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2025-5-6 19:30:45

新时代呼唤大诗主义?著名作家曹谁四论如何概述文学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飞速进步,传播手段和文学领域亦在同步演进。文学,作为语言文字的精华,是文化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展现形式,更是对美好事物的颂扬。它涵盖了诗词、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多种体裁。在新的历史时期,知名作家曹谁提出了“曹谁四论”,概括性地阐述了文学的全方位发展,这四论分别是“大诗主义”、“大诗学”、“大文学”以及“世界文学论”。“大诗主义”作为一种纯粹的诗歌理论,而“大诗学”则将研究领域从诗歌扩展至所有文体。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演变,“大文学”将文学的边界延伸至影视剧本,从而拓宽了文学领域。作为现代文学的总体概述,“世界文学论”指明了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在此背景下,针对纯粹的诗歌领域,新时代强烈呼唤“大诗主义”的回归。

《罗摩衍那》与《荷马史诗》等古代史诗中,大诗的源头得以探寻。海子在80年代首提此概念,2007年,曹谁撰写了《大诗主义宣言》,并与西原、西棣等诗人携手,共同推动了这一运动。他们还创办了民刊《大诗刊》。作为21世纪的诗歌潮流,大诗主义被视为现代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诗歌的演进至当前阶段,亟需“大诗”的引领和指引,亟需一场具有革命性的变革——“大诗主义”的兴起,以推动其发展!

所谓“大诗”,乃是个体生命内在体系与外界秩序相融合的至高境界,它直指生命核心,融合了世间万物的精神实质。无论是从古代的儒家、佛家、道家思想,还是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亦或是印欧、中东的诗史,以及汉语诗歌中的精华部分,大诗精神的核心始终如一。曹谁与西原、西棣共同探讨“大诗主义”理念时表示,我们的世界被一股强大的宇宙精神所贯穿,这种精神与我们的内心紧密相连,我们需在内心探寻那崇高的秩序或真理,唯有如此,我们方能领悟这个世界的真谛,这正是诗歌中“大”的内涵。谢冕则提到,所谓的“大诗”,应具备宽广的胸怀、高远的境界和宏大的气魄。卓越的诗人不会沉溺于自我欣赏而忽视了人世间的巨大悲欢。”我阐述道,“所谓的‘大诗’,它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是透过宽广视野洞察微小世界的展现,它能够唤醒个体深层的生命需求,是个人内在魅力的展现形式。“大诗”是受到众多人的认同,将个体的生命力融合成浩瀚而强烈的集体生命力的诗歌。“大诗”必将受到众多人的认同,它将个体的生命活力融合,形成一股浩瀚的、激情澎湃的集体生命力的涌动。

融汇古今,东西方文化交汇,这是对“大诗”的至高要求。在文学创作领域,若欲达到“大诗”的境界,我们必须具备将历史智慧与当代特色相融合的能力;同时,要将西方哲学色彩浓厚的诗歌与东方情感丰富的诗歌相融合;还要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相结合。我们必须关注文学的多语言特性,关注文学与多领域的融合,以及文学在多维度的吸收与借鉴。从地域跨越至民族,从民族延伸至国家,再到全球的视野,大诗文学的价值正是在于这些多元文化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各异,未来的发展路径也各有千秋,唯有准确把握这些文化属性间的内在联系,大诗文学方能实现其成就。个体生命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不仅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亦深受历史进程和社会环境的熏陶。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其历史发展规律,掌握时间线上关键的历史时刻,从而拥有广阔的视野,贯通古今。以荷马的《奥德赛》和但丁的《神曲》等为代表的古典西方文学作品,还有以歌德和莎士比亚等人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巨著,以及东方古巴比伦的《吉尔迦美什》等,都深刻地展现了伟大诗歌的丰富内涵。冯至,一位在现代享有盛誉的抒情诗人,巧妙地融合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精髓,以及大诗主义倡导者海子的诗歌王国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吸纳了但丁长篇诗作中的精神内涵。“大诗”这一概念,蕴含着宏大的容量、深邃的理念和宽广的情怀。它包容万象,不针对特定行为进行抨击,每一种行为都有其合理存在的理由。所谓的“大诗”不过是境界的高低差异,它代表着更高层次的思维。这便要求我们汇聚过往的智慧,融合东西方的通用法则,提炼当下的理念,抒发超越世俗的情感。

