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2025-5-6 01:58:04

29年时光匆匆!从普通师范到大学,我与母校的难忘岁月?

亲爱的母校:

您好,时光荏苒,自毕业离校至今,已与您阔别多年。岁月如梭,转眼间,我提笔给您写信之际,已过去了29个春秋。

二十九载前,您身处运河畔的一所平凡中等师范院校;而我们,则是稚嫩的面庞上挂着绒毛,眼神中透着青涩的九十届二班学子。岁月的波涛轻轻摇曳,转眼间已走过三十年,您已更名换姓——成为扬州市职业大学师范学院,而我们,也从那清澈无暇的少年时代,步入了生活滋味百般的中年时光。对母校的回忆愈发鲜明,对母校的感恩之情愈发深沉。

那年,我年仅十六,初次踏出家门,前往邻县的高邮求学。我的家族世代务农,对于能被这所学校录取并无深刻理解,他们只知道:读书期间无需支付学费,国家提供津贴,完成三年学业后,国家还会负责安排工作。

回想起往昔,那时的你显得颇为简陋。然而,对于我们这些来自乡间的孩子们而言,你却显得异常璀璨。图书馆里的书籍可以随意借阅,阅读完毕后便可以更换。宽敞的大饭堂能够容纳数百人同时用餐,即便在雨天,我们也能在里面进行体育活动。男孩子们与男孩子们、女孩子们与女孩子们一起学习跳慢三快四的舞蹈。此外,还有琴房,一间间封闭的空间里,摆放着风琴和钢琴。偶尔,我们能看到男女生们并排而坐,四手联弹,虽然不敢直视,却又忍不住一次次地偷看。教室呈人字形,墙面涂以黄色,窗户为红色,爬山虎蔓延覆盖了东山墙的整个表面,这样的教室既像庙宇般庄严,又仿佛与佛像相依相近。

我们置身于此,恰似海绵遇水:初识漫画中的庄重,初探植物园中的科普知识,初学围棋与书法……人生中的诸多初次体验,均汇聚于此。琴棋书画的启蒙,虽对十六岁的少年略显晚,但对人生的熏陶却毫不逊色。教室前方布满了石凳,水杉树排列成行,地上铺满了金黄的落叶,不远处还有葡萄架和银杏林,皆是读书的绝佳场所。夕阳西下,橘红色的余晖斜洒在我们身上,晚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正是在此地,我邂逅了沈从文、萧红、泰戈尔、弗吉尼亚·伍尔芙等人的作品,首次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那些长短不一的诗句,在我心中激荡,宛如一场精神上的修炼。文学的种子便在此生根发芽,校园广播、油印刊物上的文字,它们跌宕起伏,如同初试翼的雏鹰,勇敢地尝试飞翔,踏上启航的征程。二十年后,若我以一名作家的身份被邀请至扬州大学文学院,与学生共同进行一场文学的交流,那时,母校,正是您赋予了我自信与滋养。

我们班级里的众多同学,在完成高邮师范的学习后,纷纷踏上了继续深造的道路。他们之中,不乏多次转学的情况,但高邮师范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始终难以撼动,那份深厚的感情,也远非其他学校的同窗可比。

https://img2.baidu.com/it/u=3871599521,370420874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在校园时光里,我们对于邮电学院的深远影响并未深刻理解,只是耳闻大作家汪曾祺曾在此讲学,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众多知名人士,如评论家王干、费振钟,诗人叶橹等,而那些在报刊上发表论文的教师更是数不胜数。他们的存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身处其中,想要不受其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我们所在的班级,如今已有博士、硕士和作家各数位,这无疑与校园的文化氛围和深厚底蕴密不可分。

昔日未曾领略母校的风采,步出校门后,常有人询问,出自何校。我羞涩地答道:“高邮师范”。询问者中不乏毕业于知名大学的校友,却无不肃然起敬,赞誉邮师具有“学院风”。对于一所普通的师范院校而言,能沾上“学院风”三个字实属不易,这也让我倍感自豪。近期,我们班级正筹备着20周年的同学聚会。倡议一经提出,同学们纷纷热情响应,想方设法地聚集到高邮。其中,有来自北京的出版界人士,有安徽省的教育名师,还有南京大学的教授,而更多的是那些身体力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乡村教师。敬爱的母校,您的吸引力确实不容小觑。当年,我们只是来自高邮、宝应、兴化三地,而如今,我们遍布全国各地。二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仿佛只是低头抬头之间。

