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回复: 0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从泰国始发波及多国的经济动荡

[复制链接]

6543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703
发表于 2025-5-3 04: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亚洲金融危机起始于1997年7月,一直持续到10月,它由泰国率先爆发,随后对邻近亚洲国家的货币、股票市场以及其他资产价值都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在泰国该事件又被叫做“冬阴功危机” 。

受影响国家及地区

印尼、韩国和泰国是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国家 ,香港、老挝、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也受到了波及 ,中国大陆、台岛、新加坡受影响程度相对较轻 ,中国大陆在此次金融危机前实行宏观调控 ,因市场尚未完全开放 ,使得损失得到减少 ,日本处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的长期经济困境中 ,受此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大 。

起因

1989年,亚洲吸引了接近一半的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净流入,南亚经济体凭借高利率,特别吸引追求高回报率的外国投资者,所以该区域涌入大量资金,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与此同时,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现了8%至12%的高GDP增长。这被称作是“亚洲经济奇迹” ,可参见“亚洲四小龙”以及“亚洲四小虎” 。

1994年,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亚洲经济奇迹”的说法进行了抨击,他觉得东亚的经济增长是长期增加资本投入所产生的结果,不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实际上非常小,克鲁格曼觉得只有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能够带来长期的繁荣,并非资本投入,克鲁格曼自己承认,他没有预见到危机,更没有预料到其深度 。

崩溃的原因有争议,泰国经济因“热钱”陷入泡沫,泡沫膨胀时需要更多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同样情况,且因裙带资本主义存在,两地局势更复杂。到90年代中期,泰国在私有部门有着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印度尼西亚在私有部门也有着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韩国同样在私有部门有着巨大的经常账户赤字,固定化利率的维持鼓励了外向借款,固定化利率的维持导致金融企业承受额外的外汇风险,固定化利率的维持导致实业企业承受额外的外汇风险 。

90年代中期,一系列事件对经济环境造成冲击,人民币贬值,日元贬值,美国利率上升,美元进而走强,半导体价格骤降,这些都影响了它们的经济增长。90年代早期,美国经济从衰退中恢复,格林斯潘领导的联准会开始提高美国利率以对抗通货膨胀。南亚一直凭借较高的短期利率吸引热钱,这让美国成为比南亚各国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进而抬高了美元的价值。对于那些将货币锚定美元的南亚国家而言,美元升值致使其出口变得更加昂贵,丧失了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1996年春,南亚国家的出口增长预期大幅下滑,导致其经常账户进一步恶化。

一些经济学家将中国出口增长视作南亚国家出口放缓的因素之一,然而,这些经济学家依旧认定主因是过度的房地产投机行为。90年代起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出口导向改革,此后中国与其他亚洲出口国展开竞争。其他经济学家否定中国的影响,指出南亚国家和中国在90年代早期都出现了快速出口增长。许多经济学家觉得亚洲金融危机不只是由市场心理或者技术引发的,更是由扰乱借贷激励的政策造成的,大量的信用关系让经济杠杆化程度很高,把资产价格推高到一个无法维持的境地,资产价格最终崩塌,使得个人和企业对债务违约 。

巨大的恐慌致使债务债权大量逃出,进而带来信用紧缩和破产,另外,当外国投资者尝试取出现金时,外汇市场会被危机国家的货币所淹没,这加大了它们的贬值压力。这些国家的政府将国内利率提升到极高程度,目的是避免货币崩溃,这么做能让借出钱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进而缓解资本外逃现象,还会用外汇储备以固定汇率买下多余的本国货币,目的是干涉外汇市场,然而这两种政策都无法长期维持。

很高的利率本身或许会危害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对脆弱的经济会造成严重灾难,并且政府正在耗尽数目有限的外汇储备。当资本外逃之势无法避免时,当局就会放弃固定汇率,转而允许汇率浮动。本国汇率贬值意味着,以外汇标价的负债转为本国货币标价后会急速上涨,这会致使更多破产,使危机加深 。

经过

1997年6月,亚洲爆发了一场金融危机,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极为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7年6月至12月,第二阶段是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第三阶段是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摒弃固定汇率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进而引发了一场蔓延至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降低了17%,外汇以及其他金融市场陷入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作用下,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令吉先后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目标,8月,马来西亚放弃了保卫令吉的行动。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受到了冲击,印尼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不过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转移到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将矛头指向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台岛突然放弃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 。恒生指数跌破9000点大关,降至80点 ,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 ,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危机,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 ,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 。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



1998年初,印尼金融危机再次爆发,印尼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制定的解决方案未达到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实行联系汇率制,让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以此来稳定印尼盾。这一举动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美国、西欧的共同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称将撤销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了政治经济方面的重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与美元的比价跌破了10000∶1,受此影响,东南亚汇市再次出现波动,新元、马币令吉、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时告一段落,恢复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让与之关系紧密的日本经济陷入了困境。1997年6月底时,日元汇率是115日元兑换1美元,到了1998年4月初,变为133日元兑换1美元。在5、6月期间,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一度快要接近150日元兑换1美元的关口。因为日元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变得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也继续深化 。

第三阶段

1998年8月初,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在此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当作“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于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至9.5∶1,推迟偿还外债并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 。这致使俄罗斯股市急剧下跌,汇市也急剧下跌,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突变,让在俄罗斯股市投入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遭受重创,还带动美欧国家股汇市全面剧烈波动。倘若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只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亚洲金融危机已超出区域性范围,具备了全球性意义 。直到1998年年底,俄罗斯经济都还未脱离困境 。1999年,金融危机宣告结束 。

