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回复: 0

机器人竟能送外卖?上海部分写字楼已实现!你还不知道?

[复制链接]

6327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051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外卖机器人正携带着您的餐食抵达电梯的指定位置,请您根据手机尾号迅速取用。在虹口区北外滩的国投大厦八楼,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记者收到了这样的提示——大约十几分钟前,记者已在外卖平台上点了一份食物,而预留的送达地址正是国投大厦的八层。记者根据电话指引抵达电梯口,只见一台机器人早已恭候在那里。按照机器人顶部显示屏的提示,记者输入了取件密码,机器随即开启,内部储物空间显露出来,外卖便存放其中。

没错,机器人送外卖、送快递真的来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报道,近期上海某些商务楼宇开始采用机器人来配送快递和外卖。这些机器人快递员或外卖员能够将包裹和餐点直接送达消费者手中——此前,大多数机器人主要负责的是“点对点”的商品转移,也就是按照既定路线将商品从指定配送点运送到另一配送点,之后则由人工完成“最后50米”或“最后100米”的配送工作。然而,此次在上海某些商务楼中展出的机器人具备自主规划路径和独立使用电梯的能力,从而实现了从“门口到门口”的配送服务。

机器人送外卖,靠谱吗?

实测:自己开门、自己坐电梯、自动打电话

记者获悉,现有多栋商务楼引入了外卖机器人服务,如虹桥万科、国投大厦、金桥国际中心等。在虹桥万科,机器人配送已成为常态,外卖员们亦深知此处外卖可由机器人完成。至于国投大厦,机器人虽仅工作了一个月余,日配送量已逾二十至三十单,众多上班族亦逐渐习惯于电话那头传来的“您好,机器人”这一问候。

为了看看机器人到底如何送外卖,记者实地走访了部分写字楼。

踏入国投大厦的接待大厅,记者便注意到一台身高略超半米的立式机器人正靠墙边充电。据大厅的接待人员介绍,依照公司内部的规定,外卖配送员是不被允许进入办公区域的。因此,在安装这台机器人之前,他们曾在接待区设置了一张专用的外卖接收台,供外卖员与订餐者在此进行餐品的交接。然而,众多用户因工作繁忙,而外卖配送员又急于完成配送任务,因此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配送员在电话通知订餐者后,将餐品直接放置在取餐桌上,待用户抽空下楼自行取餐。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虽然这样的做法确保了安全性,但用户体验却未必尽如人意;许多餐品放置时间过长,难免会影响到其口感。

自从引入了机器人,变化显著。工作人员现场展示:外卖送达后,他们协助外卖小哥扫描机器人头部的二维码,录入客户资料,将餐盒放置其中,随后机器人便进入办公区进行配送。借助物联网技术,机器人后台系统与大厦的门禁、电梯系统实现了互联互通,因此能够实现自动开门、自动乘梯。配送任务完成后,机器人还会自动回到指定位置充电。



记者现场下单进行了实际操作。首先,观察机器人配送过程:外卖小哥将餐食送至并放入机器人的“胃部”后,机器人便离开了充电位置,缓缓驶向办公区域,临近门禁处,门自动敞开。接着,机器人直接前往电梯间,电梯门也随之打开。进入电梯时,机器人发出语音提示:“您好,我是机器人,正在进入电梯,请各位注意避让。”(可参考视频开头内容)

记者此次采访预留的地点为国投大厦地下楼层。在电梯内,伴随电梯的缓缓下降,机器人头顶的显示屏上显现出“正在进行机器人配送,请各位注意避让”的提示。不多时,电梯抵达了地下楼层。记者有意站在机器人出口前方,阻止其外出。然而,机器人动作敏捷,随即发出语音提示:“您好,请稍作让步。”随着记者身体的一侧移开,机器人平稳地滑了出去。记者的手机突然响起,传来声音:“您好,机器人……”待记者完成取餐,机器人重新启动了电梯,自行进入,随后随着电梯门的开启,它驶出并返回到了充电位置。至此,这单配送任务算是圆满完成了。

记者决定考察机器人在配送方面的表现,因此选择了八楼作为观察点,并提前上到八楼等待。不久,手机收到了机器人的消息,紧接着便出现了文章开头所描述的场景。此外,记者还留意到,机器人的内部设有三个隔室,一次最多能装载三份餐食。机器人会根据楼层的高度自动规划配送路径。当用户输入取餐编号后,只有相应隔室的门会开启,这样可以确保用户不会拿错餐食。

