代(794 - 1192),而在我国则属于中晚唐时期。如今它被收藏在日本东都寺(京都教王护国寺)。

《风信帖》大概是在空海 40 岁上下时所写的笔迹,它是写给另一位高僧最澄的三封书札的统称,是空海回到日本后最为重要的书法代表作。因为卷首有“风信云书”这四个字,所以该帖以此得名。三封书札充分展现出王羲之尺牍式那种娴熟纯正的笔法以及晋唐时期的风韵。

一、古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及留学僧空海其人

古代中日两国关系波动很大,尤以魏晋隋唐时期为最。

在中国三国时期,日本开始有了国家的出现,其中典型的如邪马台国,其最高统治者是女王。到了南北朝时期,大和朝廷里的强势人物雄武大王大力推动日本的政治中央集权,使日本的统一进程得以深化。在这一期间,日本曾经有五位大王向南方的朝廷上表请求册封,希望获得对朝鲜各国的统治权。南朝与朝鲜国家中的百济存在特殊的政治、文化关系,所以南朝一再拒绝了日本对百济的统治要求。隋唐帝国建立之后,日本重新与中国建立了国交。

《隋书·倭国传》记载,日本给隋朝的国书是:“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隋炀帝看到后很不高兴,便指示鸿胪卿说:“如果蛮夷的书有不礼貌的内容,就不要再上报了。”隋炀帝派遣使者前往日本,在给日本的国书中称:“皇帝问倭王”,将日本天皇称为“王”,以此来显示上下的差别。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达到高峰。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先后派出了 4 次遣隋使和 18 次遣唐使。这些使团的人数有时多达五六百人,里面既有留学生,也有留学僧。空海是跟随日本第十六次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佛教文化的。

空海,生活于 774 年至 835 年,他是日本的一位高僧,同时也是书法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俗名是佐伯真鱼,灌顶名是“遍照金刚”。他开创了日本真言宗,是日本“三笔”之一,另外两位是嵯峨天皇和橘逸势。他著有《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等作品。他的传世墨迹有《风信帖》《灌顶历名》等,在日本被誉为“王羲之”。

空海自幼聪慧。其弟子真济在《空海僧都传》中记载道:“和上生来就很聪明,对人事有一定的认知。在五六岁时,邻里间称他为神童。”他年幼时跟随舅舅阿刀大足学习儒家经典。18 岁时进入日本大学的明经科学习。在十九岁时,因为遇到一名僧侣授予“虚空藏菩萨求闻持法”,他放弃了已经就读一年的大学明经科,出家成为了一名“优婆塞(在家修行的男性修行者)”。

804 年,31 岁的空海跟随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向西前往唐朝。同行的还有最澄、橘逸势等人。他们乘坐的船只于 5 月 12 日从日本难波出发,途中遭遇海难,最终在 8 月 10 日登陆福建福州长溪县赤岸镇。之后经过许多波折,于次年抵达长安。在长安期间,空海广泛拜访了高僧。次年 3 月,他投入青龙寺惠果法师门下。惠果法师对他倾尽全力传授知识。他获得了密教正宗嫡传名位,也获得了向后代传法的身份。惠果法师去世后,他奉唐宪宗之命撰写碑文。806 年,他携带佛典经疏、法物等回国,还带走了大批诗文作品和书法作品,这些作品除了大量佛典之外还有其他种类。

空海回到日本后,起初居住在京都高雄山寺,在此从事传法灌顶的工作。在 823 年,他被下诏赐予京都东寺,使其成为密教的永久根本道场。“东密”这个名称就是从这里而来的。到了 921 年,醍醐天皇赐给他“弘法大师”的谥号。

二、《风信帖》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空海入唐前就有很深的儒佛修养和书法造诣。



空海在福州期间,曾给福州观察使阎济美写了《给福州观察使大师的请求书》。他在书中写道:大唐圣朝的霜露原本均匀。皇王应当居住在合适的地方。明王继承武业,圣帝重新兴起。覆盖整个天下,掌控八方统辖。因此,我国日本常常能见到风雨和顺,由此可以确定中国有圣人。故今我国主顾为先主所留之谋划,仰慕当今皇帝之德化,谨慎差遣太政官右大辨正三品兼行越前国太守藤原朝臣贺能(藤原葛野磨吕的中国名)等,充任使者奉献别样贡品等物。”如此这般,可见其文字功底之深厚。

入唐之后,空海除了学习佛学之外,还广泛地学习中国文学以及书法。空海在《敕赐屏风书了即献表并诗》里提到了自己在唐朝学习书法的经历,他说自己偶然遇到了解书先生,粗略地听闻了一些口诀。据说这个“解书先生”是唐代的书法理论家韩方明,他著有《授笔要说》。

《风信帖》是将空海致最澄的三通信札合为一卷的统称,是空海回到日本后极为重要的书法代表作。据传原本有五通书札,每一通都相互独立,在现存的三通之外,还有两通,一通献给了关白丰臣,一通丢失不见了。第一通《风信帖》是给最澄的复信,用于商议佛法大事以及共同建造法钟等事宜。第二通《忽披帖》是在收到最澄寄来的御香和左卫士的书状后所写的回信。第三通《忽惠帖》也是回复最澄关于修寺的情况及讲经之事。

《风信帖》展现出的是二王一路娴熟的笔法,笔法洒脱俊逸且不失沉稳,线条温润而有力,结字丰润且自由,蕴含着含蓄蕴藉之意,透露出从容灵动的气息。第一封行草相互夹杂,首字“风”的笔势凝重,与王羲之《兰亭序》中“惠风和畅”的“风”的姿态颇为相似,整幅作品粗细对比较为明显,行文越往后越流畅自然。第二封的用墨更为浓重,呈现出厚重遒劲的特点。第三封书写速度较快,枯润相间,格调清新,流丽洒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8 14:04 , Processed in 0.10063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