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2025-5-5 22:32:41

解析俄罗斯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金融危机的起因、应对及后果

文中对俄罗斯在1997年10月至1998年8月间遭遇的三次金融风暴所引发的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剖析,阐述了其成因、政府的应对措施以及最终的影响。文章指出,俄罗斯经济本身的脆弱性是这场危机的根本所在;而具体的触发因素则各有差异。第一次的大波动主要源自外部,源于东亚的金融危机;而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大波动,主要是由于俄政府政策的失当,导致公众对其信任度下降;此外,国际金融炒家对俄金融市场的介入,也是引发全球性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

进程与原因

从1997年10月至1998年8月,俄罗斯遭遇了由三次严重的金融风暴引发的金融危机。这些风暴的特点是,每次波动之间的时间间隔逐渐缩短,波及范围持续扩大,影响程度不断加深,最终导致了连续两届政府的倒台,甚至波及全球,引发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次金融风波的核心在于持续实施货币主义战略,进而引发生产衰退、经济疲软、财政紧张,国家长期依赖资源出口和内外债务来维持局面。然而,触发这些风波的具体因素却各有差异。首次的大规模波动主要源自外部,是受到东亚金融危机的连锁反应,而第二、三次波动则主要由于俄政府政策的失当,导致了民众对政府信任度的下降,此外,国际金融投机者的介入俄金融市场也是引发全球性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

1997年10月28日,金融风波的序幕拉开,直至11月中旬,这场风波持续发酵。

起初,自1992年伊始,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进行改革,直至1996年,其生产水平持续下滑。然而,到了1997年,生产状况开始止跌转升,尽管上升幅度微小,仅有0.8%。自1996年开始,俄罗斯对外资敞开大门,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对俄金融市场的关注,他们纷纷投身股市和债市,主要因其股价上涨潜力巨大,且预期回报率较高。俄罗斯股票的面值设定较低,普遍在50美分至4至5美元之间,其股票的平均回报率甚至超过了一倍;此外,国债的收益也相当可观,超过20%,其中80%为3至4个月的短期国债,便于快速变现。1997年成为俄罗斯自经济转型以来吸引外资最多的一年。自1991年以来,俄罗斯累计吸引了237.5亿美元的外资,而1997年一年就达到了100多亿美元。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的比例仅为约30%,而约70%属于短期资本投资,这类投资流动迅速,来去匆匆,从而埋下了潜在的风险。到了1997年10月,外资已经占据了股市交易量的60%至70%,以及国债交易额的30%至40%。

1997年7月,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俄罗斯金融市场的影响尚不显著,这主要得益于8月至9月期间外资的大量流入。然而,到了10月,韩国金融危机的剧烈爆发迅速引发了俄罗斯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这是因为韩国资本在俄罗斯金融市场中的占比相对较高。韩国遭遇金融动荡,韩资企业急于大规模撤离,以应对国内危机,随后,众多外国投资者亦效仿此举。从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10日,因大规模股票抛售,股价平均跌幅达30%,股市危机波及债市和汇市,这两者也相继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央行动用35亿美元资金救助债市,旨在维持国债收益率,吸引外资流入。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1998年5月至6月,第二次金融大波动爆发。此次动荡的导火索主要是源于国内的“信任危机”。在此期间,至少有140亿美元的资本被抽离。具体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持续超过一个月的政府危机使得投资者对俄罗斯的政治局势感到忧虑。在1997年3月23日,总统基于政治考量,突然宣布解散切尔诺梅尔金领导的政府,并剥夺了他的总理职位,这一举动导致了政府、总统以及杜马在确定新总理人选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争执。最终,经过三次杜马的投票表决,基里延科才得以勉强获得总理的任命。在过去的这个月政府危机期间,经济领域遭受了显著冲击,政府税收减少了300亿美元,这使得原本紧张的财政状况愈发严峻。与此同时,新任总理基里延科因年轻且资历尚浅,未能获得财团和政党的有力支持,以及缺乏治国经验,导致公众对新政府信心动摇。在此背景下,已有部分投资者开始选择退出。

