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回复: 0

三国魏时的钟繇如何创立楷书?他的小楷为何能成正书之祖?

[复制链接]

6327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051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楷,顾名思义,指的是楷书中的小型字体,起源于三国时期的魏国,由钟繇所创。钟繇原本是隶书领域的顶尖权威,他所书写的楷书,其笔法源自汉隶,笔势犹如飞翔的鸿雁在海面上嬉戏,生动无比。尽管其字形略显宽扁,横画较长而竖画较短,仍保留着隶书的痕迹,但楷书的法则已经完全掌握,堪称正书的鼻祖。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对小楷书法进行了深入的钻研,使这一艺术形式达到了极致的完美,同时也为中国小楷书法的审美标准奠定了基础。

汉晋南北朝

钟繇《宣示表》

钟繇,字元常,系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士,生于汉末名士之家,官职曾至太傅。他与汉末的张芝、东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为书法界的“四贤”。其书法技艺涵盖多种风格,完成了从古隶到楷书的转变,并创立了楷书这一全新的书体,在书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其众多作品中,《宣示表》尤为突出,充分展现了其小楷的独特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帖布局严谨,横竖错落,气势恢宏,每字之大小、轻重、倾斜、宽窄,均安排得恰到好处,尽显自然之韵,流露出一种雄壮质朴、沉稳古朴的艺术韵味。

王羲之《乐毅论》

王羲之,号逸少,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被尊称为王右军。他的小楷书法主要师从钟繇,同时在提升楷书的艺术性、拓展笔法技巧以及美化字形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的代表作品包括《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以及《孝女曹娥碑》等。

《乐毅论》作品已基本消除了隶书的影响,展现了楷书的完整规范。其用笔稳重而含蓄,坚实有力;点画形态生动,精致而圆润。整体风格上,它展现了庄重而沉稳、圆润而挺拔、动静结合的和谐美感以及雍容大度的气质。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不仅擅长书法,而且书法技艺与父亲一脉相承。他与父亲并称为“二王”。他的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至今仍流传于世。

王献之的《洛神赋》将楷书艺术提升至崭新高度,被誉为“天下小楷之冠”“楷书极致”,彰显了楷书艺术的成熟。从其温润细腻、峻拔流畅的韵味中,可见其深得父亲真传,却又独具灵性,创新有成果,尤其注重作品中的遒劲、峻峭、疏朗之美,已然成为楷书艺术的典范之作。

隋唐

需特别指出的是,写经体艺术,尤其是敦煌的写经作品,这些书法珍品蕴含着丰富的学习价值,它们是那个时代民间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这幅作品是写经书法中的佼佼者,每个字都如同珍珠般璀璨,笔力遒劲,充满活力,堪称小楷书法自然书写的极致之作,其技艺之高,足以与当时唐朝众多书法名家相媲美。

许多人认为写经体技法易于掌握,且缺乏艺术气息,这种观点实属谬误。首先,写经体的传承源自王献之书法的笔法精华,其风格多样,色彩斑斓,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

欧阳询《心经》

欧阳询生于557年,卒于641年,别字信本,是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士。他起初师从二王,后来又远承魏、晋、六朝的隶书与楷书风格,笔力雄劲,规矩森严,风格独特,因而得名欧体。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列为初唐四大家。在唐代,楷书艺术已臻完美,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而欧阳询则是楷书艺术的最早代表。

《心经》作为欧阳询小楷的杰出作品,其笔触锋利,刚劲与柔美并存,每个字都显得严谨而庄重,既体现了书法的法则,又兼具了艺术的美感。

虞世南《破邪论序》

虞世南,字伯施,出生于越州余姚(今浙江),被赐予永兴县子的封号,因此世人尊称他为“虞永兴”。他是从隋朝过渡到唐朝的著名书法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他的书法作品遒劲而优雅,艺术格调之高,堪称一绝。

