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回复: 0

34岁男性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合并扩张型心肌病病例分析及治疗探讨

[复制链接]

6583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823
发表于 2025-4-25 01: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

摘要

本文报道了一位 34 岁的男性患者。他因反复出现胸闷、气促的症状而入院。经诊断,他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并且有肌营养不良症的家族史。此前,他在其他医院被诊断为型肌营养不良症。通过完善相关检查以及采集病史,认为是型肌营养不良症导致了扩张型心肌病。对于这种疾病,目前尚未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应该早期对肌营养不良症进行系统治疗,以控制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正文

患者为男性,34 岁。在 4 月 8 日,他因“反复出现胸闷、气促已有 1 个月”而入院。2010 年的时候,他曾因“双下肢肌无力呈进行性发展已有数年”在其他医院进行基因检测,被诊断为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者 1 个月前出现咳嗽、流涕等症状,自行服用感冒药,症状未得到缓解。接着逐渐出现胸闷、气促的情况,同时伴有出汗、乏力、纳差等症状,还能够平卧。之后患者前往当地医院急诊就诊,在那里接受了抗感染、利尿、平喘等治疗,但症状缓解并不明显,于是转至我院急诊。在急诊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WBC)为 7.35×109/L,中性粒细胞(N)为 65.8%。肌钙蛋白 I(TnI)处于正常范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数值为 76 U/L。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内径为 50 毫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是 68 毫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 32%,左心室整体收缩活动呈现减弱的状态,二尖瓣存在轻中度反流,肺动脉压力出现轻度升高,其肺动脉收缩压为 41 毫米汞柱(1 毫米汞柱等于 0.133 千帕)。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动过速。胸部 CT 显示左肺有少许炎症。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其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处于Ⅲ级,伴有肝功能不全、呼吸道感染以及肌营养不良。给其使用了美托洛尔、托拉塞米、氯化钾、莫西沙星等药物,以进行利尿补钾、抗感染、拮抗神经内分泌等改善心功能的治疗,之后气促症状有了稍微的减轻,于是将其收住入院。



入院时进行体格检查:体温为 36.8℃;脉搏是 115 次/min;呼吸为 19 次/min;血压为 108/。神志清晰,处于主动体位,查体时配合良好。口唇没有发绀的情况,胸廓没有畸形。呼吸急促,两肺的呼吸音清晰,在两下肺可以听到少许细湿啰音。心率为 115 次/min,心律整齐,没有听到杂音。腹部柔软,没有压痛。双上肢的肌力是 4 级,双下肢的肌力是 3(-)级,双下肢有轻度浮肿。入院后,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动过速;胸片显示心影增大;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CTA)显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远段为壁冠状动脉;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显示左心室心腔增大,且静息显像提示左心室心尖、前壁及侧壁局部血流灌注减低;血常规、粪便常规及隐血、甲状腺功能、凝血组合均未出现异常;尿常规显示蛋白质(+),白细胞酯酶(+);NT 为 971.4 ng/L;电解质中钾离子(K+)为 3.27 mmol/L;肝功能中谷丙转氨酶(ALT)为 77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 48 U/L;心肌酶谱中乳酸脱氢酶(LDH)为 379 U/L,肌酸激酶(CK)为 103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 34 U/L;抗链球菌溶血素 O 为 226.0 IU/ml;腺病毒抗体 IgG 为(+);降钙素原为 0.02 μg/g;痰细菌为(+),药敏为阴性。患者从 10 多岁开始,双下肢肌力逐渐减退。近些年来,双下肢活动受到明显限制。而双上肢肌力未明显减退,双上肢活动暂时也未出现明显不适。腓肠肌有轻中度的假性肥大改变。未见到明显的 Gower 征表现。在基因检测的所有 79 个外显子中,第 35 到 44 号外显子出现了扩增。患者家族里,外祖父和表弟被确诊为肌营养不良,母亲和姨没有肌营养不良。入院之后,为患者实施了强心治疗、利尿治疗、扩血管治疗以及逆转心室重构等一系列综合治疗措施。之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从而出院。患者出院后坚持服用药物。1 个月后进行复诊。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收缩活动整体减弱,左心房和心室增大,二尖瓣存在轻中度反流,LVEF 为 38%。心肌酶谱方面,AST 为 41 U/L,LDH 为 232 U/L,CK 为 642 U/L,CK-MB 为 29 U/L。NT 为 732.2 ng/L。这些指标较之前稍有改善。安静状态下没有胸闷和气喘等症状。夜间能够平卧。然而,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气喘。并且日常生活仍然受到限制。

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异质性的心肌病,它的特征是心室扩大以及心肌收缩功能降低。这种心肌病可由多种病因引发,像遗传变异、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和酒精的滥用以及感染等。型肌营养不良症是由基因突变所导致的 X-连锁隐性遗传病。它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骨架蛋白,在肌肉、脑以及淋巴组织等部位广泛表达。其在心肌中的表达缺失,会使得心肌细胞的脆性增大,还会引发细胞信号转导出现障碍,最终会致使扩张型心肌病[3,4]。

基因缺陷能够引发型肌营养不良、型肌营养不良以及 X 连锁扩张型心肌病[4,5]。前两者的诊断要点包含遗传方式、病程进展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例如,有 CK、肌电图、肌肉活检及 dys 抗体染色、基因检测等相关内容。型肌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和型肌营养不良相近,血清 CK 显著升高且腓肠肌有假性肥大。DMD 发病时间较早,能在 3 至 5 岁时隐袭发病,呈进行性发展,12 岁后就无法行走,通常在 20 岁左右因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死亡,并且 dys 抗体染色呈阴性。BMD 发病年龄较晚,病情进展较为缓慢,通常在 16 岁以后还能行走,对肌肉进行活检并进行 dys 染色时,能看到部分肌肉染色为阳性[6]。

本病例具备伴 X 隐性遗传的特点。家族遗传史、临床表现以及各项临床检查结果都符合型肌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刘剑等[7]曾在 X 连锁扩张型心肌病家族里发现一例 X 连锁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且该患者伴有非典型的肌营养不良表现。然而,对于型肌营养不良致使扩张型心肌病这一情况,在国内尚未有相关报道。

本病例在入院 3 周之前有过可疑的感染经历。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进行检查后,没有发现明显的病毒性心肌炎方面的改变。倘若能够对本病例进行心肌活检,那么就能够为排除病毒性心肌炎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证据。

肌营养不良症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是以应用激素、进行脊柱矫正手术为主,同时联合改善呼吸功能以及心功能等进行综合治疗[8]。近些年来,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肌营养不良症治疗新的焦点和突破口[9],然而,它的疗效以及远期预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观察。对于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心脏损伤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抗慢性心力衰竭展开的。2010 年的欧洲型肌营养不良诊疗指南[10]推荐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当作患者左心室功能受损时的首选药物。Duboc 等[11]察觉到早期使用 ACEI 能够延缓型肌营养不良患儿的心脏受到损伤,并且可以降低病死率。Allen 等[12]开展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针对型肌营养不良心肌病患者,结果显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的疗效与 ACEI 相近。现今,关于型肌营养不良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研究,大多属于回顾性或非随机的前瞻性研究,其疗效存在争议。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 ACEI 联合,或许对延缓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有效果[13]。总之,肌营养不良症的药物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9 06:40 , Processed in 0.13102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