国投大厦的职员指出,引入机器人有助于缓解外卖配送员进入办公区域所引发的办公秩序混乱,同时还能确保顾客能迅速获得热腾腾的餐食:“许多顾客初次见到机器人送餐时感到惊讶,但很快便适应了。”然而,在试运行阶段,工作人员正对机器人进行调整,以观察其移动速度和避障能力是否需要优化。

虹桥万科的机器人已投入使用超过两个月,数量达到三台,甚至负责为办公楼送餐的外卖员也对它们司空见惯。记者观察到,众多外卖员踏入大厅后,便开始寻找机器人,他们操作熟练,迅速输入识别码,将食物放入其中。

用此设备(即机器人)相较于让顾客亲自下楼取餐,无疑更为便捷。据外面的小王向记者解释道:“我们通常会在送餐前两三分钟通知顾客下楼,然而,常常遇到的情况是,我们已到达门口,而顾客却还未下楼。如今,我们只需将餐点放入机器人的腹中,后续的操作便由机器人自行完成。”



虹桥万科的安保人员粗略统计,这三台机器人已经成功完成了至少两百至三百次的餐点配送任务;起初,许多外卖小哥对机器人配送感到新奇,不太熟悉,但随着各站点纷纷开展机器人使用培训,并积极鼓励他们采用机器人配送。

服务机器人:机遇与挑战并存

记者得知,这些在办公楼内提供服务的机器人,均为我国上海本土企业Yogo robot研发的Kago3型号。它们不仅与写字楼的门禁和电梯系统实现了物联网连接,实现了自动开门、楼层穿梭、充电等功能;而且,它们已经开始与外卖服务平台展开合作,将机器人系统与外卖平台数据进行了对接,从而使得外卖员将餐点放入机器人内部所需的时间大大缩短。

物流领域对于“最后50米”以及“最后100米”的配送标准将持续提升。赵明,Yogo robot的创始人,指出在传统的物流配送模式中,那至关重要的“最后50米”环节不得不依赖人力完成。然而,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外卖和快递公司面临用工成本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转向智能化配送终端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此外,考虑到安全因素,越来越多的写字楼对外卖员和快递员的进出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有的甚至明令禁止他们进入办公区域。这一现象导致写字楼内用户对于“门对门”配送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在这一情境下,Kago3这类“跑腿机器人”或许能提供一种应对之道。不难观察到,除了已在上海的写字楼里露面的Kago3“跑腿机器人”外,京东、美团、饿了么等电商平台和外卖平台也在对“跑腿机器人”进行探索。他们从自主研发、合作等多个角度入手,致力于实现机器人“门对门”服务的实际应用。

赵明同样表示,要让“跑腿机器人”在市场上真正得到广泛应用,仍需克服不少挑战:首先,必须改变用户的习惯,这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对市场进行教育。以外卖行业为例,众多外卖员目前仍习惯于提前联系用户,让他们下楼取餐,而尚未养成利用机器人送餐的习惯。此外,机器人在技术层面也面临着众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例如,若在某一栋商务大厦内部署了多台配送机器人,那么我们还需深入探讨它们在运行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开障碍物。

许多办公楼及物业管理公司对“跑腿机器人”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乐意在其场所进行试用。国投大厦的物业管理负责人耿永军透露,他是在物业博览会上邂逅了Kago3,当时便觉得这个产品值得一试,尽管心中存有疑虑:“若机器人擅自逃跑,又该如何是好?若是遗失,该如何处理?然而,经过观察,他发现该机器人具备自主规划路径和定位的能力,显得十分智能。机器人开始在写字楼内穿梭,与此同时,他的团队持续与Yogo robot展开合作,致力于提升服务质量,并且满怀期待地展望未来:“我们期待它能够自动记录服务流程,以减少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纠纷。”

耿永军补充道,目睹“跑腿机器人”活跃的身影,该公司管理的其他写字楼亦打算采纳此类创新服务。这一现象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物业服务应与前沿技术相融合,共同构筑“智能楼宇”。他构思了“智能楼宇”的众多应用场景,并预见其中机器人将扮演重要角色:地面与墙面的清洁作业将由机器人承担;机器人能够引导访客,例如,当访客预约了办公室或会议室后,机器人将引领他们至预定位置;此外,无需休息且始终保持警觉的机器人将执行安保巡逻……在未来的商务大厦中,或许将不再见到服务人员的身影,然而,智能终端与智能机器人将能够满足客户的各类需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7 22:08 , Processed in 0.1018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