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游戏诈骗频发!想高价卖账号的你可要小心了!?
受疫情冲击,永康地区的中小学校纷纷推迟了开学日期,众多企业亦相应推迟了复工计划。因此,众多人选择了游戏作为打发时光的手段。而一些不法分子则趁机而入,利用受害者渴望以高价出售游戏账号、迫切追求提升游戏体验的心理,实施诈骗活动。案例一
2月20日这天,居住在东城街道某村的小高正在玩手机游戏,突然收到了一条请求添加他为游戏好友的验证信息。对方在信息中提到,注意到小高的游戏账号装备等级颇高,便提出愿意支付2350元购买该游戏账户。惊喜不已的小高立刻通过了验证,并添加了对方的微信。对方为了确保交易安全,建议小高将账号挂在一个名为“酷坚拍”的第三方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
小高在平台上成功注册了个人账户,并随后将游戏账户挂出以供出售。不久后,买家告知已通过平台购买了该游戏账户。小高随后登录平台账户,查看余额,确认到账金额为2350元,随即提出了提现申请。然而,这笔款项迟迟未能到账。当小高再次登录账户检查时,却发现账户已被系统冻结。
小高立刻与平台客户服务取得联系。客服告知小高,由于他填写的信息有误,账户已被锁定,必须存入与提现等额的款项方可解锁,所存款项在操作完成后将全额退还,并且客服还向小高提供了一个银行账户。为了顺利完成提现,小高通过手机银行向对方转账2350元。然而,这一操作并未使他成功取出款项。
客服以账户余额不可为整数为由,以及操作异常等众多借口,持续诱导小高进行充值。小高在此过程中,总共充值了26450.5元,但仍然未能实现提现。
当客服告知小高需要额外充值27600.2元才能使账号解冻时,他这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诈骗,紧接着便急忙报了警。
警方提醒:
参与游戏时,应警惕过度沉迷,切勿轻信所谓的“低价充值”和“高价回收”的诱惑。在进行网络交易时,应谨慎行事,避免随意访问不熟悉的网站,不要随意点击对方发送的网址链接,也不要轻易填写个人信息。更不应直接向交易对方的账户汇款,以免陷入骗局。若不幸上当受骗,务必妥善保存相关证据,并立即拨打110报警求助。
案例二
小康,一个居住在江南街道的17岁高中生,对手游情有独钟。然而,由于未成年人的身份限制,每当游戏时间超过两小时,他便会被防沉迷系统强制断线,这让他感到十分沮丧。
小康开始在网上搜寻如何破解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途径,成功找到了一位自诩能破解此限制的“高手”,随后将对方的QQ号码添加为自己的好友。
小康成功添加好友后,对方告知他能够协助小康破解游戏防沉迷系统的约束,不过这需要小康父母的微信进行辅助验证。为了便于操作,小康找借口向父亲借用了手机。依照对方指示,小康提供了父亲的微信号。紧接着,对方又要求小康提供他父亲的身份证号码以及银行卡信息。小康急于摆脱游戏防沉迷系统的束缚,毫不犹豫地将所需资料透露给了对方,这些资料中甚至包含了一条验证码。随后,小康遵照对方指令,将父亲的手机调至飞行状态。
五分钟后,小康发现对方并未回复,于是将父亲的手机恢复到了常规使用状态,却意外地看到手机上显示多条来自银行的扣款通知。小康顿时感到惊慌,立刻将手机交给了父亲。小康的父亲重新登录微信后,发现微信账户的余额以及与微信绑定的银行卡中的资金,都已全部转给了名为“李新红”的一位新添加的微信联系人,总金额达到了2000元。小康在父亲的追问下,吞吞吐吐地述说了事件的来龙去脉。接着,他们一同前往永康市公安局江南派出所进行了报警。
警方提醒:
在居家期间,家长需精心规划青少年作息,力求降低他们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此外,家长还需重视青少年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科学安排孩子的游戏时间,并警示孩子避免沉迷,同时不要轻信网络交易,以防不法分子趁机行骗。
通讯员 张紫薇 陆潇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