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2025-4-20 06:07:26

002044美年健康-健康美年大体检查询-健康美年大健康体检结果

美年健康最后一分钟才“交卷”。

2022 年 8 月 11 日晚间,美年健康(.SZ)原本应当披露 2022 年半年报。然而,它却突然发布公告。公告称,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半年度报告的披露时间被延期至 2022 年 8 月 31 日。值得关注的是,8 月 31 日恰好是监管规定的半年度报告披露截止日的“下限”。

从财报方面来看,美年健康确实有部分体检中心受到了疫情的负面影响。然而,结合其定增募投项目、本次定增对证监会一次反馈意见的回复以及实控人解决同业竞争期限等多个重要事项延期披露的情况,再加上财务数据表现不佳,这表明美年健康的“拖延症”或许存在更深层次的诱因。

很多投资者认为,美年健康延期到最后一分钟才“交卷”,这恰恰体现出它底气不够。并且实际上,美年健康的财务数据也的确呈现出这样的情况。

财报表明,2022 年上半年期间,美年健康的营收达到 29.22 亿元。此营收相较于去年同期下降了 13.67%。同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出现亏损,亏损额度为 6.66 亿元,该亏损额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扩大了 56.30%。

图源:2022半年报

美年健康的营收和净利润都出现了下跌的情况,这与它的主业萎缩有着直接的关联。在 2022 年的上半年,美年健康的体检服务营收为 27.5 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 94.13%,并且同比下降了 15.34%。

对此,美年健康作出解释。其称由于疫情的影响,全国有 150 余家体检中心,这些体检中心平均停业时间超过了 40 天。仅在上海地区,22 家门店停业,平均每家超过 80 天。在已开业的门店中,北京等部分重点城市在上半年阶段性地执行了限流政策,导致体检产能无法得到释放。

疫情确实会给美年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然而,从长远的时间角度来看,美年健康已经连续多年处于“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之中。

财报表明,在 2019 年到 2021 年期间,美年健康的营收增速是这样的:2019 年为 0.79%,2020 年为-7.94%,2021 年为 16.66%;其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是:2019 年为-205.58%,2020 年为 163.59%,2021 年为-88.36%。

2020 年,美年健康的归母净利润出现大幅增长。这并非是其主业创造的收入,而是通过“卖公司”获得的投资收益。并且,这种投资收益不具有持续性。财报表明,在 2020 年,美年健康的投资收益达到 12.43 亿元,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为 158%。到了 2021 年,美年健康又回到了下滑的态势。

美年健康多年业绩不佳。并非是体检行业在走下坡路。据智研咨询数据,2021 年中国健康体检市场规模达 1890 亿元,同比增长 7%。经此测算,美年健康大概仅占 5%的市场份额。

图源:智研咨询

https://img2.baidu.com/it/u=1183854120,1987638459&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00&h=1829

这实际上恰恰表明了美年健康在市场方面的困境。中国的特殊国情使得公立医院成为病人首选的治疗场所,即便在体检行业也是这样。

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表明,在 2019 年,公立医院的体检部占有 70.8%的市场份额。而与此同时,非公立的部分仅占据 29.2%的市场份额。这样特殊的行业背景,使得美年健康的主业具备了天然的上限。

当然了,市场趋势和公司是否亏损没有直接的关联。美年健康业绩呈现出阴云密布的状况,其直接的推动因素,或许还是应该归结到公司的内部。

2015 年,美年健康已经成立了十一年,它以 55 亿的价格借壳“江苏三友”从而登陆资本市场。在那个时候,美年健康的实际控制人俞熔做出承诺,在 2015 年到 2018 年期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预测数分别是 2.23 亿元、3.31 亿元、4.24 亿元以及 4.88 亿元。

为达成上述业绩,美年健康开启了一条激进的扩张之路,以“高杠杆增长”为核心,通过“并购+增设”两条途径并行。例如,在 2016 年,美年健康以 26.97 亿元的价格获取了慈铭体检 72.22%的股权,凭借此举措,美年健康迅速成为体检行业的头部企业。

美年健康的扩张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财报中可以看出,在 2013 年的时候,美年健康仅拥有 76 家体检中心。而到了 2021 年末,这一数量增长到了 613 家。仅仅八年的时间,美年健康体检中心的数量就翻了八倍之多。

