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回复: 0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公共文化管理服务包括哪些-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

[复制链接]

6455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437
发表于 2025-4-20 09: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而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跨越式发展,在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排名中,从 2012 年的第 68 名到 2013 年的第 18 名,接着到 2014 年的第 9 名,最后到 2015 年的第 4 名,连续三年快速上升。

一、主要做法

(一)率先启动“社区文化动态评估体系”建设

2013 年年底,开始进行“社区文化动态评估体系”的建设工作。并且成功地创建了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示范项目。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种“四位一体”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此机制包含指标体系、计算公式、数据平台以及制度设计。通过这样的努力,彻底地摸清了全区的文化家底,并且有效地整合了全区的文化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区 74 个社区的文化建设逐渐形成了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指标体系包含 7 个类别 30 项指标,分别是“文化管理、文化投入、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服务、服务质量和创新创优”。这些指标涵盖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进行指标设定时,加大了软性文化服务的比重,并且通过设置团队培育、志愿者以及社会投入等社会化指标,扩展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外延。创新设置了前瞻性指标,包括现代文化传播设施和阅读活动等,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指明了现代化发展方向。整个指标体系的设定以及权重配比都秉持着可持续发展原则,能够依据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状况,持续进行优化调整。

计算公式具体为:用社区数减去指标排名后再加 1,所得结果除以社区数,再乘以指标权重。分层型评估为每一个指标都设定了不同的底线。通过设定层次,能够拉开差距,从而体现出指标体系与国家相关社区服务基本标准的衔接。

其三,动态排名功能。21 个排名类指标的实时绩效有各自的排名情况,这些排名情况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思路的调整提供了最真实的参考依据。

4.制度设计。开展《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大力推动制度建设。配套发布了以下三项内容:一是一套社区文化动态评估体系;二是一个“实施意见”,即《关于建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动态评估体系的实施意见》;三是一个地方标准,即《社区文化动态评估规范》。通过这些举措,引导社区树立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责任意识,对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工作流程进行规范。

(二)创新建立群众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

以“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满意度导向”为原则,率先在全省开展群众评价与反馈机制的探索实践。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归纳起来为“6431”:“6”指六个需求征集渠道,包括走访了解、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开设服务专线、设置意见箱、开辟信息化互动平台,将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全方位掌握群众需求,促进供给者与需求者的互动;“4”是四个环节,即征求、梳理、实施、反馈,通过循环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群众满意度;“3”是三种群众评价模式,通过“常规评价、跟踪评价和总体评价”,依据群众反馈意见衡量阶段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效果,持续调整和优化下一阶段文化服务项目安排;“1”是一个严谨科学的运行体系,反馈机制是包含“需求征集 - 项目评审 - 预告供给 - 评价反馈”的循环系统。

(三)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

在对《社区文化动态评估规范》进行研究制定之后,先后发布了《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规范》以及《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查规范》这两个地方标准,并且这两个标准都是全国首创的。《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规范》把国内在机构资质、考核机制、评估方式、测评公式、结果运用等方面的第三方评价公共文化服务的空白给有效填补了,这是对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模式所做的有益尝试。《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查规范》把调查的随意性给有效解决了,从而确保了实际操作的准确规范。- 从文化主管部门既参与服务又进行评估转变为服务绩效由第三方评估来决定。文化主管部门由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商。群众的好评成为评价服务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群众的差评也成为评价服务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取得的成效

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群众的满意度在不断提升。在杭州市统计局开展的全市公共服务民意调查里,下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满意度处于领先地位,并且达到了 98.5%。

(一)基层组织的主体责任意识不断增强

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在基层得以有益延伸,这得益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的探索实践。街道和社区的主体责任意识得到切实增强,社区之间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氛围。区和街道不断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社区也主动拓宽投入渠道,在财政投入方面,从 2013 年的人均 12 元增长到 2015 年的人均 15 元。

(二)构建起上下一体的群众评价反馈信息网络

积极培育辖区群众与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之间形成固定的良性互动模式,即“参与-评价-反馈-再参与”。推出了一系列配套衍生产品,其中包括季度文化活动预告菜单,以及文化下城互动平台(包含微信、微博和官网)、为民办实事项目反馈表、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测评器等。到目前为止,共开通了 85 条服务专线,举办了 145 场群众座谈会,走访了 40548 户居民,设置了 82 个意见箱,发放了 65423 张调查表,开通了 5 个微信平台和 10 个微博平台。通过这些举措,全方位打通了群众文化需求反映的快速通道,真正形成了全区上下一体的群众文化需求互动信息网络。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作效能不断提升

推动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在硬件建设领域,下城区的 74 个社区都已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其面积不少于 150 平方米,并且都配备了免费 wifi。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面积在 2013 年是 23485 平方米,到 2015 年上升到了 45006 平方米;在软件建设方面,把三级网络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了充分整合,让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和资源配送不断下沉,社区每年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次数从 2013 年的 3816 场次增加到了 2015 年的 10944 场次,社区免费开放服务的人次从 2013 年的 28 万人次提升到了 2015 年的 59 万人次,群众文化团队从 2013 年的 485 支增加到了 2015 年的 769 支。

(四)第三方公共文化绩效评估彰显公平正义

通过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估,这样能更专业、更真实地反映出社区文化发展的现状,能彰显评估的公平正义,能让基层更加认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也能使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以科学、持续地发展。

三、下步举措

(一)打造公共文化服务“1+N”标准化体系

打造以《下城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为首要的政策,其中涵盖了《社区文化动态评估规范》《文化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规范》《下城区数字文化建设规范》《综合文化中心免费开放管理规定》等,形成了“1+N”的标准化政策体系,以此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制度和机制方面的保障。

(二)逐步实现标准落实与资金分配的挂钩机制

安排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专项资金,依据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落实状况以及绩效评估的成绩来进行资金的分配。并且,借助群众需求征集机制,构建下城区的公共文化资源库,针对需求和标准施行资源灵活分配的机制,以保障全区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能够达成标准化与均等化,促使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资源效能达到最优化。

(三)建立互联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整合文化下城“211”信息平台(包含 2 个微博、1 个官网、1 个系统)的网络资源,构建起一个集公共文化数据统计、公共文化产品需求反映、公共文化产品配送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实时评价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信息平台,同时配套开发手机 app,这样群众就能够依托该综合信息平台,实时了解活动信息、反馈文化需求以及进行服务评价。

(四)引入多种模式的第三方评价服务

引入多个第三方评价机构,这些机构会依据其专业领域来开展不同需求的第三方评价以及调查服务。同时注重培育那些能够承接第三方评价工作的专业社会组织,并且在合适的时候成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委员会,让它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智库,也成为反映群众诉求的沟通桥梁。

(五)强化绩效评估与群众自治的联系纽带

建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能够引导全区群众培育基本公共文化权益,让群众有文化需求表达意识。同时鼓励群众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工作中,比如政策制定、服务项目评审、服务供给主体考核等。这样就能真正发挥群众自治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8 14:19 , Processed in 0.2585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