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回复: 0

日本书法家-日本著名书法家-日本书法大师

[复制链接]

6591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847
发表于 2025-4-21 09: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井上有一初期代表作"愚彻"

现前

井上有一是 20 世纪下半叶日本书法界极为伟大的艺术家。他出生于 1916 年,1985 年辞世,生命历程仅六十九岁。在这期间,他将全部生命投入到书法中。纵观他的一生,从与书法结缘开始,书法几乎就成为他生命的全部意义,早晚都在研习,片刻都不分离,可以说他把书法当作独特的禅修,即书法禅。他将书写当作自己的日常功课。在不断与中日古代经典大师以及近现代西方艺术巨匠们进行砥砺和血战的过程中,最终突破难关、夺取隘口,透彻地领悟了心性。他接续了书法薪火心传的正统血脉,开拓出一片全新的书法天空,那就是他的现代书法。

他去世后,他的作品引起了世界美术界的极大关注。他是日本书坛巨匠井上有一,他至真至诚,无论前面有何种困难,都能咬紧牙关把事情做好。他对艺术的终极究竟怀揣着热诚之心,完全将自己推向了贫困的绝境,这是汉字所能达到的边界与可能性的血淋淋实证。

井上有一“愚”,这便罢了,且要愚得彻彻底底;“贫”,这也算了,还要贫得一塌糊涂。他这种守拙的修行方式,在不经意间造就了井上有一。

日本书法家井上有一

愚彻与贫穷契合了自然界的高深法则,同时也契合了中国道家学说中的“愚民之法”以及佛家的清贫能够“明心见性”。艺术的本质在于进行生命苦行般的修行,并且只有遮去浮华、保持明朗清净,才能达成纳入大明界的智性修为。井上有一一生的贫寒以及愚彻都切实地证明了这一点。

不思议

坎坷艰辛的艺术之路

1916 年,井上有一诞生于东京平民区的一个贫苦旧家具商家。他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却始终怀揣着当画家的梦想。由于家里无法承担他上美术学校的费用,他只得进入国立师范学校学习。19 岁时,他便成为了一名老师,然后用自己工作所得的钱前往城里上画塾。

柿本人麻吕歌





学美术需要花费很多钱。井上有一当时学习的是油画。与其他手头宽裕的同学相比,他的处境就如同一个挥舞着梦想当作颜料的小丑。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样坚持了五年。之后,他放弃了油画。

井上有一在写字

他于 1939 年开始学习书法。1950 年,他在书法界开始崭露头角。1958 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首次举办的比利时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纪念展览——“近代美术五十年”展上,他被推选为日本代表。

贫穷带给井上有一的影响并非全是负面的。他有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认知,即写下来的东西就是书法,不一定非得用毛笔,用炭笔写出来的同样也是书法。井上有一书写“贫”字长达几十年,他甚至终生都未曾踏出日本半步,然而他的作品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西方人对他进行研究,认定他构建起了一个东方的抽象架构。从内在角度来看,井上有一的创作恰恰是源自内在而向外溢出的力量。他并非依赖外在,外在的事物并不具备那般强大的力量与冲击。

东京大空袭

对于生与死的思考与探究,可以说是所有哲学与宗教的最终关切。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经历了两次特别的生死经历。其中一次是在他即将到三十岁的 1945 年,美军对东京进行大空袭,一夜之间夺走了 10 万人的生命,也差点夺走了有一的生命。经过 7 个小时的抢救,昏迷的有一被人们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实在是幸运!此后,他凭借这次生死体验创作的《东京大空袭》,在对战争的控诉以及人性的呐喊声中,成为了最为响亮的那一声。第二次是在他刚结束 1976 年的 41 年教育生涯,摆脱了教学事务的牵绊,能够大展身手之时。然而不幸的是,仅仅过了三年,即 1979 年,他被诊断出患有肝硬化!这几乎意味着他又不得不开始与病魔和死神展开一场永无止境的战斗。