俄罗斯面临严峻的财政和债务困境,这一状况突然公之于众,引发了投资者们的心理恐慌。实际上,自1992年起,俄罗斯便陷入了持续的财政赤字困境。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借入外债以及推迟支付等所谓的“软赤字”策略来填补这一赤字。此外,偿付债务利息并未计入预算支出之中,导致公布的财政赤字数据并不高——除了1994年赤字占GDP的10.7%之外,其他年份的赤字率均在3%至4.6%之间。然而,民众对此实际情况的了解并不充分,实际上赤字率在8%至10%之间。到了1998年,大量债务陆续到期,需要偿还,新政府不得不承担起这一沉重的偿债责任,这才公开了财政债务危机的严重性。俄罗斯的生产持续下滑,导致其财政收入基础日益薄弱;同时,税种繁多且税率偏高,使得企业面临沉重的税务负担,从而引发了逃税行为的普遍存在,几乎半数的企业存在偷税漏税现象;此外,拖欠工资的金额也在持续增长,1998年上半年又增加了200亿卢布,累计拖欠金额已高达700亿卢布。国际能源价格的下跌,使得俄罗斯减少了50亿至7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为了维持经济活动的持续,俄罗斯不得不频繁地以新债务来偿还旧债务,并且债务规模还在持续扩大。除了偿还国内债务,还需填补财政赤字,导致债务累积如金字塔般越来越高。当基里延科接任总理职务时,俄罗斯国内债务总额已高达700亿美元(其中国债部分为4500亿卢布),而外债则达到了1300亿美元。在1998年的预算中,用于偿还旧债务和弥补财政赤字的开支总计占到了国家总开支的58%。当时财政部长坦言,为了度过眼前的困境,今年至少需要额外借贷100至150亿美元。

议会对于政府私有化政策的调整,成为了触发金融市场动荡的导火索。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已经将28%的股份出售给了外国投资者。然而,俄罗斯国家杜马却通过了针对该公司股份处理的特别法案,明文规定外资持有的股份不得超过25%。这一规定导致外资对俄政府产生了不信任感,纷纷开始抛售股票。这家企业的股价在短短两周内锐减40%,其他股票亦普遍下跌,跌幅在25%至40%之间。这一变化导致国债价格急速下跌,其收益率不得不从50%攀升至80%,从而加剧了政府偿还债务的压力。与此同时,美元兑卢布的汇率飙升至1∶6.2010至6.2030,已超过俄罗斯央行设定的上限6.1850。此外,此次私有化政策的变动还对后续私有化进程产生了影响。俄罗斯石油公司计划抛售其75%的股权,然而却鲜有人问津。这一现象显然与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急剧下滑、大众对石油生产行业前景普遍持悲观态度密切相关。

面对金融市场持续出现的波动,基政府当时所实施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保卢布的策略之一便是提升利率。央行在5月19日将贴现率从30%逐步升至5月27日的150%,短短8天内增幅高达4倍。6月4日,该比率曾降至60%,但很快又上升至110%。与此同时,央行还通过抛售美元来干预汇率,导致外汇储备从年初的200亿美元锐减至150亿美元。

随后,国家财政政策由内债转向外债。自1993年至1998年5月,俄罗斯通过发行国债来填补财政赤字,然而这一举措代价高昂。据资料显示,每从市场上筹集1卢布资金,就需要付出12卢布的代价。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的利息通常并不会如此之高。因此,从1996年11月开始,俄罗斯大规模发行欧洲债券,并成功筹集了约45亿美元。计划在1998年再次发行价值60亿美元的欧洲债券。在1998年7月13日,我国成功从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金融机构那里,获得了高达226亿美元的贷款支持。

https://img0.baidu.com/it/u=2261427472,121683929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1040&h=500

第三,对整个债务的偿还期限进行延长,以此减轻偿债高峰的压力。尽管俄罗斯当时的内外债务总额并不算太高,尚未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4%,但其主要困境在于偿债集中,以及短期债务的偿债能力不足。在俄罗斯的债务构成中,绝大多数债务的借款期限不足一年,这导致近三年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加之3月至4月期间政府危机的爆发,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国债的购买量大幅减少。1998年4月,俄罗斯发行的国债总额不足200亿卢布,但该月偿还本金及利息的金额却高达367亿卢布。此时,新发行的国债已无法满足偿还旧债的需求,财政状况愈发紧张。据当时预测,1998年下半年,每月需偿还的债务金额将达到310亿卢布。若新国债无人问津,同时税收问题也难以解决,那么偿还债务的金额将超过国家月收入的40%。鉴于此,必须调整还债期限结构,通过借入长期新债来偿还短期旧债,以此错开还债的高峰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承诺在本年度内分三次先行提供148亿美元援助,这对俄罗斯推迟偿还债务高峰期无疑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原本预期,俄罗斯此次金融危机在IMF及西方大国的援助下或许能够得到缓解,至少能够维持稳定半年之久。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仅仅不到一个月,就在八月份,一场更为严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动再次爆发,并最终导致了基里延科新政府的倒台。

