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回复: 0

助力儿童心灵成长的三本书,下雨下猪下面条与在炉火边的魅力

[复制链接]

6591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847
发表于 2025-5-2 06: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儿童成长需要学习,然而我们常常忘却,心灵成长同样需要学习,要学习如何解压,要学习如何休息,要学习如何怀抱期待。要是一件事仅有一个解释,要是一个问题仅有一个解决办法,要是人生只能持续向前奔跑,整个世界或许都会陷入无尽的疲惫与绝望。

心灵的成长有无数方法,我们期望这三本书成为其中的一扇门,在平凡普通的日常里,在人生的风雪夜中,在深陷困境之际,留在他们心中的点点滴滴能汇聚成力量,助力他们跨过这些坎 。

《下雨下猪下面条》用幽默记录日常,消解孩子心中的种种情绪。每一个平凡日子,每一件普通小事,在一个有趣灵魂看来,都有值得留念之处;《在炉火边》点亮心灵炉火,为磕磕绊绊的成长之路建造令人心安的树洞,为生命中寒冷和疲惫的时刻建造令人心安的树洞;《馅饼里包了一块天》将心灵和一小块珍贵的天包裹在一起,它让我们相信甜蜜,它让我们相信奇迹,它让我们相信希望,它让我们相信互助,它让我们相信自己的力量。

他写的就是“我”

《下雨下猪下面条》

杰克·普色斯基[著]/詹姆斯·史蒂文森[绘]

广东人民出版社·乐府文化

这个世界上的雨,有瓢泼大雨,有豆大的雨点,还有牛毛般细雨,然而有个人表示,仅仅下雨太过无趣,只有什么都掉落才称得上热闹,于是,他使得世界降下了一场声势浩大且稀奇古怪的雨!

这样的怪雨属于儿童,属于诗歌,属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属于胡说八道的乐趣。撰写这些奇思妙想的人是杰克·普鲁斯基,他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童诗桂冠诗人。

普鲁斯基小时候对诗歌没有好感,他认为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那些诗太过枯燥,过于严肃,毫无趣味。他觉得给孩子们的诗应当包含一些能让孩子产生兴趣的内容,要更加有趣才行。于是,他创作了自己小时候渴望看到的诗,还创作了大量孩子们期望看到的诗。

普鲁斯基喜欢在诗的最后一行运用反转,他把这称作给孩子们的惊喜小礼物 ,这个技巧应当是向欧·享利学来的 ,他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讲 ,自己小时候读欧·亨利的故事 ,总会在结果处收获惊喜 。

看看评论家用来描述他诗歌特点的词汇,滑稽的,迷人的,哥特式的,半开玩笑的,超现实的,丰富的,多样的,令人发痒的,冒傻气的,顽皮的,古怪的,有创造力的,异想天开的,荒谬的,热闹的,纯粹的,有趣的。还有最显而易见的,奇特的,非常奇特的!

还有评论家和采访者对杰克·普鲁斯基本人的评价,他是一个成年人身体里的孩子,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男孩。

就像这些评价讲的那样,杰克·普鲁斯基创作的是孩子们喜爱的内容,内容涉及兄弟姐妹和父母,也涉及巨魔和妖怪,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儿童诗人。普鲁斯基表示:“我给孩子写诗的时候,心里装着文字,同时也惦记着孩子,其中包括我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

他写孩子敲门的怪现象:全身都瘦,但敲门的声响震天动地。

一看到这首诗,你的脑子里是不是立刻能浮现出一个孩子敲门的场景,那敲门声砰砰砰,就好像在拆门一样。感觉每个小区里,每户有小孩的人家门上都可以贴一个标识,上面写着:注意,本单元有一只不敲则已的大怪兽。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过挑食的经历,长大后很多家长却忘却了这种感受,然而普鲁斯基还记得,他说:“你别逼我吃那东西,看都不想看一眼!一想到就浑身打颤,尝一口肯定立马没命……”每个挑食的孩子读到这首诗,想必都会用力点头,恨不得全篇朗读并背诵下来。

他描写孩子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我被罚站在墙角,妈妈火气很大,我实在想不通,妈妈为何火气如此之大,一个超级捣蛋却一脸无辜的孩子形象呈现在纸上,引得孩子们大笑,让成人恨得牙痒痒,却只能苦笑。

他形容学数学的孩子,像木头木脑的驼鹿,想不明白,满是困惑,受够了算术,简直要气哭。谁还忍心对这样觉得自己不伶俐又不聪明的驼鹿发火,只想摸摸它们的大鹿角,好好鼓励它们一番。