前几日,新浪博客上七点钟左右,意外地找到了一位上届的学长,记得当年校园虽小,却常常见面,博客上的照片一看便知是他。仔细阅读了他的介绍,原来他是邮电学院的学子,成为了清华首位书法博士后,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还担任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想起母校,我心中的它变得更加宽广。

母校犹如一位既普通又睿智的母亲,她教导我们勤奋与踏实的品格,激发我们追求梦想的勇气,赋予我们持之以恒的力量。她以学识渊博为师表,以品行端正为榜样,这不仅是对教师职业的要求,更是人生道路上的准则。这些教诲深深刻在心中,无论时空如何变迁,都无法抹去。

这么多年来,我都有机会靠近你。记得两年前的冬天,我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们举办了一场关于职业目标的讲座。那段时间,我行色匆匆,没有闲暇去关注其他事情。宽敞的报告厅里,没有一丝饭厅的气味。回想起我们那时候,每当听到讲座,便会涌向大饭堂,那里的酸酸涩涩的味道,仿佛就是青春的汗酸味。而现在的学弟学妹们,与当年的我们相比,已经不再那么傻愣了。实际上,当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我们早已告别了邮师,投身于辽阔的农村,成为了里下河地区那些小村庄里的年轻教师。

个性中那颗渴望改变的种子,邮师,正是您所播种。我在教育学生的征程上已行进十数载,历经小学至中学,跨越了从彼处至此地的距离,直至告别教育岗位,漂泊至他乡。无论身处何方,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我都铭记自己是您的学生,秉持高尚的师德,勇往直前。在我眼中,远方是如此清晰,而我,始终沐浴在您的关注之中。

两个月前,我因公事前往高邮,独自一人,心中怀着对母校的深切思念,便决定亲自探访那座位于东后街66号的母校。

https://img2.baidu.com/it/u=502435381,295387327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校门西侧的道路依旧宽敞,百岁巷和焦家巷亦如往昔,巷中的古井依旧保持着那古铜色的光泽,横卧在道路中央。许多民居的墙壁已经斑驳,但都被涂上了蛋青色的水泥,增添了几分隔阂感。那家桃花面店依旧在营业,记得当年一碗只要1块5毛钱,青菜鲜绿,面条洁白,端面的姑娘笑颜如花。那条幽静的青石板小巷,留下了无数青春的足迹。

校园里的紫藤架依旧矗立,教学楼依旧屹立,往日的宿舍也依然存在,提及这些,意在表明许多事物已不复存在。那些屈指可数的遗迹,见证了我们的青春岁月,让我们倍感亲切,更加珍惜。人字头校舍已全部转变为教学楼,校园面积扩大了一倍,显得格外陌生,往来之间皆是陌生的面孔。我的邮师,如今又在何方?九月里栀子花的香气淡淡的,带着一丝失落,细腻而难以捉摸,这种情感如同蝉脱壳,鸟换羽,母校,您必然能心领神会。

翟业军同学为我的散文集《灯火可亲》撰写了序言,其中大部分内容都在谈论邮师。他提到邮师,实际上就是在提及我,而提及我,则是在指代这本集子。我对此感到非常满意。序言开篇便写道:“每当想起邮师,便如同回想起一件既小又旧的衣衫。”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那件折叠存放于记忆箱角落的旧式衣物,每年夏日总会被取出晾晒,它承载着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成年的重要时刻、深厚的友谊,以及与青春息息相关的珍贵回忆,所有这些都被浓缩在这件虽小却充满故事的旧衣之中。

步入中年的我,不可避免地怀揣着对过去的眷恋和对旧时光的怀念。幸运的是,这表明我拥有着常人的情感。回顾从昨日走到今日的历程,我深感人生的丰盈与幸福,学会了宽容与感恩,过上了令自己满意的生活。这一切,都离不开您的恩赐,是您让勤奋学习与积极行动的信念融入我们的血脉。我定会时常探望您,并且持续给您写信。

祝福您,母校!

您的学子:王树贵

2022年10月24日

栏目主编:黄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9年时光匆匆!从普通师范到大学,我与母校的难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