莫妄想

井上有一如同禅僧般获得了顿悟。他认为人生命运是如此不可捉摸、不可掌握,即便不管青红皂白一同被炸死,自己也算是侥幸捡到一条命,所以现在什么都不再害怕了。

井上有一自幼喜爱写字画画。之后,他写字变得极为疯狂,书写的字越来越大。他特意定制了大马鬃毛笔,因为马毛相较于羊毫和狼毫,更长且更硬,这种特性适合用来写大字。

井上有一临颜真卿

"笔势"与"行气"-井上有一书法

他的传统功夫颇为深厚,在他的传世作品中,有很出色的颜字风格的书法,那大草书更是精彩绝伦。然而,他毅然决然地说道:“我要把墨汁泼到书法家们的脸上,什么是书法又算得了什么?我就是要这样写,不要传统,不要创作,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他对所谓的书法家是多么地不屑,对所谓的传统是多么地轻视,连创作都不放在心上,完全任由心中的感觉、真实的情绪来驱使,与一些禅宗的高人颇为相似。

他如独行侠般,一路孤独地向前行进。他一生中书写次数最多的字是“贫”。随着书写,他愈发贫困,却不想靠写字去卖钱,也不迎合世俗潮流。他使用的纸数量不少,一张八尺匹才写一个字。他还特意定制一米乘十米的纸,看他在纸上边走边写,这纸必定既厚又坚韧,必须是有皮料的上等好纸,差纸根本经受不起。他口中不断发出声响,像是在吹气,又像是在倒吸冷气,仿佛在竭尽全力地拉动毛笔。





这样的好纸,在日本价格不菲。瞧他的“贫”字,形态各异,然而每一个“贫”字都透着心高气傲,勇往直前,横眉立目,令人深受感动。只觉其可敬,有着轰轰烈烈的大侠风范,丝毫没有一般贫人所具有的懦弱寒酸之气,唯有铮铮铁骨的浩然正气。

井上有一书写“贫”字时,首先在白纸上画出“脚”,接着画上“躯干”,随后画上“脸”,最后给它戴上“帽子”。他将字当作一个人来描绘,这个字拥有自己的骨骼结构。“贫”这个字,也有它自己的投影。

井上有一的作品展现出纯粹性,其结构单纯。他的书法作品未添加颜色,而是在黑白关系中蕴含着诸多内容。西方人或许无法理解字本身的含义,但能够察觉到他作品的结构,例如“贪”字的结构,就仿佛上面是一座房子,下面有人在行走。

井上有一在看自己的字





他的作品蕴含着一种内在的禅意。他书写“塔”字时,并非从偏旁着手书写,而是从下方开始落笔。人们询问为何从下方书写?下方是个“口”字,他回应道盖房子是有地基的呀。所以这个“塔”字,从下方书写与从上方书写完全不同。有基础在那里,就可以盖一座活的“塔”,这座“塔”能够展现出很多不同的风采,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气质,能够拥有不同的趣味,能够蕴含不同的含义。

井上有一的墨迹

他与病魔和死神不懈战斗了整整六年,他说每一天对自己而言都如同在写绝笔。起初,他感到有些无奈,有些迷茫,甚至对上苍的不公怀有怨尤和嗔恚。渐渐地,他平静了下来,他明白了换个角度看,这或许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历代禅宗大德的墨迹,那些凝结了他们各自全部人生智慧的临终偈,成为晚年参究的重要凭借。他曾效仿写过一件偈语,“守贫挥毫,六十七载,欲知端的,本来无法”。他在这些个性独标、生动无限的一幅幅绝笔中,领会到的大概正是“一念顷即千万劫”的永恒的劫毁与重生。有一获得了重生,之后他超越了生与死这道最险绝的关隘。他如同孩童一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拿起碳棒,在一张张白纸上,有的地方密匝匝,有的地方疏落落,有的角度斜,有的角度正,有的地方涂,有的地方抹,清晰明了、堂堂正正地写下了一篇篇童话:《夜莺的星》、《滑床山的熊》……这是他有了一次绝笔之后的又一次绝笔!碳棒用完了,有一也往生到了净土。1985 年 6 月 18 日,在井上有一去世的第三年,于藤泽市庙善寺举行了他的葬礼,他受戒后的名字为成就院愚彻日有居士。我认为这个戒名极为恰切:“愚彻”既是有一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也是他人生智慧的最佳写照;“日有”既蕴含着儒家经典的“其命惟新”与“日新又新”之意,也体现了禅宗所说的“日日是好日”。胡兰成先生所解《碧岩录》中,“好日”并非得过且过的太平日子。它如同相扑运动员,每天的比赛都犹如第一场那般专注与清新。每一天都是决战,每一天也都是重新的开始。难道一生中的每一天不正是这样度过的吗?