追寻生命的奥秘,深入民间,凝视天地,构成了“大诗”的核心内容。既然存在“大诗”,那么自然也有“小诗”。有人认为,“小诗”往往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对细微之处的洞察,难道“大诗”不也是这样吗?“大”诗与“小”诗之所以被称作“大”,并非在于它们所呈现的实物有所区别,实则在于它们所蕴含的意蕴有所差异。二者均源自于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和民众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而“大”诗,它能够彰显出宏伟的精神、宏大的气魄以及深厚的情感,能够通过细微之处窥见宏大。若将“小”诗视为爱的精神象征,那么“大”诗则代表着一种更为广阔的“大爱”精神。所有的大诗均以平凡生活的点滴为起点,通过这些细节来传达深远的意境,唤起公众的强烈情感共鸣,并赋予人们深刻的内心感受。虽然那些罕见而神秘的事物同样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但它们对个人生命情感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难以产生令人惊叹和持久的效应。再者,所谓的“大诗”更侧重于展现其丰富的内涵,以及那种涉及生命本质的博大情怀。在《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曾如此描绘:“是的,爱,但并非因物、因事、因缘而生的那种爱,而是当我临终之际,即便面对敌人,心中依然涌起的那份爱,这是我初次感受到的。”这并非我们日常所谈论的那种情感,而是一种关乎生命的宏大之爱。因此,伟大的诗歌应当承载起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展现出生命的根本特质和生活的丰富多彩,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大爱”。

天人合一的理念,物我交融,内外相融,正是“大诗”精神的体现。正如我之前所述,“大诗”是指个体生命内在的秩序与外界的规则达到和谐统一的一种超越境界,它直指生命的核心,是一种融合世间万物的精神力量。要实现天人合一,必须深入研究和融合天道与人道,将人道的精神融入天道之中。真正能够洞察事物的内在特质,揭示其自然规律与法则,探索生命的根源,持续深入地接近古希腊人在阿波罗神庙门柱上所镌刻的“认识你自己”这一箴言。我们追求的物我两忘境界,即是格物致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不受外界干扰,这正是“美学”的精髓所在。我们要借助自然的强大能量来指导我们的诗歌创作,而非让个体生命去左右自然。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成为自己诗歌领域的“王者”,诗坛的“王者”。唯有当我们的内心体系与外在秩序达到和谐统一,我们的力量才能变得无限。

继续建造通天塔,推动新文学的兴起,构成了“大诗”的使命所在。“通天塔”这一概念源自《旧约》中的摩西故事,人类曾使用同一种语言,并计划建造一座直通天际的塔楼。然而,当上帝察觉到这一计划后,他扰乱了人们的语言,导致人们开始使用不同的语言,交流变得困难重重。“通天塔”代表着新时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同时它也融入了“语言”这一核心要素。大诗家的使命是期望通过不断构建诗歌文学的通天塔,使人类能够借助诗歌实现自由的交流。在新时代的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若要继续建设通天塔,就必须谨慎应对“语言”带来的新一轮挑战。正如曹谁在“曹伊之争”中所倡导的,“诗歌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层面!诗歌的本质是隐喻!”大诗强调“真实”,排斥过度情感、过度哲理和过度修辞,不应刻意追求特定格式,而应“因物赋形”。在当代社会,大诗主义正受到急躁情绪的冲击,逐渐远离了“真实”与“纯粹”。大诗倡导个体生命能够真诚地表达内心情感,进而向世人传递美的感受和爱的力量。其次,“大诗”需追求“随物赋形”,这就要求其具备“变”的能力。在庞大的文本中,应避免僵化的形式;在深邃的文学中,应摒弃固定的模式。所谓的固定模式,不过是在后人无法领会前人深意时,为研究前人而创造的一种研究框架。真正的“大诗”应当摆脱束缚,追求真实,实现变化。此外,为了抵达“大诗”的至高境界,还需警惕“小诗”主义的影响,这指的是视野局限或只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具体化倾向。唯有实现这些目标,我们才能手持大诗的锐矛,触及通天塔的顶端。

自“大诗主义”运动启动至今,其活力持续增强。这一理念犹如星星之火,尚待广大民众去挖掘和激发,以期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大诗”的时代方兴未艾,其文明亦需更多个体的融入与推动。大诗主义不仅依赖前辈文学家的引领,更亟需我们年轻一代的传承。所谓“大诗主义”,绝非仅仅是口号,它呼唤我们以行动去践行,投身于诗歌的浪潮中,广泛传播其理念。同时,它应始终铭记于心,成为我们日常行为的指南。新时代呼唤着大诗,新青年需要大诗!时代对大诗寄予厚望,而大诗亦将回馈时代,终将燃起熊熊烈火,照亮整个世界!

彭书锦,一位来自湖北黄石的男性青年作家及诗人。他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以及中国诗歌学会的会员。他的作品已广泛发表在各类书刊和媒体上。

壹点号 彭书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时代呼唤大诗主义?著名作家曹谁四论如何概述文学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