此次金融动荡的直接导火索,源于基政府冒进地实施了一系列严厉的金融稳定政策,这致使投资者对政府信任度大幅下降;叶利钦在关键时刻更换领导人,进一步加剧了危机的严重性。

8月1日,基政府发布了旨在稳定金融的经济纲领。然而,投资者对于这一纲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普遍持怀疑态度。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已经相当严峻,政府采取的增收节支措施难以迅速见效。在债券市场上,外资对俄有价证券的购买意愿不高,甚至出现了抛售手中证券的现象。8月10日,被誉为“黑色星期一”的这一天,世界证券市场见证了原苏联对外国商业银行所欠旧债券价格的大幅下跌,跌至仅相当于面值的36%,而新发行的欧洲债券更是缩水至一半价值。紧接着的8月11日,俄国内证券市场的短期国债券收益率飙升,达到了惊人的100%。为了提振投资者信心,俄政府决定对8月12日到期的国债进行清偿。财政部从7月13日获得的IMF提供的48亿美元贷款中,划拨了10亿美元用于偿还债务,剩余的38亿美元则用于充实外汇储备。原本预期当天支付的53亿卢布中,有一部分可能用于回购债券并实现资金回笼。然而,债券持有人并未购买新的债券,反而将大部分的清偿资金投入了美元的购买,剩余部分要么撤出了市场,要么保留在手中等待更好的时机。8月13日,第二天,国际知名炒家索罗斯在媒体上明确呼吁俄罗斯政府让卢布贬值15%至25%。同日,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发布的100种工业股票价格指数急剧下跌,跌幅高达年初水平的26%,降幅达74%。在此背景下,部分外资银行预测卢布将进一步贬值,纷纷向俄罗斯银行提出提前偿还贷款的请求。在此期间,美国的标准-蒲耳氏计算机统计服务公司以及穆迪氏投资服务公司均对俄罗斯的外债、主要银行及大工业集团的信用评级进行了下调。与此同时,7月份的税收收入仅为120亿卢布,而按照预算,每月至少应达到200亿卢布,资金缺口显著。面对如此巨大的内外部压力,政府陷入了慌乱,不知该如何是好。随着国家债券接踵而至到期日,年底前政府面临内外债务总额高达240亿美元的偿还压力,与此同时,外汇储备仅有170亿美元,不足以偿还债务,更别提干预外汇市场。在这种内外夹击的困境中,政府毅然决然,于8月17日出台了三项果断的紧急对策,具体包括:首先,放宽卢布汇率的波动范围,将卢布汇率上限下调至9.5比1。这实际上导致了卢布兑美元的汇率从6.295下降至9.5,贬值幅度超过50%,市场普遍预期卢布汇率将大幅下跌,预计在10天内跌至20至21比1,从而一举摧毁了稳定了超过3年的卢布汇率。

第二项延期90天偿还到期的外债,估计有150亿美元。

对1999年12月31日之前到期的、总额高达200亿美元的国债进行期限调整,将其转换为3年、4年、5年期的中期国债。在此转换工作完成之前,国债市场将暂时停止交易活动。

该三项政策一经发布,即刻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响,股价暴跌并暂停交易,卢布兑美元汇率急剧下跌。随后,央行决定让卢布自由浮动。民众纷纷提取卢布兑换美元,或是抢购商品。卢布汇率防线告破,股市更是连续暴跌。截至8月28日,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编制的综合指数涵盖的100只股票市值已降至159.2亿美元,较年初的1033.56亿美元大幅下滑85%,最终甚至宣布停业,价值归零。

[编辑本段]后果

俄罗斯的金融巨浪此番所引发的后果相当严重,不仅加剧了国内本已陷入困境的经济状况,更在全球金融领域引起了强烈震动。

国内居民的存款损失了一半,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了2至3倍,国产商品的价格也相应地翻了几番。到了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上涨了40%,这一涨幅超过了1992年2月的36%,创下了转型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居民的实际工资收入下降了13.8%,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整体经济下滑了5%,其中工业下降了5.2%,农业下降了10%,外贸下降了16.1%。