他描写孩子眼中奇奇怪怪的成人世界,冰箱角落里总有一份过期食物,这份食物还没久到一看就不能吃,于是大人们总说“我觉得可以再放一阵子,还没到扔的时候”,当食物终于变成一坨恶心烂泥,大人们才一面说着“嗯,是时候了”,一面把它扔进垃圾桶,然后又把新食物挪过去,放上一阵等过期 。

普鲁斯基视诗为他的游乐场,他在诗里爬上星星,他在诗里建造迷宫,他在诗里扔回旋镖,他在诗里把自己缩小。他不只用诗构筑画面,他甚至让形成诗的文字也成为画面的一部分。每个进入游乐场的读者都不断发出惊叹:原来诗还能这样写?

他打破了诗的边界,他书写日常的生活,他书写孩子的雄心壮志,他书写孩子的奇思妙想,他还书写那些百无聊赖的时刻,他记下了我们脑海里一闪而过的各种情绪,他记下了我们脑海里失落的情绪,他记下了我们脑海里困惑的情绪,他记下了我们脑海里沮丧的情绪,他记下了我们脑海里害怕的情绪,他记下了我们脑海里喜悦的情绪,他将这些情绪变成了一首又一首诗 。

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每一件普通的小事,在一个有趣的灵魂眼中,都有值得纪念之处。在这些诗里,我们看到了自己,回想起那些无人知晓、无法向他人倾诉的孤寂时刻,也明白了,世界上至少还有一人与自己相同。

“我不孤独”,这是普鲁斯基的诗给予孩子的最大安慰,你所经历的,我同样经历过,你所思考的,我也思考过,你不想做的,也正是我不想做的。

他创作了关于孩子想象里隐形朋友的内容,这个隐形朋友别人看不见,别人也未必会相信。本来他和我应该一生相互陪伴,可遗憾的是万事都有终结的时候。奶奶一屁股坐到沙发上,把我那个隐形的朋友给压扁了。

他为孩子过完生日后的失落情绪找到了解决办法,他认为不一定非得“是生日”才能庆祝,他偏要庆祝“不是生日”日,他在《明天是我的“不是生日”》里写道,“这样的日子每天都有一个,每天都值得庆贺,昨天刚过完一个,今天的还在继续,明天又是‘不是生日’” 。

他写什么都不想做的孩子,没有缘由,我就是不想,不想做这事,也不想做那事,并且,我不想停止“我不想”,我就要这样过一天,谁来劝我都没用,我就是只想“我不想”。

除了孩子说的“我不想”,他还写“我就是要” ,“这事儿我也说不清楚 ,心里就是乐开了花” ,你说的做法并非不可行 ,但我这么做会更快乐 。

孩子读了这首诗,或许会发笑。成人读了这首诗,或许同样会发笑。然而那笑中似乎还会涌起一丝自幼便埋在心底的委屈。原来能够“不想”,也能够“就要”。这种释然进而转变成了对当下孩子的理解。



比起“我不想”和“我就要”,这首《耷拉·多》对情绪的体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它呈现出这样的状态:“我哪里都不想去”,“我啥事都不想做”,“想去哪里都为难”,“不如就待在这里”,“什么念头也不想”,“对着空气发发呆” 。

这首诗能够打动的应当是全年龄段的人类了吧 。我们总会经历这样一种状态 ,对一切都提不起劲 ,谁来劝说都不想动 ,话也不想多说一句 。很多时候 ,人们总会对正处于这种状态的人说 :快乐起来 ,嗨起来 ,动起来就好了 。但普鲁斯基只是写道 :只求耳根清净 ,没人找我 。

诗歌,或者说文字、记录,一直被视作对心灵有慰藉作用。它助我们梳理自身想法,在记录之际,这些情绪先从自我视角被看见,被确认,被释放,进而有了被放下的可能。

作家的存在意义非凡,他们能够替我们表达出那些难以言说的想法,当我们看到他们写下的文字时,内心的情绪会获得标识,进而得到认可,最终收获“因理解而产生的治愈感”。

幽默是一种视角,它持续调整事的角度,它持续调整物的角度,借此让我们得到更多跳脱出情绪的机会。

在亚马逊的读者评价中,杰克·普鲁斯基的读者群体常常涵盖一个家庭的三代人,不少人把它当作送给孩子的礼物。孩子阅读时发出笑声,这笑声又成了给馈赠者的回礼。

不要害怕休息

如果说普鲁斯基给孩子带来的是看待日常的不一样的视角,那么《在炉火边》是日本绘本作家铃木守对处在奔跑时代的每个人的一种提醒,那就是不要害怕休息!