《破邪论序》堪称虞世南小楷的杰出代表。其用笔饱满而圆润,既具方直之姿,又显圆润之美,柔韧中透出刚劲,凭借其韵律之美脱颖而出。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该碑在布局上巧妙地采用了行距大于字距的设计,为观者带来一种心旷神怡的艺术体验。这种布局特色在五代时期的杨凝式、宋代林逋的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呈现出一种更加旷达的意境,使得楷书的章法从唐代以来的严谨繁复变得更为疏朗,营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氛围。

褚遂良《灵宝经》

褚遂良,字登善,出生于浙江钱塘(现今的杭州市),他学识渊博,对历史和文化都有深入研究,尤其擅长书法。他的书法起初以“二王”为宗,后来又受到欧阳询和虞世南的影响,广泛吸收各家之长,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褚遂良的书法作品兼具方圆之美,楷书的结体略显方正,不仅继承了“二王”书法的秀逸和道劲,还将欧阳询书法的峭拔和虞世南书法的媚丽巧妙融合,创造出一种多力丰筋、瘦硬通神的独特书风。

《灵宝经》形式新颖、风格独特,是小楷临创的范本佳品。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书风上,一脉相承,继承了《黄庭经》和《乐毅论》的用笔风格;章法上,紧密贴合《洛神赋十三行》,呈现出浑厚古朴、典雅含蓄的气质;字里行间,金光闪烁,行文流畅,宛如玉石般润泽;点画上,筋骨强健,方圆结合,疏密得当,刚劲有力且端正;形式上,引领潮流,小楷字体大小错落有致,拓本色彩搭配和谐,印章钤盖更是锦上添花。

钟绍京《灵飞经》

钟绍京,生于659年,卒于746年,系唐时虔州赣(现今江西赣州)人士,字号可大,与钟繇齐名,并被誉为“大钟”“小钟”。他潜心研究书法,尤其擅长二王、褚遂良、薛稷等大家的书法艺术。他所创作的《灵飞经》等书法作品,流传至今,备受赞誉。

《灵飞经》汲取了“二王”的精髓,其笔力遒劲,字形工整,气息鲜活,形态与神韵兼备,堪称后世学习小楷的典范之作。其风格在清秀之中蕴含着古朴的韵味,结构在舒展之中又展现出紧密的团聚感,运笔于平易之中却能巧妙地展现变化,采用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技法,将唐代书法的独特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

柳公权《金刚经》

柳公权,字诚悬,陕西耀县人士,生于778年,卒于865年。他在书法领域造诣深厚,尤其擅长篆、草、真、行等书体,尤其对楷书情有独钟。作为晚唐时期最负盛名的大书法家之一,他与颜真卿齐名,被誉为“颜柳”,而范仲淹则将其与颜真卿并称为“颜筋柳骨”。他的书法作品众多,其中大楷《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小楷《金刚经》和《归林寺》等尤为著名。

《金刚经》是柳公权早期的杰作,其字体虽不算大,却展现出灵巧而有力的笔触。尽管其风格接近颜真卿,但显然已经舍弃了“蚕头雁尾”的书写手法。相反,作品更多地融合了魏晋和初唐的楷书韵味,并巧妙地融入了北碑的刚劲骨力。因此,从表面上看,作品显得平易近人,似乎蕴含着剑拔弩张的气势。然而,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其变化丰富,于方劲之中透露出清灵与通秀的气息。节奏明快,动感十足,整体布局严谨,颇具殿堂般的庄严气象。



范仲淹《道服赞》

范仲淹,生于989年,卒于1052年,字希文,是北宋初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他精通辞赋文章的撰写,同时亦擅长书法技艺。他的政治主张与改革理念紧密相连,两者相互呼应。

《道服赞》书法刚劲有力且整洁有序,笔力厚重,毫无轻浮和懈怠之态。该作品在清秀中不失规矩,略显简约,字形规整严谨,笔力挺拔,颇有王羲之《乐毅论》的韵味,这正是范氏书法的独特之处,世人赞誉其“文辞醇厚,笔力遒劲,既美观又富有教益”。

