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2025-4-22 05:22:29

洪子诚与贺桂梅分享中国文学1949-1989新书观点:如何看待十七年文学的历史评价

10 月 30 日晚,“第四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系列活动开展。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文学院与单向空间共同主办了《中国文学 1949 - 1989》的新书分享会。该分享会在单向空间·爱琴海店举行。本书作者是文史学家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也参与其中。他们与大家交流了对当代中国文学史的看法。

《中国文学 1949 - 1989》,其作者是洪子诚,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是 2020 年 1 月

我们该如何看待“十七年文学”?

洪子诚提及,在《中国文学 1949 - 1989》中,他对“十七年文学”的评价偏低。他在九十年代撰写此书时,受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思潮的影响。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思潮的基本倾向是对“十七年文学”予以否定。

洪子诚现在认为,在前三十年的文学史里,“十七年文学”极为重要,不应将其抛弃。“十七年文学”与民国新文学之间,到底发生了何种重大变化?出现了怎样的转折?是否建立了新的文学形态和运作机制?这些变化的性质是什么?洪子诚觉得,这些问题都很值得学者去探讨。

洪子诚是较早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察觉到机构与体制重要性的学者。一般的文学研究者,往往更关注文学精神方面的事物,却忽视了物质方面的事物。洪子诚觉得,实际上体制对作家的思想以及他们写作所产生的影响,比精神对他们的影响要重要很多。现今依然是这样,作协的体制及其奖惩制度都会给作家带来很大的影响。洪子诚在研究文学史时,需要注意作协的性质,也要关注作协在文学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还要考虑作家的收入情况,进而分析这些因素对作家在写作方面产生的影响。

“十七年文学”中,这种影响极为重要。因为作家们都被纳入了体制,他们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是很值得去探讨的。洪子诚觉得,不论我们把“十七年文学”视为遗产还是债务,都应该重视它。

活动现场,洪子诚在发言。

贺桂梅对“十七年文学”持有不同的见解。她觉得如今的读者怎样去面对当代中国以及当代文学的前 30 年,这本身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贺桂梅认为,像柳青、赵树理、周立波这样的作家,能够给在商业化和全球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作家提供优良的文学经验。所以,她对“十七年文学”的评价要比洪子诚高。

洪子诚在书中指出,“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之间存在着历史的必然性。然而,贺桂梅并不喜欢“文革文学”,她认为不能将“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捆绑在一起,因为这涉及到人们如何看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变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中国面临地缘政治问题,例如中苏交恶。这导致中国需面对新的现代化困境,这些因素使得当代文学出现了转折。其实,像赵树理、柳青这样的作家,在“文革”期间也遭受了很大的伤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文学史上没有价值。

洪子诚理解贺桂梅的观点,然而他对“十七年文学”的评价并不高。他觉得“十七年文学”虽不像“文革”文学那般简陋,但却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低潮。洪子诚透露,他或许更喜欢赵树理而非柳青。这实际上与他自身的品位有关。

上世纪六十年代,洪子诚很喜爱这种浪漫主义风格。柳青是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代表,他喜欢在作品中现身并说些抒情性的话。然而,六十年代过后,洪子诚对浪漫主义不再感兴趣,他称这与政治意识形态无关,而是跟他个人品位的变化有关。

为什么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

洪子诚于书中给出了一种新的文学史叙述方式。中国当代文学的前三十年看似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互对立,然而实际上它们处于同一个文学体制或文学生产结构之中。如今大家距离上世纪八十年代已过去了三十多年,那么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底是更接近前三十年,还是更接近后四十年呢?

贺桂梅认为,她更倾向于把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前三十年联系起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前三十年革命时代的收尾阶段,而上世纪九十年代则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起始之时。上世纪八十年代虽为突破历史传统的时代,然而其所有的创新突破都是在已有的革命体制范围内完成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社会有了极大改变。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体制的构成样态、文学的市场化、新媒介的兴起以及全球化的冲击,这些因素都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

贺桂梅在发言。

很多人觉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诗歌发展状况不佳。因为在八十年代,诗歌界有北岛、顾城等作为代表的诗人,然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似乎没有能称得上代表的诗人。但洪子诚指出,实际上九十年代的诗歌,不论是在质量方面还是思想深度上,都远远胜过八十年代。可是,为何大家不像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样对诗歌给予那么多的关注呢?上世纪八十年代时,诗歌与政治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彼时,文学不单是艺术,还肩负着社会诉求,这便是当时文学备受关注的缘由。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社会步入了市场经济体制,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开始逐渐降低。

贺桂梅希望视野能更宽阔些,她将当代作家的作品、导演的影视作品以及学者的学术著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她发现,实际上中国作家的水平存在一定局限性,她对中国作家不是很满意。然而,从七十年的当代文学史的脉络去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确实涌现出了许多高质量的作品,且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学成就要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贺桂梅觉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成名的作家们,乃至导演们,持续占据着中国的文化舞台达四十年之久。这表明,在这四十年当中,中国社会展现出了一定的平稳性与连续性。同时,文学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作家介入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以及思想的程度也都降低了。

洪子诚在研究文学生产体制时发现,此生产体制是一个从上至下的体制。贺桂梅则认为,其中实际上还包含着自下而上呼应的动员体制。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这两个体制结合最为饱满的时代,正因如此,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了文学的黄金时代。当时文学的体制处于社会生活、政治思想等同一性结构之中,这使得文学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度。因为文学的社会影响必须通过这样的体制才能够产生;而如今的作家,要达成这样的影响是很困难的。

记者丨徐悦东

编辑丨董牧孜

校对丨翟永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洪子诚与贺桂梅分享中国文学1949-1989新书观点:如何看待十七年文学的历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