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至4日这场会议日程曝光!你能想象都有啥精彩安排?
王 林 刘本森杜学霞 祝介梅
会议日程
12月3日
上午:9:00-9:30开幕式
9:40-11:40主题报告(一)
下午:14:00-15:30分组讨论
15:40-17:10分组讨论
晚上:19:30-21:00 圆桌论坛
12月4日
上午:8:30-11:40 分组讨论
下午:14:00-16:00主题报告(二)
16:10-17:30 闭幕式
本次大会安排了两个主题报告,举办了八场分组讨论,并设立了四组青年学者论坛,共计十场。
主题报告阶段,每位发言者的演讲时长为20分钟;而在分组讨论环节,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长则为8至10分钟;此外,还设有30分钟的集中评议时间。
腾讯会议ID分配情况:
会议的开幕式以及第一部分的主题报告即将举行,其会议标识码为398 483 065。
2.第一、二组,会议ID:281 922 348
3.第三、四组,会议ID:632 369 545
4.第五、六组,会议ID:269 270 555
5.第七、八组,会议ID:951 149 855
青年学者论坛(一)的第一、二组会议,其会议ID为。
青年学者论坛(一)第三组,会议ID:163 787 341
青年学者论坛(二)会议ID:865 579 148
青年学者论坛(三)中,第一、二组的会议,其ID为。
青年学者论坛(三)第三组,会议ID:555 598 208
青年学者论坛(四)会议ID:963 538 517
7.圆桌论坛 会议ID:471 662 469
二、主题报告环节之后,紧接着是闭幕式,该会议的识别码为802 879 338。
会议议程开幕式
会议时间定于12月3日上午9点整,持续至9点30分,请使用会议ID:398 483 065进行接入。
主持人:毛锐(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
1.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双庆致辞
2.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唐豹秘书长致辞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同时也是山西大学的副校长,郝平教授发表了讲话。
4.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清史研究所所长朱浒教授致辞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委员长赵晓华教授进行了年度总结报告的陈述。
主题报告(一)
会议时间定于12月3日上午9点40分至11点40分,会议编号为398 483 065。
发言时间:20分钟
主持人:夏明方(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徐海亮,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的学术顾问,对20世纪末关于黄河泥沙问题的研讨进行了回顾。
王尚义,来自太原师范学院,探讨了历史流域学视角下的流域旱涝灾害问题,并以明清时期汾河中游的旱涝灾害为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
钞晓鸿,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对谭其骧和张相文在黄河治理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韩昭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对黄河历史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未来展望的探讨。
颜元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的研究员,专注于对明崇祯十五年黄河泛滥导致开封被淹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6.高建国(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山东晚清黄河决溢考证
分会场报告第一组 黄河灾害与治理(一)
会议将于12月3日午后两点整开始,持续至三点三十,请使用会议ID:281 922 348进行接入。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8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蔡勤禹(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评议人:林 建(浙大城市学院历史研究中心)
张伟兵(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
金勇强,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针对北宋时期黄河治理的失误和决溢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曹志敏,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者,对清代河道总督群体的出身背景、专业能力和考核成果进行了深入剖析。
古帅、李想(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对晚清时期山东黄河河道管理状况的初步探讨
胡中升,桂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其研究聚焦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河政体制,探讨其治黄成效——具体从河患与河政体制间的相互关系这一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张晓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在探讨1936年冀鲁豫三省黄河安澜庆祝会时,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与各方关系的复杂性。
曾磊磊,来自中国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探讨了战后黄河花园口堵口事件的起因。
董传岭,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研究内容涉及1949年黄河水灾及其应对措施。
第二组 黄河灾害与治理(二)
会议将于12月3日下午15点40分至17点10分举行,会议编号为281 922 348。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10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系赵广军,他现任职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同时担任《史学月刊》编辑部的职务。
评议人:古 帅(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董传岭(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
安介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研究者,探讨了唐诗中“龙门”景观的象征意义及其在空间上的延伸。
林建,来自浙大城市学院历史研究中心,指出: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流域的水文环境变迁,对当时的漕运活动及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史行洋,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其研究聚焦于抗日战争、黄泛区的历史以及界首地区的发展振兴。
张岩,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研究战时国民政府在治理黄河方面的体制运作及其所面临的挑战,特别聚焦于泛区治黄工程这一核心议题。
宰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1949年至1952年间,黄运交汇区域的水利治理举措及其指导思想
6.鲍梦隐(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国际社会与战后黄河工程
张伟兵,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探讨了新中国时期黄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的演变与发展历程。
第三组 黄河问题的多元透视
会议时间定于12月3日的下午两点整至三点三十,会议编号为。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10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周 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评议人:贾国静(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申志锋(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周长富,保定市五帝文化研究会会长,对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关注到了其中的白洋淀相关记载。
