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回复: 0

孔子:至圣先师的学贵力行与躬行实践精神解析

[复制链接]

6407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293
发表于 2025-4-24 11: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是中国极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中国极为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是中国极为伟大的政治家。古人将孔子尊为“圣人”。古人将孔子尊为“至圣先师”。孔子拥有渊博的知识。孔子拥有高尚的情操。孔子具备学贵力行的精神。孔子具备躬行践履的精神。他把勤奋学习当作己任。他把勤勉修身当作己任。他把改造社会当作己任。他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他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他创立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学而时习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论语》开篇第一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期盼自己的学术与学说能够被应用于世间,对当时的社会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倘若自己的信念能够得以实现,那必然是一件极为令人喜悦的事情。从《论语》编者将这句话置于全书开篇这一行为,可以看出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还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同样彰显了孔子躬行实践的精神。

孔子认为实践属于学习的一部分。“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文”指代历代文献知识,“行”指的是社会生活实践,“忠”表示与人交往要忠心,“信”意味着言出必行。孔子将“行”当作教学内容之一,目的是处理好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事宜。“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便是孔子治学的方法,也是他治学的五个步骤。博学,是为了“笃行”;审问,是为了“笃行”;慎思,是为了“笃行”;明辨,是为了“笃行”。倘若一个人仅仅学习书本知识,却无法将书本知识转变为实际的工作能力,那便是死读书、读死书。孔子曾言:“诵读《诗》三百篇,若让其处理政务,却不能通达;让其出使四方,却不能独立应对;即便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熟读《诗经》三百篇,若交给他具体事务,他不能很好地完成;若让他出使各国,他不能独立应对。纵使他读书再多,又有何用呢?

孔子进行施教,其目的在于成就人的品德。孔子的成德之教是为了培养出能够治理国家的人才。比如,孔子向季康子举荐了仲由、子贡、冉求这三位他的得意门生。孔子觉得他们三人各自有擅长的方面,是可以担任官职的。孔子讲道:“仲由做事果断,对于从政来说有什么困难呢?”“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从政来说有什么困难呢?”“冉求有才艺,对于从政来说有什么困难呢?”在孔子那里,读书并非是为了成为仅有知识的那种“两脚书橱”。读书是要将其应用到实际当中,以此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教导弟子学习诗,因为诗具备“可以激发情感,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使群体和谐,可以抒发怨恨。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能增多对鸟兽草木名称的认识”的作用。孔子曾说:“不学习诗,就没有办法说话”“不学习礼,就没有办法立足。”他重视学习诗与礼等知识。他的着眼点在于“事父”。他的着眼点在于“事君”。他的着眼点在于“以言”。他的着眼点在于“以立”。

“修己安人”修身要落实到行动上



孔子将君子当作做人的标杆。子路向老师询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告知他,要“修己以敬”,要“修己以安人”,还要“修己以安百姓”。通过修己让自己做到“敬”,能够“安人”和“安百姓”,这自然就是“修己”的目的所在。孔子的“修己安人”,恰恰是他“内圣外王”理论学说的核心。内心朝着圣人的标准进行修炼,其目的在于成就一番社会功业。“修己”以及“内圣”属于途径和方法,“安人”以及“外王”则是目标和期许。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也是孔子所提出的最高道德标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仁呢?孔子讲:“力行近乎仁。”只要努力去做事,并且把事情做好,就能逐步接近仁。在《论语》里,“仁”一共出现了 109 次,通过这些我们能够对孔子“仁”的思想进行观察。在孔子的诸多解释当中,他通常不会讲那些空洞的道理,而是就事论理,他的论述都有着具体的行为指向,具体落实到该如何去做。颜渊询问仁,孔子对他讲:“克制自己回归礼便是仁。”“克制自己回归礼”属于自觉的行动,接着孔子又告诉他具体的做法:“不符合礼的不要去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去听,不符合礼的不要去说,不符合礼的不要去做。”仲弓拥有治国的才能,孔子对他格外欣赏,尤其注重对他仁德的培养。因此,仲弓询问仁,孔子对他说:“出门如同去会见重要的宾客,使唤百姓如同承担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在诸侯国做事没有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没有怨恨。”孔子认为,仁德的养成需落实于具体之事,体现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的弟子子张向孔子询问仁。孔子告知他,若能做到“恭、宽、信、敏、惠”,便算做到了仁。在这五条中,“敏”与“惠”侧重于事功,其意思是做事勤敏,为百姓多做实事,这样就能博施济众,给百姓带来福祉。