其次,众多商业银行,特别是那些大型银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西方媒体纷纷发出惊叹,称“俄罗斯金融巨头们正在走向衰落”。在前期,为了追求利润差,这些银行大量借贷利率较低的外债,总额估计高达300亿美元,并将这些外债兑换成卢布,进而购买了高回报率的国债。然而,如今卢布贬值,国债不得不从高利率、短期投资转变为低利率、长期投资,导致损失巨大。SBS-农业银行,作为金融界的七大巨头之一,当时手中持有的国家短期债券价值高达10亿美元,却瞬间变得一文不值。据估算,商业银行中有一半面临破产边缘。俄罗斯的SBS-农业银行以及国际商业银行已被临时纳入中央银行的管理范围,而其他几家大型银行也只得将自身的商业账户迁移至俄罗斯储蓄银行。普里马科夫就任总理一职,随后组建了中左翼政府,这一变动使得金融界的七巨头与政治层面的联系几乎完全断裂,导致其影响力显著下降。

第三,俄罗斯金融危机不仅影响了欧美和拉美地区,还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波动。原本,俄罗斯经济在连续六年下滑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经十分边缘化,其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球总量的不到2%。此外,俄国的金融市场规模同样有限。以1997年股市最为繁荣的8月为例,其日交易额也仅有1亿美元,这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并不起眼。然而,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配角,却能够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引起欧美发达国家的恐慌,这背后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首先,在1997年7月至1998年8月期间,众多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普遍遭遇困境。这一情况导致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稳定性产生质疑,并纷纷选择撤资以规避风险,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俄罗斯自然也不例外。进入8月,俄罗斯金融市场遭遇崩溃。紧接着,在9月上旬的短短两周内,巴西也遭遇了外资撤离,金额高达140亿美元,同时外汇储备从700亿美元锐减至500亿美元,陷入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下次将轮到谁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关注热点。

美国对冲基金涉足俄罗斯金融市场,在俄罗斯8月17日遭遇的汇率暴跌、股市暴跌以及国债交易暂停事件中,遭受了惨重损失。这一事件是引发全球影响的根本原因之一。据悉,在俄罗斯那场金融风暴中,外国投资者总计遭受了大约330亿美元的损失,具体来看,美国一家名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亦称对冲基金)的机构亏损高达25亿美元,索罗斯量子对冲基金亏损20亿美元,而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亏损则达到了4.88亿美元,目前该公司正面临被德意志银行并购的境况。当前,许多对冲基金通过巨额借贷从事金融投机活动,若遭遇失败,贷款银行便会迅速采取行动催收债务,有时甚至惊动政府介入紧急援助(例如美国政府对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援助),原本隐蔽的操作手段就此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引发了广泛的恐慌情绪,进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德国作为俄罗斯的首要债权国,当俄罗斯遭遇金融危机引发的信用危机时,这一状况迅速蔓延至德国,甚至波及整个欧洲。截至目前,俄罗斯对德国的债务已高达750亿马克,相当于444亿美元,这其中的大部分债务是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每当俄罗斯金融市场稍有波动,德国债权人的利益便受到威胁,从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震动。其影响波及至欧洲金融领域,例如,法兰克福股市的DAX指数曾一度出现3%的跌幅;巴黎股市的CAC40指数下跌了1.76%;阿姆斯特丹股市下跌了2%;苏黎世股市下跌1.6%,以及其他类似情况。

https://img2.baidu.com/it/u=383165964,1333258540&fm=253&fmt=JPEG&app=138&f=PNG?w=362&h=500

俄罗斯遭遇的金融危机会使该国经济陷入困境,1998年的经济下滑已成必然,预计1999年经济状况仍将恶化。虽然这无疑是不幸之事,但或许也能成为俄罗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摆脱货币主义束缚、实现逆境翻盘的契机。观察普里马科夫近三个月的表现,只要未来政治局势保持稳定,转机出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1998年8月,"这个外来词"在俄罗斯媒体中频繁出现,成为年度最热门词汇。那场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极为深远,不仅导致卢布兑美元汇率急剧下跌,居民储蓄也大幅缩水,而且实际上对俄罗斯本就脆弱的金融体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俄罗斯前央行首脑谢尔盖·杜比宁回忆道,1997年10月,东南亚地区遭遇了严重的金融风暴。在这之后的整整10个月里,俄罗斯为了维持国家的生存,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在此期间,国家大规模地发行了国债,并向市场注入了巨额的外汇。然而,这一举措导致俄罗斯的黄金外汇储备急剧缩水。