龚秀英,来自北京市永定河管理处,对黄河与永定河在历史上的治理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孙小蕾,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她研究的课题是关于抗战期间,我国与外国救援组织在黄泛区进行救灾的交涉情况。
吴朋飞与赵金华,来自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他们专注于黄河城市生命史的研究,并将兰考作为研究的核心区域。
王大庆,上海铁路局大机段专家,探讨了明清时期黄河故道的环境变化,并记录了实地考察的历程——以砀山、萧县地名的演变为例。
朱馨薇,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者,其研究聚焦于跨区域河流治理以及官绅民众之间的协作与相互补充,以晚清时期河南省的治河工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岳鹏星,来自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他在研究中探讨了精神层面的维度,即黄河治理过程中,中华民族如何集体应对,并强调了家国本位的重要性。
第四组 黄淮流域的灾害与治理
会议定于12月3日,具体时间为下午3点40分至5点10分,请使用会议ID:632 369 545参与。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8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赵晓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评议人:孙小蕾(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吴朋飞(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张立东与李立远,分别来自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他们的研究聚焦于鲧禹治理水患的方法以及河堤的诞生历程。
张崇旺,来自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其研究主题聚焦于明清时代淮河流域的治理信仰探讨。
于文善(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研究中探讨了清代关于河流治理的问题,以及淮河流域水灾防治的成果。
4. 房利(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探讨近代淮河流域所遭受的自然灾害及其对当地人口流动产生的影响
申志锋,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的研究者,探讨了豫北黄卫地区自近代以来的土地生态变化,以及当地民众如何适应这些变迁,分析了灌区、沙碱地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朱正业,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其研究聚焦于1949年至2009年间淮河流域农业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赵宜聪,开封市博物馆的研究员,探讨关于开封市如何融入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战略。
第五组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
会议将于12月4日早上8点30分至10点进行,请使用会议ID:269、270、555进行接入。
https://img0.baidu.com/it/u=3059310831,354263686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738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8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安介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评议人:胡英泽(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闵祥鹏(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
杜香玉,来自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致力于对清代云南地区的灾害应对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张祥稳,来自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其研究聚焦于晚清时期安徽山区州县遭受的水灾以及政府在此灾害中的救助措施,探讨了天灾与人力的矛盾与无奈。
聂选华,来自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致力于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探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对灾害的认知以及他们独特的应对经验。
阿利亚·艾尼瓦尔,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的研究者,其研究聚焦于晚清时期新疆的赈捐活动,并深入探讨了这一时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融合。
韩祥,来自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探讨了辛亥革命前后华北地区在兵灾冲击下城乡货币流通的变动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包艳杰,青岛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师,以水土为切入点,对中国乡村治水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文化思考与分析。
王鑫宏,来自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他的研究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在1942至1943年期间针对中原地区严重旱灾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及其产生的后果,这一研究主要基于《解放日报》的相关报道进行深入分析。
第六组 灾害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会议时间定于12月4日上午10点10分至11点40分,会议标识码为269、270和555。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10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评议人:韩 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张祥稳(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周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灾害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初步探讨了相应的调研途径。
胡英泽(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在明清时期,太行山与吕梁山地区的居民与猛虎之间的对峙情形
张静,防灾科技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师,探讨了古代自然灾害诗歌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
王庆国,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在研究中提到:“民国时期,东太湖地区经历了湖田围垦的过程,导致湖泊面积缩减,生态环境失衡,并引发了各方利益的激烈争端。”
段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指出,自然灾害对城市景观的演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闵祥鹏、成雅昕(担任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及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职务):开展中国灾害史研究的知识图谱及其演化过程的深入剖析——此研究依托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分析。
第七组 历史上的救灾活动
会议时间定于12月4日早上8点30分至10点,会议编号为951 149 855。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8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曾桂林(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评议人:李光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陈静(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孔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探讨我国古代在灾害治理方面的文化演变及其对现代的借鉴意义——以防治蝗虫为例。