孔子曾经对六经进行整理。他删削了《诗》和《书》,确定了《礼》和《乐》,创作了《春秋》,赞誉了《周易》。因为六经各自具有独特的特征,并且对于治理国家有着实际的效用。孔子曾说:“进入一个国家,就可以知道它的教化情况。那国人为人温柔敦厚,这是《诗》的教化;为人疏通知远,这是《书》的教化;为人广博易良,这是《乐》的教化;为人洁静精微,这是《易》的教化;为人恭俭庄敬,这是《礼》的教化;为人属辞比事,这是《春秋》的教化。”可以看出,孔子整理古代典籍,其目的是为了人心的和顺以及和畅,是为了营造温、良、恭、俭、让的社会风尚。他整理六经,是为了凭借“先王正典”以及历史事实来阐明王道。比如,他创作《春秋》,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仅仅记载空洞的言论,不如通过具体的行事来表达得深切而显著”。

“讷于言而敏于行”崇尚实干,反对空谈

孔子重视实干,对空谈有所戒惧。孔子指出,君子以自己说得多而做得少为耻辱。孔子认为应当先去践行自己说过的话,然后再让别人跟随,即说过的话必须要得以落实和落地,最好是多做事而少说话,要做到“想要说话迟钝些而行动敏捷些”“对做事敏捷而对说话谨慎”。

冉有性格较为优柔寡断,他向孔子询问:“听闻此事就去行动吗?”他心中的疑惑是,听到应该做的事情就必须立刻去做吗?需不需要再对后果进行考虑呢?孔子直接告诉他:“听闻后就去行动!”其含义是,听到后就要立刻去做,不要有迟疑。季文子会再三思考后才行动,孔子听闻此事后说:“再次思考,就可以了。”孔子的意思是,人心中若有是非感,有正确目标,有正确价值观,那么很多事情就没那么复杂。犹疑不决、顾虑太多、缺乏果断,不能刚正,不能切实踏实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子路向老师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要“先之劳之”,同时还要“无倦”,即把事情做在百姓之前,并且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去做,不知疲倦。



《论语》记载了两次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觉得“巧言乱德”,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花言巧语,面目伪善,那么这类人的仁德必定是很稀少的。孔子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抒发感慨,说出“予欲无言”。子贡问道:“您如果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学生又该传述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天何曾说过什么呢?四季照常运行,万物自然生长,天何曾说过什么呢?”孔子认为,天并未言语。然而,一年四季依旧在正常运行,天下的万物也依然在正常生长。孔子希望能够效法于天,默默去做而不言语,或许这便是人生最为高远的境界。

“人能弘道”学贵力行,弘道求仁

孔子是实干家,能把各种事情都做得很好。他在年轻时担任过“委吏”这一职务,把账目处理得清清楚楚,做到了“会计当而已矣”;还担任过“乘田”,将牛羊喂养得膘肥体壮,实现了“牛羊茁壮长”。

孔子还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在政治方面表现得十分出色。以至于齐国人听闻他的事迹后感到恐惧。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政绩卓越的政治家。

孔子整理了六经,这为中国文化延续了文脉,他是一位伟大的古文献学家;他用 14 年的时间周游列国,一直坚定地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他遭遇了诸多磨难,曾两次被逐出鲁国,在卫国被削去踪迹,在宋国被砍伐树木,在商周之地陷入困境,在陈蔡之地被围困;他就像一只疲惫不堪的丧家之狗,但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心,明知不可为却仍然努力去做。

孔子的一生,如同他自己所说:“君子在哪怕吃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会违背仁德,在仓促急迫之时必定要遵循仁德,在受挫折、处境艰难之时也必定要遵循仁德。”他重视学习且注重实践,时时刻刻都在弘扬道义、追求仁德,亲身去做、切实去履行,从而成为亲身实践、切实履行的典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远见科技】 ( 京ICP备20013102号-58 )

GMT+8, 2025-5-18 08:35 , Processed in 0.1112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