苏轼《小楷黄庭经》



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乃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与书画家,字号子瞻,别号东坡居士,位列唐宋八大家。他在行书和楷书方面造诣深厚,笔触丰满而骨骼挺拔,书写流畅自然,蕴含着浩渺无垠的气势,呈现出“古树怪石”般的艺术韵味。他的书法造诣,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小楷黄庭经》乃苏轼64岁时的作品,堪称其小字书法中的佳作。

米芾《向太后挽词》

米芾,生于1051年,卒于1107年,字元章,别号襄阳漫士等。他的祖籍在太原,后来迁居襄阳,最终在润州定居。在宣和年间,他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因此被人尊称为“米南宫”。他不仅擅长诗文,还精通书画,对艺术品鉴赏有独到见解,热衷于收藏。他的书法深受王献之的影响,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极为丰富。

此词书法采用行书书写楷体,笔触极为精湛,不仅笔锋圆润,而且在笔法上充满灵动,因此笔画显得刚劲有力,形态生动活泼,然而却与唐楷的规整严谨大相径庭,堪称宋代小楷的极致之作。

蔡襄《茶录》

蔡襄,号君谟,生于1012年,卒于1067年,是宋代杰出的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被后人尊为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他在书法艺术上造诣深厚,行书、草书、楷书均有独到之处,其正楷端庄稳重,行书温润柔美,草书则融入了飞白技法,尤其是小楷,更是达到了极致。苏轼曾赞叹:“君谟的小字,越小越妙”,而朱熹则誉其小字为宋朝之最。

此书虽仅小楷千余字,然而通篇审视,笔触无一懈怠,颇具二王楷书风范。每个字都显得坚实而庄重,横竖笔画流畅飘逸,既展现了灵动之姿,又不失沉稳之气,堪称蔡襄书法艺术的卓越杰作。

黄庭坚《金刚经》

黄庭坚,生于1045年,卒于1105年,字为鲁直,别号山谷道人,亦称涪翁,是“苏门四学士”中的杰出人物。他在文章撰写上技艺高超,擅长诗词创作,书法造诣亦深。他的书法作品深受《瘗鹤铭》及唐代楷书遗风的影响,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韵”的运用,保持庄重而不失风度,书写风格清朗而富有节奏,宛如明月清风,书韵自然高雅。

姜夔《跋王献之保姆帖》

姜夔,生于1163年,卒于1203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来自江西鄱阳,一生未曾入仕,却博学多才,无所不晓。在乐律方面造诣深厚,尤其在诗词创作上技艺高超。书法技艺精湛,深得魏、晋时期书法的精髓,运笔有力,气势磅礴,风格老练,一扫尘世之俗气。

姜夔的书法作品极其稀少,《跋王献之保母帖》堪称其杰出之作。该作品楷书严谨,同时亦流露出一种飘逸优雅的风采。

张即之《佛遗教经》卷

张即之,1186年至1263年,字温夫,原籍历阳(现今的安徽和县),是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的侄子。他曾官至司农寺丞。在南宋末年,他的书法名扬四海,甚至远在北方的金人也不惜花费重金购买。他学习书法时,起初师从欧阳询和褚遂良,晚年则追随米芾,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擅长书写大字,绘制匾额时如同书写小楷一般。至于他的行书和楷书,更是清劲非凡。张即之的楷书作品笔力遒劲,布局严谨,整篇作品既雅致又充满力量,既严谨又厚重,彰显了其独特的匠心独运。

此《佛遗教经》堪称书法佳作,其笔法源自晋唐时期,以刚劲有力著称,擅长运用侧锋,笔势灵动而平和,风格典雅秀丽。古人赞誉此作品,宛如矮松之冠,姿态优美,令人喜爱。



赵孟頫《小楷道德经》

赵孟頫,生于1254年,卒于1322年,是元代一位杰出的书画艺术家。他精通各种书法体式,每一笔每一划都显得精湛绝妙。尤其在楷书领域,他的造诣颇深,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列为楷书领域的四大巨匠。他所创作的小楷作品《道德经》和《汲黯传》,风格恬淡优美,堪称学习小楷的绝佳范例。