井上有一的绝笔--心

用竹炭在写字

井上有一较为特别,其通过一炭笔书写来展现书写的澄明境界。在很多炭笔作品里,都存有涂改、涂抹的迹象。从影像可看出,井上有一炭笔书写的速度极快,仿佛奔涌而至。如同毛笔一样,这很容易步入肤浅的论断。

用碳棒写的十牛图--序九

我们分析井上有一的炭笔书写。在线条内部,线条与线条之间,依然遵循着内在的笔法。抛弃所有成见后,能看出井上有一的炭笔线条力度十足。通篇没有弱笔,感觉不到一丝多余的线条。一些欹侧、交叠、变形的线条都贯通着自然的气力。在《十牛图 - 序九》中,其线条涂涂改改、歪歪扭扭、不着调调。整体来看,确实给人一种幼稚、混乱的印象。

从单个字来看,这幅作品都充满着充沛的气息。它不像小学生或初学者的字,虽有外形,但缺乏内在的气韵。这些字实际上都极为精彩,例如两个“之”字,即便不能说处理得极为精妙,但所呈现出的那种韵味,是独一无二的。“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凝寂,不同幻化”这几行字,每一笔都蕴含着力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井上的炭笔字,几乎很难寻得“呆板”的那种死面目。一笔落下,往往能够贯穿整篇内容。

井上有一在《书法的解放》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三项主张,这三项主张颇具批判性。

3. 作为首要的一步,首先要对较为保守的书法界发起反抗,将自己从书法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井上有一在 1961 年的论书中提到,不能因为怕人嘲笑就不敢旁若无人、我行我素,要做个愚人,装糊涂。素直与愚彻是井上有一和他所鄙夷的世俗世界断绝关系的重要品性,这也是他不被物所役使、不被物所遮蔽,让心底达到澄明透彻的根本修炼途径。他的素直与愚彻也是他艺术纯洁性和纯粹性的一个保障。素直是他的原本模样;愚彻体现出他人生的大智。“素直”和“愚彻”作为创作题材,常在有一的笔下出现。所以这两个题材的创作成为井上有一书法艺术中重要的部分。这是品性、题材、艺术形式等的完美统一。

身披书法的井上有一

井上有一是致力于“在写汉字过程中创造现代美术的人”(1977 年论书)。他是极力维护“现代书法”严肃性的艺术家。他称“现代书法一词用得太不严肃”。他认为纵观现代书法界,既老老实实继承书法传统基础,又有个性创造,堪称名副其实的现代书法者很少。对现代具有发言权的作品也寥寥无几。可见他特别强调个性创造。不过在强调个性创造的时候,一方面对于伟大的书法传统表达出了尊重;另一方面这种尊重是由衷的。

20 世纪的现代艺术运动中,西方的艺术家和理论家们开始对东方的书法艺术予以关注。为了便于表达,人们一般将书法称作“线的艺术”。如今在我们的各类教科书以及艺术类书籍里,仿佛离开了线条就不知道该怎样谈论书法了。这着实是一个极大的误会!幸好有一人保持着清醒,他说道:“书法是写字,并非写线。”每当想要写出漂亮的线时,书法会在瞬间降下一格。在写字的过程中体现线,蕴含着书法复杂微妙的秘密。不是将线作为文字进行组合,而是在书写过程中线能够实现自我。欣赏和学习古典,就是学习其中的奥秘。明确意识到了用线谈论书法存在浅薄和局限,仅用线来论书法无法揭示出书法所蕴含的复杂微妙的秘密或奥秘。实际上,东方的理念从一开始就具有独特性。书法最基本的概念为“点画结构,分间布白”。“点画”不能等同于线,它是一个哲学概念,如同“太极”,犹如“一画开天”。“一画”剖判了阴阳,其中包含了一切对立统一的元素,像阴阳、虚实、黑白、方圆等等。二者既是一也是二,相互互生互证,相互相摩相荡,还会互相转化,就如同佛学所讲的色与空一样,阴阳、虚实、黑白、方圆等等也是不异不二的。书法要做到“点画工深”,需在实处用功。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出有品位的空白,这一点难度更大。古人所说的“虚处用力”,指的就是这方面。