刘少航,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若存在治理者,便有相应的治理方法”:探讨理学官僚在清初荒政重建中的作用。
赵晓华,来自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其研究聚焦于晚清时期救灾法规的衰退与转型,探讨其具体特点。
唐元,防灾科技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的研究者,探讨了戏剧产生过程中所涉及的祛灾仪式。
叶宗宝,来自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探讨了俞树棻在直奉战争爆发前夜,如何应对那场鼠疫的防控工作。
刘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者,对民国时期江南城市在官办模式下的水灾防治进行了深入剖析。
李放,山东博物馆石刻文物保护与研究部的专家,对林修竹德政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阐释。
第八组 灾害史视野下的慈救事业
会议将于12月4日上午10点10分至11点40分举行,会议编号为951 149 855。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10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郝红暖(安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安徽史学》编辑部)
评议人:王娟(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德明(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池子华,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教授,专注于对兵灾救助领域的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曾桂林提出,应关注申报馆协赈所的历史地位及其在晚清义赈中的作用。
陈静,来自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探讨了在光绪己丑年山东遭遇水灾时,英国浸礼会在救灾与宗教宣传方面的作用。
蔡勤禹,来自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救灾政策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
王林,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研究者,探讨了1935年发生在山东的黄河水灾救济过程中,赈款的具体收入与支出情况。
文姚丽(西北政法大学红十字与人道主义研究中心)对延安时期的红十字会及其慈善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
青年学者分论坛(一)第一组黄河灾害与社会应对
12月3日,下午两点整至三点三十,会议编号为。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8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杜学霞(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评议人:杨童(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窦皓宇(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王琳珂,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致力于对北宋时期黄河流域城市如何应对河流灾害的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分析将通过三个典型案例来展开。
王珊珊,来自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她的研究聚焦于清代河南省黄河滩地的开发活动、由此引发的纠纷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赵紫旭,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学者,通过研究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山东黄河光绪二十七八两年险工图:一卷》,对光绪年间的黄河管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高鑫媛,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研究者,探讨了社会结构中的动态博弈现象,并以1898年山东黄河水灾及其赈济活动为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王松,来自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其研究聚焦于他山之石——京汉铁路黄河桥的维护与重建历程,这一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05年至1938年。
6.杨丽倩(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国民政府内部的黄河归故之争
杨书洁,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提到1935年孔祥榕对鄄城董庄的决口进行了修复,并对此事进行了简要的叙述。
第二组黄河灾害与社会应对
会议将于12月3日下午15点40分至17点10分举行,请使用会议ID:685 910 246进行接入。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8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张晓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评议人:王 松(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杨丽倩(安徽大学历史学院)
杨童,来自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致力于对云南省在花园口决堤事件中开展的募捐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周子钦,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者,研究主题聚焦于1933年马颊河的治理工程。
杨晓晨,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研究者,对濮阳双合岭的堵筑工程进行了深入探讨。
沙元军,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者,探讨了近代黄河汛情的传播方式及其对黄河治理策略的深远影响。
窦皓宇,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探讨了自然灾害与教育应对策略,并以1935年黄河水灾为例,分析了当时山东灾民实施异地安置的具体措施。
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的于凡教授探讨了民国时期黄河宁夏河段的防洪工程建设和治理情况。
冯忱熹,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研究者,对唐至民国时期(618年至1949年)河北沧州蝗虫灾害区域的演变过程以及该地区水系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三组黄河灾害与社会应对
会议时间定于12月3日午后两点整至三点三十,请记下会议ID:163 787 341。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8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阿利亚·艾尼瓦尔(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评议人:赵 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田佳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孙阳与卢薇,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他们探讨了唐代河南道遭受的自然灾害以及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
2. 过轩(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北宋时期的政治纷争中,水利管理所受之影响——以程昉为主要研究对象
房智超,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在其研究中探讨了漕粮与荒政的关系,并对北宋时期的漕粮赈济进行了简要论述。
于天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探讨了民国时期陕西黄河小北干流区域的水灾特点以及导致这些灾害的主要因素。
费兆东,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研究者,对1935年山东黄河水灾的救济措施进行了探讨,聚焦于异地收容这一主题。
代剑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探讨了明清至民国时期黄河小北干流的演变及其对区域社会的影响,聚焦于陕西朝邑县的滩地地带。