赵孟頫《小楷汲黯传》

《汲黯传》中的楷书技艺精湛至极,笔势峻峭挺拔,显得超凡脱俗,颇能感受到晋唐时期的遗风。其笔触刚劲而圆润,字形的大小根据形状而变化,遵循着竖行有序、横排无列的古典小楷布局,布局错落有致,笔画流畅飘逸,观者欣赏时不会感到有任何呆板或局促之感。

倪瓒《幽涧寒松图》款识

倪瓒,生于1301年,卒于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籍贯江苏无锡。他乃元末时期一位杰出的画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为“元四家”,其影响力极为深远。在书法方面,倪瓒起初师从王献之,后来又学习钟繇的书法技艺。他的书法作品主要出现在绘画的题跋之中,其中小楷作品尤为突出。其书法风格古朴淡雅,天真自然,笔势活泼流畅,神韵飘逸,仿佛超脱尘世,宛如仙人一般。

《幽涧寒松图》创作于1374年,画中的小楷款识尤为出色,笔触清丽而有力,简约而淡雅,用笔显得非常随意,字的大小不一,仿佛在规矩之外自由游走。整幅作品严谨而含蓄,端庄而稳重,透露出作者超脱淡泊的情怀,并与画中幽涧寒松的意境相映成趣。

杨维祯《 周上卿墓志铭》

杨维祯,又名桢,字廉夫,号铁崖,并有东维子、抱遗老人、铁笛道人、老铁贞、梅花道人等别称,系浙江绍兴诸暨枫桥人士。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至正十九年(1359年),杨维祯应好友周上卿的邀请,创作了这篇墓志铭。其文风简练而富有情感,生动地展现了杨氏卓越的文学天赋。铭文采用小楷书写,作为刻石的基础,其用笔既稳健又充满力度,结构严谨且精确。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全文因笔势挺拔且常用挑笔,使得气息连贯,整个篇章洋溢着生机。



明代书坛上,馆阁风韵弥漫,书写小楷的高手众多,然而,在这其中,更是涌现出了众多卓越的小楷书法家。从宋克这位大家开始,便可见一斑。

宋克《七姬志》

宋克,字仲温,号南宫,出生于长洲(今江苏吴县),与宋广、宋燧齐名,合称“三宋”。他擅长章草,其草书被誉为“国朝第一”;同时精于小楷,不受时下流行赵孟頫风格的影响。《七姬志》是他小楷作品中最负盛名的,其小楷书法能追溯至晋唐,风格古朴典雅,变化自如,摒弃了呆板之气,开创了明朝小楷的先河。

文徵明《后赤壁赋》

文徵明,生于1470年,卒于1559年,原名璧,字文明,别号衡山居土,是明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他在书法领域与祝允明、王宠齐名,被誉为“吴中三家”。文徵明在书法领域享有盛誉,尤其擅长行书和小楷两种书体。他创作的小楷作品笔触清秀,节奏感强烈,结构严谨,与他的画风相得益彰。据说他即便在80岁高龄依然能书写细小的楷书,其小楷被后世誉为“明代第一”,流传下来的小楷作品数量众多,其中包括《离骚经》、《老子列传》、《前后赤壁赋》、《出师表》、《草唐十志》以及《千字文》等。

此卷结构紧凑,书写细腻,毫不含糊。笔触极为熟练,所至之处,生气盎然。细细品味字字态势,皆显出如玉之质、仙骨之姿,以及超凡脱俗的气韵。



祝允明《和陶饮酒诗》册(选页)