在书法的书写创作过程里,时间和空间是相互滋生、相互证明的,并且相互统一。在这方面,井上有一的创作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发。那些粗重且看似缠绕在一起、有着巨大体量的作品,像“啸”“母”“莲”等。这些作品字内的空白有些已粘连在一起,达到了“密不透风”的程度。然而,他凭借宿墨的高度技巧进行控制,依然保留了清晰的用笔之迹。并且通过笔迹先后的时间性,证明了空间的投影与叠加。这具有对黑白、阴阳、虚实以及时间性与空间性的高度掌控力,这是对传统书法的一种超越。

随心所欲地写吧

泼出去

把它泼到那些书法家先生们的脸上去

把那些充斥在狭窄的日本中的欺诈和体面横扫出去

金钱难以束缚我

我要干我自己的事

什么书法不书法

斩断它



我要同一切断绝,甚至断绝那创作的意识

随心所欲地干吧(1955)

现代书法 现代书法 何为现代书法

方便面式的近代诗

坚持巧妙运笔的少字数书法

连蹩脚画家都不如的前卫书法

冒称传统派的廉价技术派

和竭尽剽窃之能事之徒

无能的懒惰者

和勤奋的人

在伪劣、假冒盛行的当今社会

摈弃一切低级趣味吧

啊 让峻烈疾风吹吧

为书法不惜生命的人

拿出勇气和骄傲

去创造伟大的书法的历史(1982)

这段充满豪情的文字,可被视为井上有一针对现代书法的宣言,是对日本书法各门派那些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的浅薄之作的清算与讨伐。“现代书法,现代书法,到底何为现代书法?”有一一直在不断地叩问,而他倾尽全部生命去努力创造的现代书法究竟是什么?概括起来,首先应该是能完美展现自由精神与独立境界的随心创作,是打破所有已有成规俗套的不断创新构建,是超越狭隘民族主义偏见、可在世界舞台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产物,是足以开创书法新历史或新纪元的伟大举动。总之,他的现代书法是直指本心的当下大彻大悟!他对古典进行学习,对西方现代艺术加以借鉴,这些都成为他这种彻悟的凭借。井上有一的现代书法具有明显的当下性,如今我们将新的艺术形态习惯上称作当代书法,这是我们今天对当下性的一种觉悟。我们重新回到井上有一的现代书法创作中,去考察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新鲜且独特的创造吧。

1、 题材

有一个选择最多的题材是像禅宗语录这类的单字和少字数短语。这些单字或短语,比如愚彻、贫、花、鸟、爱、不思议、孤、上、舟、月、风、莲等等,它们看似简单且亲切,然而实际上却蕴含着亘古常新的内涵。这就像是一道道无门的禅关,需要人们运用大智慧去参透。有一个人正是这样去做的。这些字句看似简单且平常,他一遍遍地写着,从不厌烦。我们不清楚他是在努力借助笔墨去参悟那一道道禅关,还是在利用这简单有限的题材去开拓出无尽的书法形式空间。

2、 书体

有一的书法创作,主要运用的书体是楷、行、草书,而篆和隶书涉猎较少。我们知晓篆隶在先秦两汉之际盛行,楷、行、草则是魏晋之后才繁荣起来的书体。二者存在时代先后的差别。有一选择了后者,这为他自由书写提供了便利,他明白篆隶书体只是形体上的高雅,只有不被法束缚,自由书写才能一超直入,贯通古今。

3、 体裁

有一的书法在体裁方面,几乎舍弃了传统的条幅、对联等形式,常常采用与西方大尺幅油画类似的横幅。他的作品也极少落款。在视觉形式上,首先开创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鲜的、简洁的、纯粹的书法空间。

