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不良贷款转让超两千亿!这一数据背后藏着啥秘密?
最近,银登中心公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的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相关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在上一年的第四季度,共有359笔不良贷款成功转让,成交金额达到了981.7亿元(均指未偿还的本息)。无论是与去年同期相比,还是与上一季度相比,其增长幅度都超过了50%。整体观察全年数据,不良贷款的转让金额突破了两千亿大关,这一数字相较于2023年实现了显著增长,增幅高达百分之八十。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成交总体情况。
去年不良贷款转让超两千亿 股份行转让额占比近半
银登中心提供的数据揭示,在去年的第四季度,通过该中心挂牌的不良贷款转让交易达到了443笔,这一数字超过了前一年的同期数量349笔,同时也超过了去年第三季度的288笔。这443笔交易累计涉及的未偿还本金和利息总额高达1234.8亿元,与去年第三季度相比增长了49.6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6.67%。
https://img0.baidu.com/it/u=3924491074,25794492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21&h=362
挂牌数量显著上升,与此同时,成交额亦呈现上升趋势。在去年的第四季度,不良贷款的转让交易量达到了359笔,总转让金额累计高达981.7亿元,这一数字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5.68%,与去年第三季度相比则增长了52.20%。
2024年,观察全年数据,银登中心所转手的不良贷款总额达到了2258亿元,这一数字是2023年的1.8倍。
2024年的不良贷款转让活动中,股份制银行贡献了半壁江山。具体来看,去年全年,股份行的不良贷款成交总额高达1125.4亿元,紧随其后的是消费金融公司,其不良贷款转让额为414.4亿元。与此同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也分别转让了352.5亿元和296.8亿元的不良贷款。
从各个业务领域分析,在去年的第四季度,个人不良贷款的批量转让金额达到了715.4亿元,这一数字占据了不良贷款总转让额的72.87%。具体来看,其中66%属于个人消费贷款,19.1%为个人经营类贷款,而剩余的14.9%则是信用卡透支款项。
批量个人业务运行情况。
去年第四季度,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成交额达到了97.3亿元,这一数字是去年第三季度的两倍之多。在这其中,流动资金贷款和项目贷款的占比相对较高,分别占到了37.4%和36%。
https://img2.baidu.com/it/u=791163007,382045522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33&h=500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满4年 开立账户机构已近千家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南都·湾财社记者阐述,不良贷款转让规模增长背后主要有三个因素:首先,个人类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试点机构的覆盖范围得到了拓宽,使得更多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获得了批量转让的资格;其次,金融机构的理念发生了转变,以往它们更倾向于自行催收处理不良贷款,但现在为了提升效率,部分机构开始选择批量转让;再者,由于部分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恶化,导致部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数量上升,进而推动了转让需求的增长。
南都湾财社记者经调查发现,2021年1月,我国原银保监会发布了一项文件,明确启动了针对单户对公及批量个人不良贷款的转让试点工作,旨在尝试构建一个统一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首批试点银行涵盖了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以及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不良贷款收购的机构有5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有符合条件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截至2022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新文件,启动了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项目。该试点不仅涵盖了原有的试点机构,还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包括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
截至目前,不良贷款转让试点项目已走过四年历程,参与其中的机构数量显著增多。据银登中心最近发布的已开设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的机构统计表揭示,开设账户的机构总数(包括其分支机构)已累计至999家,其中股份制银行占据首位,共有310家,紧随其后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银行,分别有191家和163家。此外,我国设有15家政策性银行,80家城市商业银行,27家消费金融公司,6家汽车金融公司,12家金融租赁公司,以及8家信托公司。在受让方领域,则有125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57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以及5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刘兰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