青年学者分论坛(二)第一组历史上的黄灾治理及其社会影响
会议时间定于12月3日的下午两点整至三点三十,会议的识别码为。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10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杜香玉(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
评议人:贺咪咪(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辛静(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王烁,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者,探讨了明清时代黄河在秦晋流域的水系变化、蝗虫栖息地的演变及其带来的灾害影响。
赵伟静,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探讨了从水患到水利的转变:对晚清时期黄河的变迁及其对利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论述进行了深入分析。
陈镱苇,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研究者,对1855年至1938年间利津地区黄河水灾的频繁发生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探讨了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相关问题。
袁文科,来自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探讨了民国时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认知及其应对措施。
张健伟,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以李仪祉主持的引泾灌溉工程为例,分析了其规划与实施之间的差异。
郑莹莹,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她的研究聚焦于民国时期郑肇经在治理黄河方面的理念与实际行动。
第二组 历史上的河患及其治理
会议定于12月3日午后三点四十至五点十分举行,其标识码为。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8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https://img1.baidu.com/it/u=1198366948,1839465331&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707
主持人:刘志鹏(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评议人:王 烁(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袁文科(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郭云奇与惠富平,分别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史与气象文明研究院,他们共同探讨了乾隆二十六年河南发生的河患以及朝廷采取的防治措施,这一研究以河务档案为主要依据。
王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者,探讨了《申报》在丁戊奇荒时期对灾害信息的传播作用。
3.贺咪咪(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清代河工物料与技术更新
刘响,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对清代汾河上游地区在历史流域理论视角下的自然灾害进行了深入研究。
杨俊涛,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致力于对1931年赣北水灾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基于历史气象数据的细致重建。
陈泽宇,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1932年山西水灾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分析,探讨了社会反馈与政治应对之间的关系。
辛静(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对1927年至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黄河治理相关法律制度的探讨与评价
青年学者分论坛(三)第一组 历史时期的救灾法规与制度
12月4日,上午8点30分至10点,会议编号为449 272 728。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10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李伟(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评议人:赵海峰(安徽大学历史学院)
张春鹏(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潘嘉晖,青岛大学历史学院学者,探讨了灾害史研究中“现地性”的重要性,并以东晋南朝时期的“荒政”为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赵云萍,来自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致力于对明清时代齐东县遭遇的自然灾害及其救灾抚恤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宋庆超与韩祥,来自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他们的研究聚焦于庚子事变期间及其前后,华北地区遭受的灾害以及这些灾害与赈捐、杂捐之间的关联性。
肖玥(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探讨了中央苏区在防灾救灾方面的法制建设,分析了其近代化的特点,并与国民政府的救灾法规进行了对比研究。
武盼盼,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者,探讨了在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灾荒救济过程中,政权与民间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李鸿,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探讨了林政的衰落现象——在抗日战争时期,甘肃省遭受了严重的森林破坏和林业禁令的实施。
第二组灾害与社会应对
会议于12月4日星期日上午十点十分至十一点四十举行,会议编号为449 272 728。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10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张俊峰(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评议人:武盼盼(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刘彦辰,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者,探讨光绪年间直隶地区灾后救济政策及其对仪树的管理措施。
吴启芳,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者,对日俄战争爆发前鸭绿江流域的森林资源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资源掠夺与利益冲突的问题,并分析了各方势力的渗透情况。
杜德峰,青岛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专注于对1922年至1937年间青岛游艺会活动的深入研究,探讨其义援、形象以及新变等方面。
赵海峰,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学者,专注于1931年国民政府债务用于赈灾的研究,主要围绕赈灾公债及美麦借款展开探讨。
张春鹏,来自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他提到了“组织起来”:这一活动发生在1945至1949年间,主要在渤海区进行,其内容是捕蝗运动。
吴晨勇,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专注于对三线建设时期厂区防洪问题的深入研究,并以我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为具体案例进行探讨。
第三组 灾害史视域下的灾害文化与个体生命活动
会议将于12月4日早上8点30分至10点进行,请使用会议ID:555 598 208。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8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张登德(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评议人:孙 阳(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代剑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田佳文,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其研究聚焦于渝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探讨该区域的灾害文化及其蕴含的生态智慧,具体考察对象为彭水和黔江两地。
