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认识终身学习?李斌谈终身教育理念与实践意义
【原文】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李斌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理解并做到。那么,我们怎样科学地认识终身学习呢?
196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朗格朗率先提出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此后,“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全球快速传播开来,并且对我国的成人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实际上,我国的古人很早以前就有类似的认识,只是没有提出这样的术语罢了。例如,孔子说“学而不厌”,荀子说“学不可以已”,这些都蕴含着这样的思想。终身学习要求我们每个人从年少到年长。我们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持续地让自我得以完善,持续地提升自我。很多人都认为学习仅仅是在校学生才需要做的事情,然而实际上学习是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也就是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进行学习。
③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学习呢?】
学习首先是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它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当前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期,知识的更新速度极为迅猛。曾有人进行过统计,倘若一个人每天阅读 12 个小时,要读完现今人类一年新产生的化学知识,就需要足足四百年的时间。试想,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仅仅依靠在学校里学到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的人们对学习的看法过于功利。学生学习是为了获得高分、找到好工作,一旦没有直接的利益诱惑,就不再进行学习,这使得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人们没有领悟到学习的真谛。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既要“学”,又要“习”。“习”就是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东西,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借此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完善品德和人格。在这样的认识状态下进行学习,怎么会不快乐呢?又怎么会成为一种负担呢?
宁静方可致远。内心平静,才能够深入地进行思考。在学习方面更是如此。若要沉下心来,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生活方式,让学习如同“一日三餐”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https://img2.baidu.com/it/u=1192412357,127203968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50&h=500
首先要时常提醒自己,要给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对于身处社会生活中的我们而言,事情较多,时间确实较为紧张。然而,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时间如同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就还是会有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业余生活进行管理,以及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真的将学习当作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将其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其次要做到淡泊名利,将浮躁心态克服掉。如果说没有时间,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便是各种应酬。因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大部分时间被挤占了。一些动机“不纯”,驱使个人去经营“小圈子”,要么进行娱乐游戏,要么闲聊海谈,从而无法静下心来进行看书学习。只有把心中的杂念驱除,才能够对学习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
首先,要让自己养成学习习惯。爱好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兴趣,在这种兴趣的引领下,学习的效果会达到最佳。然而,对于成人学习来说,尤其是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学习习惯的人,强迫自己去培养学习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让学习成为生活方式,这既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也是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只有那些善于学习、喜爱学习并且坚持学习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体会到生活的安全与幸福。
(选自《大江晚报》)
【问题】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9.简述选文的论述思路。(5分)
作者琢磨怎样才能“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3 分)
https://img1.baidu.com/it/u=189342580,1019592053&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82&h=500
从选文的④段和⑤段来看,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呢?这种论证方法有怎样的作用呢?(2 分)
选文的两处划线语句都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从全文的角度来看,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2 分)
【参考答案】
18、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2分)
选文开头提出了“如何科学地认识终身学习”这一问题,(1 分)接着从历史角度对“终身学习”的概念进行了阐释,(1 分)随后分析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1 分)指明了“终身学习”的措施方法,(1 分)最后照应题目和开头,再次强调了终身学习的意义,(1 分)。(共 5 分)
首先要时常提醒自己,要给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其次,要做到淡泊名利,并且克服浮躁的心态;最后,要强迫自己去养成学习的习惯。
正反对比论证,作用如下:首先从正面阐述“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所必需的;接着指出当今人们存在“功利化”的学习倾向;然后从反面论证“终身学习”的必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有力地证明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从内容方面来看,它起到提醒注意的作用,能引发读者对终身学习的思考;从结构角度而言,它具有承接和过渡的功能,可让文章结构更为紧密,条理更加清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