美年健康在财报上体现出完成了相应的业绩承诺。2015 年到 2018 年期间,美年健康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是 2.26 亿元、3.49 亿元、5.02 亿元以及 5.50 亿元,这些净利润的总和为 16.27 亿元,其完成率达到了 111%。

“高杠杆增长”的策略在短线上起到了帮助美年健康完成业绩承诺的作用,然而在长线上却给其带来了隐患。

2015 年的财报显示,美年健康的商誉为 4.17 亿。2022 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增长到了 42.47 亿元,增长幅度达到了十余倍。在财报当中,美年健康明确表示,“商誉减值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直接影响,会减少公司当期的利润。”

图源:2022半年报

过去几年,美年健康出现了大规模的净利润亏损,这与商誉减值存在直接关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高额的商誉将会一直像悬在美年健康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样。

美年健康将重点过多地放在了短线的“规模”上,相对而言却忽视了长线的业务布局,也许这是由于其管理层缺乏良好的延续性所导致的。

2019 年出现大规模亏损之后,“换将”这一情况在美年健康中几乎时常发生。经统计,在 2019 年至 2020 年期间,美年健康的董监高团队有一半以上进行了人员更换。到了 2021 年,美年健康的高层仍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2021 年,据不完全统计,美年健康发布了多份人事变动公告。这些公告涉及 7 位高管的离职与任命。仅总裁这一职位,在 2021 年初进行了一次调换,在 2021 年年中又进行了一次调换,到 2022 年初再次进行了调换,总共调换了三次。

https://img2.baidu.com/it/u=2716759346,286581407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76

频繁更换将领,既没有挽回美年健康的业绩,又让其染上了“拖延”的毛病。据悉,美年健康直到“最后一刻”才公布 2022 年半年报。并且,美年健康的多个重要事项也被延期披露。

2021 年 11 月 5 日,美年健康披露的《于公司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避免同业竞争承诺期限延期的公告》表明,同意俞熔先生及其关联方把嘉兴信文淦富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承诺解决同业竞争的期限进行延期。原本期限是从每个投资标的完成出资或股权交割之日起的 48 个月内,现在延期至 60 个月内。

2022 年 3 月 11 日,美年健康披露的《关于部分募投项目重新论证并延期的公告》有所显示。该公告表明,拟对部分募投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时间进行延期调整。在这些项目中,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和终端信息安全升级项目,它们的延期时间都超过了两年。

据悉,上述延期的项目是 2019 年美年健康定增的募投项目。该项目拟募资净额为 20 亿元。到 2021 年末,实际募资投入额为 14.33 亿元。实际募资投入额占拟募资净额的比例达 71.65%。在公告里,美年健康为延期进行开脱,称“当前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未出现明显缺口”。然而,美年健康当初募资建设数据中心,正是出于对将来“缺口”的考虑。这似乎再次表明,美年健康的宏观策略缺乏良好的延续性。

2022 年 8 月 11 日,美年健康发布公告。或许是由于对高层的策略缺乏自信,该公司拟为自身以及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购买责任险。此责任险的责任限额不超过 1 亿元,保险费每年不超过 26 万元,保险期限为 12 个月。

图源:美年健康

这显然无法给投资者带来充足的信心。2019 年 10 月,阿里为构建大健康生态,曾花费 48.64 亿元购入美年健康 10.82%的股份,进而成为后者的第二大股东。然而,随着美年健康的业绩出现问题,阿里开始进行减持。官方数据表明,2020 年 11 月,阿里网络累计减持了 5399 万股美年健康的股份,该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 1.3794%。

事实表明,阿里进行减持是有先见之明的。从 2021 年初开始,美年健康的股价一直处于下跌状态。到 2022 年 9 月 5 日中午,美年健康的股价是 4.74 元/股。与 2015 年中 20.83 元/股的高点相比,下跌幅度达到了 77.24%。

由此回望,看美年健康的成长史。可以发现,一方面凭借资本的力量,它得以迅速成长,进而成为“体检第一股”;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层频频“换将”,相对忽视了长线的精细化运营,并且没能提前布局新的业务,所以美年健康已经严重透支了资本市场的信心。

如果未来管理层不能保持稳定,或者无法提升体检业务的变现率,那么美年健康的股价可能还会继续下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002044美年健康-健康美年大体检查询-健康美年大健康体检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