《在炉火边》

铃木守[绘著]/孙雅甜[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乐府文化

你会有“休息羞耻”吗?

平时工作到点了不好意思下班;

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总会情不自禁地站在电脑前做些工作,或者看看手机上有没有同事找自己;

孩子的作业做完了,总想给他再布置点作业;

在无所事事状态下有罪恶感,看到空闲状态的孩子也感到焦虑……

我们被时间追赶,被竞争追赶,被成绩追赶,被业绩追赶,甚至被自己追赶,“今天有拼尽全力吗”?

这样的你,会教孩子休息吗,敢让孩子休息吗?

对时间的焦虑如不断收紧的大网,将所有人笼罩,对效率的焦虑亦如不断收紧的大网,把所有人笼罩,社会规则在不知不觉中支配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疲惫不堪,让我们的心不知该走向何方。

《在炉火边》故事开始,描绘了这样一个旅人,他在风雪中迷路,又冷又累,这时他看见了一棵树,树上有一扇门,他推开门进去躲避风雪。

树洞里一片漆黑,有个声音十分温柔,招呼他向里走,说道:“快过来坐下,暖暖身子吧!”

一只兔子发出了召唤,它坐在炉火边,一动不动,只是看着面前燃烧的火焰,火光让旅人暖和起来,旅人一回头,发现有几只新来的动物正在他身后睡觉。

像是要回应读者和旅人心中的困惑,兔子说道,累了就休息,不要勉强自己,只要安静地休养一阵子,就能够重新振作起来,还问“就这样呆着吗,什么也不干吗” ?

我们时常忘掉这个极为质朴的道理,累了的时候是能够休息的,累了的时候是必须休息的。

休息的目的并非永远停滞不前,而是人要获得足够的休养,如此才能重新振作起来。

疲惫不是大人独有的,寒冷也不是大人独有的。我们有时会忽略,对孩子来说,成长过程中会磕磕绊绊,成长过程中不被理解,这也是人生中的风雪之夜。

成长并非只是拼尽全力往前跑,学会休息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生课题。当身体感到疲倦时,不必惧怕让身体休息。当心灵感到疲倦时,不必惧怕让自己休息。当孩子感到疲倦时,不必惧怕让孩子休息。只有休息好了,才会拥有重新出发的精神与力气。

旅人待在炉火边,他依偎着动物旅伴,旅伴也在炉火边休息,他的心再度高兴起来,风雪夜留下的影响渐渐变淡 。

他轻声对兔子说:“我喜欢这里。”

兔子轻声回应他,能够喜欢上什么是再好不过的,只要有了喜欢的能力,找到了喜欢做的事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活得很好 。

翻开《在炉火边》,我们与旅人、兔子一同坐到了炉火前,被暖暖的炉火烘烤着,猫咪热乎乎的小肉垫搭在了我们眼皮上,我们还和许许多多动物旅伴肩并过肩、背靠过背 。

当遭遇人生的风雪夜时,我们的心清楚有一扇能够推开的门,门里面有温暖的炉火,这炉火能给予起伏不定的心治愈的力量,能让心放松,还能赋予心再次出发的力量。

外面,阳光又洒满了每一个角落。

感到疲惫了便去休息,不要强迫自己,只要静静地调养一段时间,便能够再次振作起来;



能够喜欢上某样事物,这是非常好的情况。只要具备了喜欢的能力,寻找到了喜欢去做的事情,那么不管是何时,也不管是何地,都能够活得很不错。

喜欢会产生期待,这种期待是对美好的,也是对未来的。第三个故事里同样存在这样的期待。

永远期待美好

《馅饼里包了一块天》

琼·艾肯[著]/小武[绘]/舒杭丽[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乐府文化

《馅饼里包了一块天》是琼·艾肯创作的故事,这个故事充满想象,有着奇幻冒险。馅饼能包各种馅料,当包进馅饼的是一小块天时,奇特的故事便开始了。小武的画风温暖绚烂、拙朴童趣,为这个故事渲染了一层明快的色彩。

琼·艾肯出生于文学世家,自幼在故事陪伴下成长,17岁时开始发表小说,创作过各类有关神话、魔法以及神奇冒险的故事,还曾荣获“卫报儿童小说奖”与“埃德加·艾伦·坡奖”,其对20世纪儿童文学贡献显著,75岁时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 。

