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为何能成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经济与生活影响几何?
制造
业
的
发
展
趋
势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制造业涵盖了将制造资源如原材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以及人力等,根据市场需求,经过一系列制造流程,最终转化为人们日常使用和消费的工业产品和各类生活用品的领域,它囊括了剔除采掘业和公用事业之后的全部30个相关行业。
当前,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支柱地位,它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石;这一产业直接反映了国家的生产力高低,也是区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准;同时,制造业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是我国城镇居民就业的主要途径,以及国家竞争力的集中展现。
机械制造业,尤其是制造业领域,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正深刻地转变着人们的生产模式、生活习性、企业运营策略,甚至影响到了社会的组织架构和文化形态。
得益于我国庞大的市场潜力和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全球制造业正逐步向我国转移,我国正逐步崛起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力量。
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
尽管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领先的制造工艺与设备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方面尚有较大不足,因此我们尚未成为制造领域的强国。
1.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紧跟改革步伐,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迅速崛起,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奋斗,制造业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对外贸易呈现出迅猛发展态势,其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持续攀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逐年扩大,外贸总额从1992年的1655.3亿美元增至2007年底的1.8万亿美元。
https://img1.baidu.com/it/u=3744578140,46251836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15
在1983年,我国出口额仅占全球总出口的1.3%,位列全球第15名;而到了2007年,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排名从第三位跃升至第二位,成功超越了德国。
而2010年中国的贸易规模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
外贸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持续上升,标志着我国正从初级产品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大国转变;借助国际贸易的桥梁,我国正逐步融入全球国际分工体系,并已成为这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不断上升。
在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成功实现了出口商品结构的首次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标志着从改革开放初期以初级产品为主导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的转变。
1978年,我国出口中初级产品占比高达54.8%,而工业制成品则占据了45.2%的份额;然而到了1990年,这一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分别降至25.6%和74.4%(其中机电产品占比为17.9%),工业制成品已跃升为我国出口贸易的核心力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截至2006年,初级产品占比为5.5%,而工业制成品占比高达94.5%(其中机电产品占比为56.7%),在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超过了90%,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29%。
能源、化工、建材、纺织、家电、电子等行业中,超过一百种产品的产量在全球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
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奋斗,我国逐渐摆脱了资源密集型分工的局限,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亦逐步上升。
制造业借助外资实现了显著进步,其投资结构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链持续拓展,与之相匹配的配套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同时,这些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数量也在稳步上升。
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不少行业已逐步融入国际市场,开始采纳国际通行标准,或引入外国的先进技术及资金,用于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从而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尽管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且某些产品的产量已跻身全球前列,然而,我们仍需认识到,我国制造业总体上规模庞大但实力不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长的质量仍有待提升。
增值能力较弱,低效的生产能力过剩,而高效的生产能力却不足,技术创新实力相对较弱,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此外,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尚不完善,装备制造业较为薄弱,制造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2.我国制造业的优势与劣势
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这使得我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领域具备显著优势,并且我们的竞争力相对较强。
中国的劳动力水平同样颇高,以广东、浙江地区为例,那里的劳动者大多源自农村的高中生,他们的素质相当优良;此外,我国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足以吸纳这些产品,并推动它们迅速实现规模经济。
一般来说,一款国家的产品需先在国内进行销售,积累相应经验,并在产量上达到一定规模后,方可进军国际市场。
我国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制造业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备。
自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二十余载,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显著的进步,赢得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关键产业,制造业为我国未来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步入21世纪,我国制造业所处的外部与内部环境经历了显著变革,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迈向更为宽广和深入的层次;此外,制造业的生产活动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资源较为丰饶的区域。
https://img1.baidu.com/it/u=2390020406,312223616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21
我国对制造业相关领域的成长给予了高度重视,这导致众多大型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坚实的生产资源基础,同时,在经济调控过程中,市场导向的积极作用也对制造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足之处包括:技术及创新实力较为薄弱,企业动力不足;管理体系及观念相对滞后,制约了生产力的提升;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竞争尚不充分;缺乏市场经济运行所必需的基本法律制度;过于重视制造而忽视研发,虽然我们的许多产品产量位居全球首位,但研发工作多数依赖国外引进。
例如在彩色电视机领域,我们所采用的显像管均为外购产品,尽管我们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了优化升级,从而避免了知识产权上的争议,然而我们并未掌握核心技术;(6)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知名品牌;(7)此外,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导致生产效率不高。
3.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的机遇和挑战
尽管面临国际国内发展格局的新调整,尤其是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制造业正遭遇增长放缓、效益降低的困境,且中小企业在市场、利润、生存和发展等方面遭遇了空前的挑战,然而,从促进我国制造业稳健成长和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新局面为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拓展国内外市场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
在此期间,金融危机将不断推动我国制造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型,助力我国制造业更加坚定地迈向自主创新的道路,秉持品牌自主、研发独立的原则,更有效地迈向国际市场。
金融危机使也得中国制造业获得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机遇。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让我们深刻意识到,那些以低成本、低利润为特点,且缺乏自主品牌和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它们缺乏核心竞争力。当这些企业失去低成本的优势时,它们所面临的危机将不再仅仅是生产上的危机,而是生存的危机。
在此情形下,企业若欲走出困境,首要之策便是提升产品技术层次,同时塑造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
缺乏技术将导致始终受他人制约,故需以市场需要为指引,以技术革新为驱动力,加速战略的调整,致力于提升产品的科技成分与附加价值,实现从低成本优势向高效能和技术优势的过渡,唯有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企业方能找到出路。
4.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迈向智能化发展:智能制造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领域之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与提升,我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市场规模预计将持续增长。
打造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品牌:此类品牌系企业独立研制,并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品牌。
该评估体系包含三个关键指标:市场占有率、过往的生产研发历程以及其在整个行业内的地位。
企业自创品牌首要任务是突出自主性,其产权应着重体现自我占有、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抉择的能力,并且能够独立掌控和作出关于品牌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支配与决策。
只有打造自己的自主品牌才能振兴我国的制造业。
我国制造业在局部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要在未来从规模庞大但实力不足的状态转变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业强国,仍需应对一系列的挑战。
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非仅仅是舍弃旧有的产业,转而投身于高科技领域,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确保与其紧密相关的要素市场能够同步调整和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的制造业发出灿烂光辉。
总体来看,尽管我国制造业实现了显著的进步与成长,然而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制造业遭遇了诸多难以预见的危险与考验。面对这些新的挑战,我们应把握其中的机遇,勇敢地迎难而上,通过不懈创新,力求实现“中国制造”的再次飞跃,最终迈向“中国创造”的境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