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回复: 0

2016全新精品资料探讨孔子思想中务本、道与人及学习的关系

[复制链接]

6583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823
发表于 2025-5-3 06: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年有全新的精品资料,有全新的公文范文,有全程指导写作,是独家原创,占比为2 / 9 。

杭州为学教育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文化巨人,他创立了相关理念,在《论语译注》里有这样的表述,即“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我认为“务本”可理解为务本于心,也就是致力于内心的修养,使内心日臻完善,如此“道”也会随之产生。道本源于心,然而贵在人能够诱发并促进它,还贵在人能够养护并成全它,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学习,并非有心就能生出道来。“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在《卫灵公第十五》中,“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再次提及了人与道、学习和兴道的关系,道由人兴起,也由人践行,自有人类以来,开始时浑浑噩噩,后来经过不断学习,久而久之智慧品德日益形成,文化制度日益完备,这就是人能弘扬道;道因此兴起,人从出生开始,逐渐长大,学习思考日益积累进步。道之所以能兴起,离不开人的不断学习。《中庸》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凝聚极高的道。”人如果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有德行,大道也不会在他身上凝聚,这就是“人能弘道”。反过来讲,如果道能弘人,那么人人都会成为君子,世世代代都会太平,坐等道来弘扬,当然,这也只能是痴心妄想。



你提供的内容似乎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太明确具体需求,请补充完整准确的句子以便我进行改写 。

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好学”的四个标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强调的是不要过于重视物质生活的享受。“敏于事”“慎于言”,这是在行言方面的要求,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纳言敏行”。不止如此,“就有道而正焉”才是好学的主方向。惟有这个条件,才能将上述四个标准统一起来。朱熹注释说:“凡是说到道的,都是指事物当然的道理,是人们共同遵循的。”尹氏说:“君子做学问,能做到这四点,可说是志向坚定、身体力行了。然而不向有道之人请教,难免会有差错……”[1]

儒家之道存在于人伦日用之间,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可说是一种超时空存在的永恒体,是一个内蕴丰富的范畴,那该如何去把握呢,《泰伯第八》中提到君子所贵乎道者有三点,动容貌就能远离粗暴傲慢,正颜色就能接近诚信,出辞气就能远离粗野和背理,这就点出道应该在君子的一言一行中都有所体现,在学习、生活中时刻都不能离开道。

二、据于德:据,意思是执守。德,就是得,是指在心中领悟了道且不丧失。在心中有所得并坚守不丧失,那么就能始终如一,从而有日新的功效了。



也就是说德是人性的根本 据于德 即是顺乎人的善性 那么 道与德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行道而有得于心则谓之德 内修于己为德 外措施之于人群为道” “道”强调自身的修养 “德”更侧重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善行 德者 道之功 体道之人 谓之有德

你提供的内容似乎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太明确具体需求,请你补充更准确的信息以便我进行改写。

在学习方面,“德”是必不可少的,在为政方面,“德”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政第二》中提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就会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当然,孔子在为政方面强调“德”,主要侧重于“礼乐制度”。至于在为学方面,要能够守死善道,注重内心品格的完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9 06:28 , Processed in 0.1108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