李家鑫,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凉山彝族关于置卫类文献中的灾害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
李晨姗,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她的研究聚焦于光绪十年景德镇所遭遇的水灾及其相应的赈济措施。
李朝玺,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其研究聚焦于救灾与受灾之间的关系,探讨道光丁末豫北旱灾期间士绅的生活状况,并以《李文清公日记》为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刁俊玉与韩祥,来自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他们研究的主题是:在清光绪年间,华北地区发生的灾害以及官员如何进行捐款赈灾的情况。
赵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者,探讨了赈灾过程中的变迁,以潘民表和山东义赈为例。
范记川,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对张人骏的救灾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进行了初步研究,选取1908年广东发生的洪水灾害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青年学者分论坛(四)第一组灾害与卫生防疫
会议将于12月4日早上8点30分至10点进行,请使用会议ID:参加。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8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祝介梅(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评议人:吴晨勇(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田 宇(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石一琨教授指出,在帝国危机时期,政治、行政以及文化层面均呈现出一种动员的逻辑,这一观点通过他对宋代绍兴元年浙西地区瘟疫治理的个案研究得到了体现。
陆记平,来自辽宁大学历史学部,他的研究聚焦于宋代官箴,探讨了地方官员对灾害疫病的认知及其应对策略。
林梓彬、崔梦婷(来自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对晚清五十年来江苏地区疫病的特征及其社会原因进行深入研究
赵康康,来自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指出在北洋政府时期,我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防疫法律体系。
董虹廷,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研究者,探讨了民国时期陕北农村地区如何应对瘟疫,特别是以1931年发生的鼠疫为案例,分析了当时的防疫措施。
朱甲利,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学者,针对抗战时期徽州地区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了中医在抗击疫情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姜欣,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者,专注于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沂沭河导治工程这一水利工地进行卫生防疫领域的深入研究。
第二组中共领导下的黄河治理
会议将于12月4日上午10点10分至11点40分举行,会议编号为。
发言时间:每位代表发言时间10分钟,集中评议时间30分钟
主持人:魏永生(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评议人:赵康康(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石一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壮壮,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者:小处见大,探讨泥沙治理与垦区革命根据地的持续发展
胡晓雨,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者,探讨了1947至1949年间黄河下游解放区在防洪自救行动中遭遇的挑战及其采取的应对措施。
任丛丛(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花园口堵口复堤工程这一案例出发,探讨中国共产党在1938至1948年间如何实现从应急措施到系统治理的转型,及其对黄河治理的影响。
张晏齐,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他的研究聚焦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地方层面开展的救灾活动,并以绥德分区为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李慧颖,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者,其研究聚焦于1950至1953年间山东治理黄河工程及民众参与情况——这一探讨以《新黄河》杂志为研究视角。
颜晓,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对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期间山东省的自然灾害救助进行了深入研究。
圆桌论坛
12月3日晚上七点半至九点,会议将通过ID为471 662 469的线上平台举行。
主题:多元视野下的黄河史研究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主持人:夏明方、王林
介绍人包括高建国、徐海亮、颜元亮、钞晓鸿、马俊亚、余新忠、郝平、蔡勤禹、安介生、朱浒、韩昭庆、陈蕴真、张俊峰、胡英泽、潘威、贾国静、闵祥鹏以及张景平诸位。
主题报告(二)
会议将于12月4日午后14点整开始,持续至16点,请使用会议ID:802 879 338进行接入。
发言时间:20分钟
主持人系郝平,他担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同时也是山西大学的副校长,以及一位教授。
马俊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探讨了从权力操控向市场调节的转变,以及淮河流域灾害成因与张謇治理淮河的指导思想。
张俊峰,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探讨了自宋元时期至今的泾渠兴衰及其对水利社会变迁的影响,这一研究主要围绕历代“泾渠图”展开。
潘威,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学者,探讨了河务管理的起步阶段,具体分析了清顺治年间黄河岁修制度的创立及其实施过程。
贾国静,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及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研究者,探讨了乾隆末年黄河屡次溃堤的治理策略及其相关问题。
陈蕴真,独立研究者,曾担任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的特邀研究员,对人与河流相互作用系统的演变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从黄河和密西西比河的治理历史中汲取了宝贵的启示。
余新忠,中国灾害史防御协会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同时也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教授,他对“鼠疫”这一概念的起源及其在知识史上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闭幕式
会议将于12月4日当天下午4点10分至5点30分举行,会议编号为802 879 338。
主持人:田海林(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1.分组报告主题总结汇报(每位汇报人时间5分钟)
第一、二组:古帅
第三、四组:贾国静
第五、六组:韩祥
第七、八组:李光伟
青年学者论坛:陈静(一、二)、祝介梅(三、四)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的荣誉主任,高建国研究员发表了讲话。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夏明方教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
4.主办方代表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林教授致谢
5.下届主办方发言
资讯来源于:《灾害史研究资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