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在夹缝中求生!缺乏核心技术如何突围?
中国制造业在狭窄的空间中艰难求生,为了摆脱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被动地位的现状,正积极探索突破困境的方法。作为产业转移的主要接收地,以我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正迎来一个“不依赖他人也能成功”的绝佳机遇。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核心技术短缺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状况对行业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研发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我国在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战略意义重大的高技术含量产品上,大约80%需要依赖进口。尽管中国的制造业实现了高速增长,不断创造“制造第一”的奇迹,但实则只能扮演“世界打工仔”的角色。因此,获取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成为了中国企业家们长期以来的迫切愿望。
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为我国迫切寻求技术进步的企业家们提供了一道“机遇之门”。通过并购欧美实体企业,并以股权合作为纽带,共享其技术、品牌及销售网络,这成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改善不利地位、提升持续发展动力的有效策略。
https://img1.baidu.com/it/u=3674712883,47313126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79
国家发改委外资和境外投资司的司长孔令龙曾明确表示,能源矿产、高端制造业、省际间的高技术智力合作以及对外基础设施项目,将成为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关键领域。到了2008年年末,我国企业的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总额已经达到了1500亿美元,覆盖了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过去五年里,年均增速一直保持在70%。
民营企业方面,万向集团收购德尔福,华为公司并购马可尼,这些举措都彰显了中国民营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胆识。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07年底,已有超过800家民营企业开展了海外直接投资。
缺乏成为英勇烈士的胆识,便难以成为开拓者。海外并购并非一条便捷之道,亦非一片平坦之路;其中暗藏陷阱,遍布泥泞,甚至可能深陷无法回头的绝境。面对“小并大”后引发的“消化不良”困境,应对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员工间的摩擦等问题,以及税收、环保、安全等挑战,这些均成为中国企业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https://img0.baidu.com/it/u=2124272201,315546433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666
尽管跨国并购的道路充满坎坷,我国企业并未因此止步。以TCL为例,尽管它在并购过程中遭遇过挫折,如同遭遇了“滑铁卢”,然而李东升对于自己的国际化布局依然坚定,未曾有一丝一毫的懊悔。回顾过去五年的并购历程,他感慨万分,表示:若非跨国并购,TCL的彩电业务可能仍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若非跨国并购,去年的TCL通讯或许早已如其他手机竞争对手一般,被市场彻底淘汰;若非跨国并购,TCL或许难以应对当前最为严峻的金融危机。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意识到,通过股权的收购行为,他们能够获得对目标企业先进技术的学习机会,同时也能够掌握高端技术企业向中国转移产业的权力,这无疑将成为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收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