4、 墨法

墨的技法是构成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 年前后他使用过市面上出售的墨液,然而不久后就不再使用现成的墨液,而是开始依据作品的需求自己制作墨。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他使用的是冻墨技法,通常在前一天晚上调好后让其沉淀,第二天早起进行创作。他曾写道:近日的气候时寒时暖。他的工作需要让胶结冻,这着实让人犯难。气温仅仅相差二、三度,结冻的效果就有着很大的差别。由此可见他对墨的要求极高,有时甚至还需期盼天时的恩赐。这便是他高度重视的墨法以及与墨法相关的各种因缘的聚散离合。最终,他摸索出了黏胶墨的技法。用做木工的水性黏胶(一种水溶性塑胶)作媒介,先将其溶解,再用水稀释,接着在其中加入黑色碳粉并充分搅拌。有一发明的黏胶墨能留下与运笔一致的墨痕,并且和近代油画家们所重视的材质感取得了共通之处。

5、 异质同构

井上有一在 1955 年曾创作过一批脱离文字结构的抽象构成作品。这些作品在表现力和冲击力方面,不输给当时风头正劲的西方抽象艺术家,像哈同、苏拉热、德库宁等。然而,他在第二年就放弃了纯粹抽象的方向,又回到了文字结构上,随即创作出了“愚彻”“不思议”“无我”等作品。这类抽象作品的训练,在他以后的很多作品,像“啸”“泰”等作品中都很有帮助。然而,他只是将其剥离后加以运用。他不愿舍弃文字所蕴含的意义,而不想走向单纯的形式游戏。他有一类作品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比如他的“乃”字,“乃”字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连词,同时也是现代日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の”这个连词的源头。将这个字处理成拉丁的“B”,就使得在同一个形式中,包含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认知。这是一种“异质同构”的现象,是在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产生出的智慧的火光。于是,文字、语言、符号、文化便产生了疏离感、陌生感与亲切感的交融。后来,像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的英文汉字书法这类作品,在这一类课题上展现出了跨文化的超迈的智慧与创造。

八、孤独与花团锦簇

1985 年井上有一去世,当年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去年秋天,随意创作了一首拙句,“各行其道,已是暮秋之时。”在战后的四十、五十年代,与我们携手并肩的上田桑鸠门下的墨人会同仁以及当时俗称前卫派的诸位都各奔前程。不知不觉间,三四十年过去了,彼此互不往来,如今已进入六七十岁的深秋暮年。”“宛如一个人在孤零零立于枯草之中,左顾右盼,不无感慨。”

井上有一是孤独的。在他“孤零零的立于枯草中,左顾右盼”的感慨里,或许还蕴含着几分庖丁解牛般提刀四顾时的踌躇满志吧!确实,在艺术道路上,孤独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安慰。因为能够享受到这份孤独之境的人很少。而井上有一在艺术上享受到了这种“独坐大雄峰”的孤绝之境。

那么这样讲的话,井上有一就是一个脱离世俗生活的独自行动者吗?不是的,绝不是!看看他的作品以及作品的主题。我们大致能将他的作品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男性的,展现出的是果毅,是刚健,是奇崛,是孤傲,是浓烈,这是力量,是搏斗,是急起来像风,慢下来如林,侵略起来如火,静止起来如山……另一部分是关于女性的,就像“花”,像“爱”……体现出的是明丽,是妩媚,是温暖,是纯净,是清澈,是清凉,是花团锦簇的景象,是飘落“樱”花的缤纷……是人间的情与爱!以上两个部分完美结合,才构成完整的井上有一。这二者相互融合,不正是日本从古至今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吗?

井上有一有一女一男。他的女儿名字叫“花子”,男儿名字叫“彻”。他的女儿和男儿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也是他的女儿和男儿。“花”象征着所有人间的美好温情,“彻”是他渐修渐悟、旁参亲证,最终达到了彻究竟、明心见性的终极关怀。

井上有一人性的光辉与其作品的意蕴正是在此处融成了一片。

我们能做什么

“ 为企业提供新品牌建设的解决方案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9 07:09 , Processed in 0.0988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