她的故事在很早以前就传入中国,在过去30年里一直持续产生影响。梅子涵曾主编一本收录世界各国经典童话的故事集,书名源自书中第一个故事《馅饼里包了一块天》。乐府也曾推出琼·艾肯的两本童话集《雨滴故事》《海底王国》。

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对于众多读者而言,他们从听故事的孩童成长为讲故事的成年人,并且优秀的故事会世世代代持续流传下去。

在一个寒冷的国度,有个老太太做馅饼,她不小心包进了一小块天。没想到神奇的事发生了,馅饼竟然飞出了烤炉,飞上了天。老太太与老头儿、小猫一路追着,跳上了会飞的大馅饼,开启了离奇的冒险之旅 。

这个故事引得无数孩子放声大笑,它在许多幼儿园的故事课上出现过,当被问到“你们为什么在天上飘”时,孩子们听到不断重复的回答“不是我们飞,不是我们飘,只是因为停不了”,总会被逗得哈哈大笑,几次之后,他们甚至会大声地替馅饼上的旅行者们回答这个问题 。

这是一个充满温度、散发香气的故事。在寒冷之时,盼着吃馅饼的心满是温热,擀面团发酵的进程带着热度,拉开烤炉后飞出的馅饼热气腾腾。当馅饼开始烤制,苹果与烘焙的香气自书中弥漫至空气中,飘入我们心间,将我们的心烘得温暖且香气四溢,满怀期待 。

旅途中,老头和老太太碰到了好多旅人。相遇之际,这些旅人正处于自己人生的寒冬,茫然失措,没人能想到,将自己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的竟是一个包了一块天的馅饼。馅饼带着大家飘呀飘,把严寒和雪花抛在后面,抵达温暖的地方。

馅饼飘得越来越远,我们感受的触角也伸展得越来越远。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一直与珍贵的一小块天空一同被包裹在故事之中!在真正的童话里面,都存在这样的一小块天空——

故事里常常会有奇迹,奇迹能够使原本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有天被包进馅饼里的那种奇迹,有馅饼载着人飞向远方的那种奇迹,还有馅饼变成小岛的那种奇迹,这所有的奇迹让所有人快快乐乐开启新生活成为了可能。

人生是值得抱有期待的。有个身处寒冷国度的老头,他期待着在冬天能吃上又香又甜还热乎的苹果馅饼。这份小小的甜蜜期待,最终引领他来到了一个温暖的国度。而那些处于困境中的旅人,他们期待着能被解救,期待着明天的到来。在困境中期待美好,这对心灵而言是重要且必要的,因为只有拥有了对美好的想象和期待,才具备抵达美好的可能;

成长是从勇气开始的。有时候,突如其来的命运会让人不知被带往何处,然而不要畏惧迈出脚步,哪怕是跳到从未见过的会飞的馅饼上。只有启程,才存在抵达全新起点的可能性。没有人能独自存在,在你踏上未知旅途时,也许会碰到许多同样身处困境的人,看似对人生无法掌控的你,极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救星。但这一切都源于你勇敢地出发 。

问题永远不会终结,很可能一个问题刚结束,新问题就接踵而至,不过办法总比问题多,只要拥有相互支持的同伴,或者勇敢面对一切的勇气,就一定可以找到新的办法。

故事大王琼·艾肯的笔下有许多古老元素,这些元素类似民间故事,然而又充满现代精神,还洋溢着现代气息,令人意想不到 。

童书作家、评论家常立这样评价琼·艾肯的故事:

倘若有一位旅人,比如你,于琼·艾肯的童话王国里行走,想要抵达王国的边界,那么令人迷惑的事情便会发生。你走过森林,走过山顶,走过海底,走过天空,在无尽的漫游中无法确定何处才是王国的边界,仿佛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边界,这时你会大喊:“世界比我想象的还要大!”(引自《海底王国》序言 )

琼·艾肯有一篇关于阅读的文章,名为《走遍天涯书为侣》,该文章被选入中国小学语文课本长达十多年,在这篇文章里她写道:

你喜爱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然而第一百零一次再见时,你仍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会回家,无论过了多少年,你依旧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那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你总可以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琼·艾肯所创作的故事,无论你处于何种年龄去翻开它,哪怕你已经将其翻开了101回,你始终都能够看见全新的内容,能够邂逅新的可能性。故事是这样,生活亦是如此。

倘若我们在孩童时期碰到这样的故事,它们会进入我们的心灵,会进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永远充满期待,使我们永远拥抱新的可能,不管处于何种境遇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9 06:58 , Processed in 0.1053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