祝允明,生于1460年,卒于1527年,字名为希哲,号号枝山。因其右手拥有六指,故自称为“枝指生”,同时也有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别称。他属于汉族,是长洲(现今的江苏苏州)人士。祝允明家学深厚,擅长诗文创作,书法技艺高超,尤其是其狂草书法,深受世人好评。因此,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这一美誉流传于世。枝山所创作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以及“草书诗翰卷”等作品,均为流传至今的书法佳作。这些作品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驾齐驱,被誉为明代“吴中四才子”中的佼佼者。

此诗作于祝允明四十岁之时,堪称其得意之作,因而被频繁誊抄。册页之成,则是在他六十六岁那年。其小楷字形宽阔扁平,笔画圆滑,书写节奏紧凑,明显继承了钟繇的楷书风格,充分展现了祝允明对钟繇小楷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诠释。

王宠《呈蔡羽文徵明楷书四首

王宠,江苏苏州人士,原名履仁,后更名为履吉,别号玄微子、雅宜山人等。其书法造诣深厚,尤其在小楷方面独树一帜,此成就主要得益于虞世南的传授。他将虞世南温润含蓄的笔法巧妙融入古雅朴拙的小楷之中,从而塑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格,令人感受到空灵简约、静谧超脱的美感。

此作品堪称其小楷之杰作,蕴含着古朴的气息,风格典雅,体现了他将晋唐诸家楷书精髓融会贯通,从而超越唐代楷书规范,追求魏晋时期那种古朴韵味的过程。

董其昌《小楷五经一论册》

董其昌,生于1555年,卒于1636年,字玄宰,别号思白、香光居士,系上海松江人士。他是晚明时期最具影响力、最为卓越的书画家之一。在书法领域,董其昌以行草书技艺最为精湛,他对楷书,尤其是小楷,亦颇感自豪。其书法风格洒脱飘逸,充满灵气,既显风华又具内涵。笔画圆润而有力,既秀逸又古朴。可以说,董其昌的书法达到了集古法之大成的境界。

此书收录了《乐志论》一篇,以及《阴符》、《西升》、《度人》、《内景》、《清净》五经的摘录。《乐志论》成书于1618年,其余各篇则于1620年完成,董其昌当时分别是64岁和66岁。鉴于这些作品与科举及仕途紧密相关,董其昌对小楷书法极为看重,无论是钟繇、王羲之的小楷,还是唐代诸多大家的作品,乃至宋元时期的小楷,他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此书中所收录的五部经典,均拥有古代知名学者的抄本,并被董氏所收藏,尤其是《内景经》,更是被收录在《戏鸿堂帖》的卷首部分。

黄道周《孝经》

黄道周,生于1585年,卒于1646年,字玄度,又字幼平,系福建漳浦人士,被尊称为石斋先生。他学识渊博,通晓古今,精通天文历数,著作颇丰,文章和节操在天下享有盛誉。黄道周的书法以小楷和行草见长,其小楷书法风格独特,笔法简练而明快,在清新的笔触中透露出丰腴之感。王文治曾评价他的楷书“楷格道媚,直追钟繇和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孝经》、《后死吟》、《诗翰册》以及《曹远思推府文治论册》等。

此篇小楷《孝经》书写流畅,字形开阔,气息平和,于庄重之中透露出柔美之态。

王铎《跋米芾行书天马赋》

王铎,字觉斯,亦称觉之,生于1592年,逝于1652年。他博学多才,在诗文书画领域均有卓越成就,尤其是书法,被誉为“神笔王铎”。其书法与董其昌并驾齐驱,在明末享有“南董北王”的美誉。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磅礴,劲健而洒脱,书写流畅痛快。他的小楷则用笔险峻而沉着,结体倾斜而有致,章法多变,于苍劲老辣之中又透露出古朴之风,堪称大手笔之作。

此书中的文字书写较长,整体审视,字迹分布较为分散,仿佛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充分展现了作者独特的个性风格。