东南亚

金融巨鳄索罗斯

1997年,泰国经济呈现疲弱态势,许多东南亚国家像泰国、马来西亚以及韩国等,长期依靠中短期外资贷款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些国家汇率偏高,并且大多维持与美元或者一篮子货币的固定汇率或者联系汇率,这种情况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捕猎机会。美国知名炒家索罗斯主导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从大量卖空泰铢入手,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实行自由浮动,进而引发了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后,危机迅速波及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使得香港的港元成为亚洲最贵的货币。

香港

1997年10月,索罗斯运用资金席卷东南亚后,索罗斯带领的国际炒家把目光投向了香港,那时香港主权移交中国还不到3个月。香港当时虽不像泰国那般糟糕,然而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也不在少数,最终琼斯及索罗斯选定香港作为第二波冲击的主战场,他们觉得维持联系汇率制度成本高昂,认定香港特区政府无法挺过去,于是开始积极研究,不久便发动攻势,1997年11月,对冲基金展开了对港币长达十几个月的进攻 。宏观对冲基金在汇市、股市、期市联动进行造市,全方位发动对港元的立体式袭击,首先大量沽空港元现汇来换美元,同时卖空港元期货,然后在股市抛空港股现货,在此前后在恒生指数期货市场大量沽售期指合约,不过在香港特区政府的抵抗下,三次进攻都没有摧毁港元。

1998年8月5日,美国股市大跌,日元汇率重挫,在此配合下,对冲基金开始对港元发动第四次冲击,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发动攻势,开始炒卖港元,先向银行借来大量港元,向香港政府抛售,换来美元借出以赚取利息,同时大量卖空港股期货。香港特区政府被迫大幅调高息率,隔夜拆息一度高达300% ,这并非发生在1998年8月,而是发生在1997年10月,后来被谑称为“任一招” 。1998年8月,曾荫权率领财金官员,采用灵活手法,没有大幅加息,只是大量动用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承接港元沽盘,再将港元购入香港蓝筹股并作长线投资。这一全新策略成功稳定了港元汇率,还稳定了恒生指数。但立刻引来了美国联储局时任主席格兰斯潘的强烈反对。不过,9月份开始,俄罗斯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美国的投资基金。这使得美国财金界立刻改变了态度。2000年时,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呼吁格兰斯潘来港出席国际论坛,同时顺道对香港特区外储投资的成功例子进行考察。香港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动用外汇储备在股市及期指市场入市,打击炒家操控市场的行为,最终以近1200亿港元(约150亿美元)大量购入港股,炒家因此撤退。在此一役中,香港政府动用了大量外汇储备投入股市,一度占有港股7%的市值,还成为部分公司的大股东,一旦股市下挫联系汇率就有可能崩溃,之后成立外汇基金投资公司进行管理,在1999年11月,港府将购买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场。

香港遭受了这次打击,10年以后,其人均GDP才恢复到1997年时的水平。

年份 香港人均GDP(美元)

1997年 27,055

1998年 25,352

1999年 24,600

2000年 25,144

2001年 24,744

2002年 24,340

2003年 23,428

2004年 24,393

2005年 26,000

2006年 27,466



而GDP总量也是到2006年才恢复到97年的水平。

影响

此危机迫使东南亚主要货币(除港币外)在短期内急剧贬值,导致东南亚各国货币体系崩溃,引发股市崩溃,大批外资撤逃,还带来国内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经济方面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剧烈动荡,股票市场也剧烈动荡,以1998年3月底与1997年7月初的汇率作比较,各国股市都缩水三分之一以上,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跌幅在10%到70%以上,其中受打击最大的是泰铢、韩圆、印尼盾和马来西亚令吉,泰铢贬值39%,韩圆贬值36%,印尼盾贬值72%,马来西亚令吉贬值40% 。

危机致使大批企业破产,危机致使大批金融机构倒闭,例如,泰国关闭了56家金融机构,印尼关闭了17家金融机构,韩国排名居前的20家企业集团中有4家破产,日本有包括山一证券在内的多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日本有包括山一证券在内的多家全国性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信用等级普遍下降。泰国发生危机一年后,破产的公司超过万家,停业的企业超过万家,失业人数达270万,印尼失业人数达2000万。

资本出现大量外逃的情况,据估算,在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泰国以及菲律宾,私人资本的净流入在1996年时为938亿美元,到了1998年却转变为净流出246亿美元,仅仅私人资本这一项的资金就出现了超过1000亿美元的逆转。

受危机影响,1998年日元出现剧烈动荡,6月日元兑美元跌至146.64日元,8月日元兑美元再度跌至146.64日元,此为近年来的最低点,进而造成西方外汇市场的动荡,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衰退,且向世界各地区蔓延,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泰国经济增长速度从危机前几年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印尼经济增长速度从危机前几年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马来西亚经济增长速度从危机前几年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菲律宾经济增长速度从危机前几年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 。1998年,上述四国以及香港、韩国、日本的经济都呈现出负增长态势,占比为9%。东亚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引发了俄罗斯的金融危机,且影响到了其他国家。巴西出现资金大量外逃的情况,哥伦比亚货币大幅贬值,这进而致使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剧烈震荡,西欧和美国股市大幅波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马来西亚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经济成长开始变得缓慢。

政治方面

亚洲金融危机致使东南亚国家多个政权垮台,韩国、泰国和印尼政府都出现了变动,在韩国,执政多年的保守派大国家党在总统选举中失利,新千年民主党作为在野党首次执掌政权,在泰国,联合政府倒台,民主党重新开始执政,在印尼,执政32年的苏哈托下台 。在马来西亚,执政长达17年的马哈迪,为避免自己倒台以及被清算,将其副总理安华拉下马,还对他实施政治打击,他这种独裁以及打压政治异见的手法,致使马来西亚陷入了政治危机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9 01:34 , Processed in 0.09936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