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回复: 0

汉族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孝道传统与清军剃发令的冲击

[复制链接]

6591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847
发表于 2025-5-3 12: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族人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视为对父母的一种孝道,他们觉得身体的任何部分都来自父母,不能随意损伤。所以,对身体发肤的珍视等同于对父母的孝敬,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农耕时期,汉族百姓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十分重视“孝道”。故而,身体发肤对他们意义重大,从出生起,头发可能就从未剪过。

清军进入中原后,汉族人的“毛发情节”遭受了毁灭性侵犯,女真族属于游牧民族,喜好狩猎,为了方便就将头剃光,他们不存在蓄发的传统,所以进入关内后,便颁布了《剃发令》,该法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地,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限定在十日内全部剃发,削发垂辫,不服从的人要被斩首”,其目的是宣扬女真族的剃发传统,打击汉族人的自尊心,从而建立清政府的统治。

从此之后的267年间,华夏男子都留着“阴阳头”。当时清政府入侵汉族,属于“异族”,他们害怕受到汉文化熏陶而逐渐汉化。于是一入关,就实行“剃发令”,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让汉族人在头发与生命之间做抉择,有些不愿剃发的汉族人受到了相当残酷的惩罚,甚至丢了生命 !

在这般暴力之下,汉族男子唯有违背祖训,剃发留辫,才能够保住性命。不过,最初“剃发令”中的辫子,并非清宫剧中的那种“阴阳头”,而是“金钱鼠尾”样式。有记载表明,“金钱鼠尾”是指头颅周围的头发全部被剃掉,仅留下后面一钱大小的头发,将其编成细辫,其粗细恰好能穿过“孔方兄”中间的那个小孔,看上去就如同一条细细的老鼠尾巴。

秦世祯的《抚浙檄草》中有形象描述,称其“结辫下垂,形如鼠尾,不堪入目”,由此可见那个发型非常丑陋,那么“阴阳头”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阴阳头”盛行的时候,并非清政府统治初期,恰恰相反,是在清政府快没落之际。这如同一个物种,是逐步演变的过程。一项政策实施后,要慢慢被人接受,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从史料考证可知,在1799年之前,也就是早于乾隆称帝之前,清朝男子的发型变化不大。留头发从一钱大小稍变大成三四钱大小,辫好后仍是细细的一缕。

1799年以后,发型变化很大,先是从三四钱大小变成五六钱大小,随后又变成八九钱大小,留的应发面积越来越大,所辫的辫子也越来越粗,慢慢演变成清宫剧中的阴阳头。清朝统治日渐衰落时,蓄发日益增多,由此可见,“剃发令”多么不得人心。“剃发令”违背当时历史趋势,人们迫于强政剃发,终究心不甘情不愿 。

当统治走向衰弱,强政的力量便失去了震撼力。在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以前,人们依旧留着“辫子头”。它不仅丑陋,最可怕之处在于脏。那么清朝男子的“辫子”究竟有多脏呢?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居住离水源远的人们,取水只能依靠天下雨。所以洗澡洗头,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简单。更何况当时留着那么长的辫子,洗起来也绝非轻松之事。

还有一个问题,除了沐浴条件不成熟之外,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他们觉得,沐浴对身体健康没有好处 。

《古今医统大全》记载,“频繁沐浴会使血液凝聚、气消散,身体虽润泽但气自身受损。所以患有痈疽疾病的人,气不能胜血,神不能胜形” 。在这种根深蒂固观念影响下,封建社会里,王公大臣和平民百姓都很少沐浴。那时王公大臣条件稍好,大概一个月洗一次头!普通劳动人民可能一年才洗一次!

清朝时期,那辫子是缠绕在一起,想象一下,



长时间不进行梳理,这便为垃圾、泥垢以及跳蚤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积攒的垃圾数量令人难以想象。曾经有一位到过清朝的英国女性,有幸目睹过清朝人洗头的场景 。

据她回想,辫子解开后,一股恶臭扑面而来,令人窒息,还有小虫子刷刷掉落,铺满一地,这让她当场就想吐,后来好几天都吃不下饭,那样的画面简直不敢回想。

“辫子头”是一个历史典故,它虽然脏,但其意义不容小觑。当时的自然环境、生活设施、传统文化以及人们心中的孝道,这一件件、一样样,难道不都是我们现在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吗?查阅资料可知,它也是人们研究的热门对象。

参考资料:

《孝经·开宗明义》

《古今医统大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9 07:29 , Processed in 0.13761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