倪元璐《家书》

倪元璐,生于1593年,卒于1644年,字玉汝,号鸿宝,籍贯浙江上虞。他不仅擅长诗文,而且在书画领域亦有所建树。尤以行草见长,小楷书法亦十分精湛,其书法理论完备,形态与内涵相得益彰,被誉为“三奇”“三足”,即笔法奇特、字体奇特、布局奇特,韵味充足、气势充足、意境充足。倪元璐的小楷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其中《家书》堪称代表作,其笔触厚重质朴,直追晋唐风范,功力深厚,非同凡响。



傅山《小楷心经》

傅山,生于1607年,卒于1684年,是明末时期的学者、诗人以及书画家。他的书法涉猎广泛,涵盖了众多流派和不同书体,尤其擅长行书和草书,其特色尤为突出,尤其是他独创的“连绵草”,更是充满了新颖的创意。在行书和楷书方面,傅山的作品常常表现出笔锋凝重、点画散落、结体倾斜、章法错落有致,同时蕴含着拙朴中隐藏的巧妙、动态中蕴含的静态、刚劲中包含的柔美等特色。

此《心经》亦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成书于顺治庚寅年间。其结体严谨,用笔老练,意境深远,韵味悠长。堪称一部完美展现了不刻意求巧而得拙朴、不刻意取媚而得丑拙、不轻浮滑稽而得支离破碎、不刻意安排而得真率自然的杰出作品。

八大山人《临蔡邕小楷》

八大山人,生于1626年,逝于1705年,是清朝初期的知名书画艺术家。他的书法创作不受限于特定的师承,广泛吸收各种风格,涉猎范围极广。他的楷书作品展现了晋唐时期的韵味,而行书则融合了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的书法风格,同时融入了自己对禅宗修行的领悟,使得作品显得超凡脱俗,风格多变。

金农《楷书为马曰琯作画诗册》

金农,生于1687年,卒于1763年,字称为寿门,别字吉金,号名冬心,籍贯浙江仁和。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擅长诗词创作,精通艺术品鉴赏,热衷于收藏,擅长书画艺术,其用笔风格独特,笔触方扁,被誉为“漆书”。金农在篆书的基础上汲取精髓,变革其形态,并广泛借鉴金石文字,创造出兼具篆书韵味和金石气息的隶书风格。他的楷书亦源自隶书,以稳重为巧,以拙朴为美,呈现出古朴而端正的风格。

此册页上的小楷字体墨色浓郁,笔触流畅自如,每个字都显得圆润而饱满,笔画之间起伏有致,透露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气息,更有一股独特的韵味。

刘墉《小楷七言诗》

刘墉,生于1719年,卒于1804年,系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其字为崇如,号石庵。在乾隆年间,他在书法界享有盛名,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并称为“四大家”,其中刘墉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的书法作品初观给人以圆润柔滑之感,宛如一团棉花;然而,细加审视,便会发现其笔力遒劲,骨力凸显。此外,刘墉在小楷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其蝇头小楷不仅字迹精致,更具有擘窠大字的雄浑气势。后人赞誉他的小楷书法,不仅继承了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大家的规范,而且更深刻地把握了魏、晋时期小楷的韵味和风格。

此书乃刘墉七十八高龄时所创作。其书法风格质朴而厚重,字形结构圆融规整,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刘墉晚年书法借鉴了北碑的某些特色,于原本圆润流畅的书法韵味中,巧妙地融入了方硬有力的笔触。此册作品充分展现了刘墉晚年小楷书法的艺术造诣。

何绍基《楷书陶渊明诗扇》

何绍基,生于1799年,卒于1873年,字子贞,号媛叟,籍贯湖南道州(现道县)。他早年书法追随颜真卿,中年则专注于北碑书法,尤其得益于《张黑女墓志》的研习。他的小楷作品颇丰,其中知名的有《册封琉球赋》、《黄庭经》、《黄孝子传》、《李广传》、《石渠随笔》以及《封禅书》等。

此幅小楷作品《陶渊明诗扇》在用笔上严谨规范,首尾得当,每一笔都深入纸面,同时又不失灵动与飘逸,于质朴之中蕴含着刚劲与秀美,毫无官场书风的拘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7 22:34 , Processed in 0.11996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