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2025-5-9 18:42:57

消费贷不良成交额同比大增?银行业零售信贷风险引关注

本报记者 熊 悦

不良贷款转让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最近,银登中心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本季度不良贷款转让的挂牌量和成交额(以未偿还本金及利息总额为计算标准)均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在该笔交易中,个人消费类的不良贷款转让交易额达到了268.2亿元,这一数额占据了当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总成交金额的超过七成比例。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近期银行业零售信贷的不良风险生成压力普遍呈上升趋势。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强个人消费贷款投放,以推动内需增长的过程中,它们需要不断调整并保持价格、规模与风险的平衡,确保业务的长期稳定发展。

消费贷不良成交额同比大增

据数据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不良贷款的转让业务,涵盖了个人不良贷款的批量转让、单户对公不良贷款的转让以及对公不良资产的批量转让等多个方面,其挂牌和成交的金额均呈现出与去年同期相比的显著增长。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挂牌量达到206宗,涉及金额高达742.7亿元,同比大幅上升139.53%和190.46%;与此同时,成交规模亦显著增长,具体表现为不良贷款转让成交项目数增至159宗,成交金额为4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0.91%和138.75%。

针对具体细分业务领域,个人不良贷款的批量转让交易项目数量和交易金额均实现了显著的增长,特别是个人消费类不良贷款的转让交易金额,同比增长高达785.15%,这一比例占据了当期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总金额的72.4%。

https://img1.baidu.com/it/u=2059212794,837292791&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1458

金融机构在大量转售个人不良贷款之际,个人不良贷款的市场价值却难以提升。在今年第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售的平均折扣率——即平均转售价格与平均未偿本息费的比率——较上一季度下降了0.7个百分点,降至4.1%,这一折扣率甚至低于一折。

专家们指出,近年以来,银行业在零售信贷领域正经历风险释放期,为了保持资产质量的较高水平,金融机构在处理不良贷款方面的努力不断加强。

机构需平衡好业务“量价险”

在当前银行零售业务普遍面临压力的大环境下,众多银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个人消费贷款领域,然而,与此同时,一些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中不良贷款的增速亦较为显著,导致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

以某大型银行为例,到了2024年年底,其个人消费贷款的总额相较于年初增长了28.3%,达到了4211.95亿元。这一数额占该银行个人贷款总量的1.5%,比年初提高了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该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率在年初的基础上上升了1.05个百分点,达到了2.39%,这一比率超过了该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率水平。

渤海银行近期发布的2024年度报告透露,到了2024年年底,该行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总额降至375.12万元,相比年初有所减少。然而,这类贷款的不良比率却出现了显著上升,从年初的4.44%增加到了12.37%。

https://img0.baidu.com/it/u=1319858358,260605295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63&h=260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主任兼首席专家曾刚向《证券日报》的记者透露,目前各大银行正大力推广消费贷款业务,这些业务的发展速度迅猛,从而促进了银行业的整体业绩提升。然而,在这一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过度扩张引发的信用风险持续累积,以及利率竞争引发的恶性竞争,这些都在不断压缩银行业的盈利空间。

需留意消费贷款资金可能被不当使用,例如投入股市等,这可能导致贷款机构的资产质量风险加剧。对此,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徐雯超向《证券日报》记者进一步指出。

对此,受访专家提出,金融机构如银行需妥善处理规模、价格和风险三者间的平衡,确保个人消费贷款的利率处于合理区间,这样既能有效增强对消费增长的推动作用,又能确保市场秩序的良性竞争,同时促进业务的持续增长,形成一种“风险可控、品质至上、商业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在消费贷款利率的设定方面,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的采访时指出,金融机构如银行等,理应将消费贷款的利率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以此促进商业的持续发展。总体来说,我们应当坚守“确保本金,微取利润”的原则,提升自身的定价能力,并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科学地设定个人消费贷款的额度、利率以及期限。

为促进消费贷款等个人贷款业务的良性发展,银行在追求业务量扩张的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对风险累积的警觉,坚守品质的底线。曾刚指出,银行及相关机构在后续工作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要优化风险管控体系。在信贷业务前端,必须严格执行“穿透式”的信用审查,避免采取“流水线”式的批量处理方式。为了提高风险辨识的速度,需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模型,同时融合人工审核等传统方法,实现技术和经验的互补。在贷后管理方面,应保持其日常性,不断监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变动,并对出现异常的客户进行及时警报。此外,还需强化对资金流动方向和使用的监管。银行需优化消费贷款资金的流向追踪机制,利用技术手段核实贷款的实际用途,防止资金被非法转移至高风险领域。第三,要促进业务领域的创新以及客户群体的细致化管理。银行需根据不同的消费环境和客户的具体需求,研发出丰富多样、标准化的消费信贷产品。第四,要提高金融消费者的教育水平,增强对消费者金融知识的普及和风险警示,培养正确的还款意识,以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客户群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消费贷不良成交额同比大增?银行业零售信贷风险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