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回复: 0

新文化运动图片-运动图片带文字唯美-运动图片设计

[复制链接]

6711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0207
发表于 2025-4-20 17: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给大家讲《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我会从教材的分析、教学的方法与学法、教学的过程以及板书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开篇的作品。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之后迎来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接着又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并且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场影响极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展开思想探索。这种探索打破了长久以来中国人的既有思维模式。它首次对霸占中国思想文化舞台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造成了动摇。权威被打破,中国人逐步找到了独立的人格。这促使人们去追求民主和科学,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二)课标要求

知道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他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他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课标要求,同时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知晓其兴起的标志,清楚其主要阵地,熟悉其代表人物,明白其旗帜,知晓其活动基地。学会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学生具备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接着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解读,从而让学生得出相关结论,要做到论从史出,以此来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理解史料的能力以及分析史料与教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让学生明白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片面性这一情况,应以此为借鉴,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确定教学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另一条是文学战线。只有对其内容有透彻的理解,才能够理解新文化运动所产生的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然而,对于现代化运动中诸多抽象的概念,他们还难以进行准确把握。因此,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八年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他们喜欢进行怀疑和争论。此时,他们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之后,八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教法

依据课标要求,并且结合本课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同时还运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图示法以及史料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

学生在学法上,通过自主去探究本课内容,通过合作学习来学习本课内容,通过史料分析等方法来学习本课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青年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同学们,这段话表达了百年前一位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呼喊,对青年的呐喊,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祖国的深情。他是谁呢?他为何能发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声音?

教师朗诵诗歌,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在朗诵之后设置疑问,之后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

(二)新课讲授

1.背景

通过观察图片:

1912年,孙中山主持民国成立后的国务会议

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

提出研究问题,思考辛亥革命后的“新旧冲突”究竟是什么。让学生借助材料的对比,以及教师的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新旧之间的差异性。

2.兴起

展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的部分内容,同时展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部分内容,并提出疑问:民国初年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陈独秀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进而引出陈独秀开始创办《青年杂志》。

让学生去自行阅读课本,然后从课本中找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时间这一关键信息,找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这一关键信息,找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这一关键信息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对文章重点内容的提取能力。

展示油画《北大钟声》,接着教师对关键人物进行介绍,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摇篮的原因。

3.内容

展示鲁迅《狂人日记》里的著名言论,接着由教师进行分析,随后提出疑问,即鲁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以此引导学生得出新文化运动是在批判旧道德旧文化。

学习完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旧文化的批判后,向学生提出为何要批判旧道德旧文化。展示陈独秀与李大钊的言论,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而分析得出儒家传统道德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工具,以及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历代专制统治的工具,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展示陈独秀关于“德先生”“赛先生”的言论,让学生去猜想这两位先生究竟指的是谁。接着,教师进行总结并告知学生正确答案为民主与科学。之后,通过相关材料能够得出民主与科学是能够挽救中国的。

展示胡适先生《文学改良刍议》的相关内容,接着设置疑问,即胡适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呢?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要用白话文来代替文言文,以此推动文学革命。

展示关于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相关总结,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其内容的认识与理解。

4.影响

展示《上海妇女志》的相关内容,展示新青年男女的婚姻观与爱情观,让学生回忆封建社会的婚姻观与爱情观,使这两者形成对比,从而引导得出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展示毛泽东对于《新文化》的认知情况,引导学生去认识《新青年》以及新文化运动曾给当时的人带来的巨大影响,接着引出新文化运动让中国人民经历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展示北大学生杨振声的相关材料以及对其的人物介绍,让学生去思考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进而引出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的爆发过程中起到了思想宣传以及铺垫的作用。

展示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旧文化与西洋文化的观点,展示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旧文化与西洋文化的观点,展示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旧文化与西洋文化的观点,引导学生得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具有片面性。

让学生阅读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接着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回答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以此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正确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

(三)课堂小测

完成本课学习之后,出示选择题形式的题目,并且采用举手回答的形式,以此来巩固新知。

四、板书设计

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种形式使知识结构比较清晰。同时,这种形式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

我对《新文化运动》进行了说课设计。首先认真阅读理解了教材,接着深刻领会了课标要求。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将学生活动与教材知识紧密融合在一起,努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的一课,使学生切实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指正。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9 22:32 , Processed in 0.0966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