俄罗斯政府在此处境中遭遇了艰难的抉择:要么坚持实行“货币走廊”的汇率波动策略,要么对债券市场提供支持。最终,俄罗斯政府选择了前者,然而金融状况并未见改善,卢布却出现了显著的贬值趋势。在俄罗斯,曾有一家颇具盛名的银行,名为SBS农业银行。自危机爆发以来,俄罗斯民众纷纷抢购外汇。仅在SBS银行,一天之内就有5千万美元的卢布被抛售出去。据银行前总裁亚历山大·斯摩棱斯基透露,当时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一笔令人震惊的交易:一位俄罗斯老妇人领取退休金后,立刻赶到银行,将那笔微薄的退休金兑换成了美元,而她所购买的外汇金额仅为5美元。

杜比宁指出,若非当年居民普遍出现挤兑现象,俄罗斯的金融困境本不至于如此严重。他提到,那时许多人抱有一种错觉,仿佛卢布贬值与金融危机不可能并行不悖。然而,随着卢布的急剧贬值,鲜有人愿意购买新的国家债券。为了缓解财政危机,俄罗斯政府不得不从中央银行以贷款的形式获取资金。继续向下发展,将迎来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通胀率攀升至五位数之高,而流通中的货币面额单位已变为“万”,这与现今的津巴布韦情况颇为相似。

根据央行数据,1998年,俄罗斯资本净流出高达110亿美元。这一资本外流现象导致俄罗斯无法继续维持6卢布兑换1美元的汇率稳定,最终不得不宣布卢布贬值。阿列克谢·库德林,曾在俄罗斯财政部任职,曾负责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沟通,他曾表示,俄罗斯并未实施预防性的货币贬值措施。这是因为俄政府寄希望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期望能获得其外汇援助。事实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前也曾向波兰提供过援助。然而,这次俄罗斯似乎并未预料到结果。

在俄罗斯政府尚未宣布破产之际,即1998年8月初,联邦政府便紧急召集了俄罗斯各家银行及金融领域的代表召开会议。会上,时任总理基里延科以及政府要员丘拜斯、杜比宁、亚历克萨申科等人均出席了会议。然而,政府官员们的意见分歧严重,有时甚至完全对立,这让银行和金融界的领导人们感到无所适从。杜比宁后来回忆称,在7月份,央行曾提议将所有国家债券转换成美元,然而,对此表示赞同的赵券持有者比例却不超过10%。

联邦政府与国家银行着手与信贷机构进行协商之际,金融领域迅速掀起一阵恐慌风潮。政府和银行一时间难以厘清彼此间的债务关系,更无法准确掌握债务的具体金额。俄罗斯政府最担忧的情景应验了:政府面临无力偿还巨额国家债券的困境。联邦政府提出了一项计划:进行债务重组,然而,该计划仅针对两家银行,即俄罗斯中央银行和俄罗斯储蓄银行,原因是这两家银行持有的国家债券总和超过了全部债券的一半。至于其他信贷机构和个人所持有的国家债券,将由联邦政府分阶段进行偿还。然而,这一决策引发了众多信贷机构的普遍不满,他们坚持认为所有债权人应享有同等权益。

起初,俄罗斯政府与债券持有者之间的谈判由第一副总理尤里·马斯柳科夫负责,继而他之后,这一职责转交给了主管税务的部长鲍里斯·费奥多罗夫。直至财政部副部长卡西亚诺夫接手主导谈判,谈判工作才得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卡西亚诺夫曾出色地完成了对伦敦俱乐部债务的重组工作。在他成为俄罗斯政府谈判代表之后,他将债权人分为了两个群体,其中一组由德意志银行领衔,而另一组则由J.P.摩根公司领导。

谈判过程极为艰难,债权方观点各异。最终,俄罗斯政府成功地说服了每一位债权人,使他们同意了俄罗斯的债务重组计划。债主最终分担了部分损失,对于所持年收入达17%的卢布债券的企业,其遭受的外汇折算损失限定在10%以内;此外,那些在八月初购入俄罗斯国家债券(年收益率介于30%至70%之间)的债权人,也将享受到3%至4%的外汇折算收益。最终结果显示,综合来看,那些原本期望在债券市场获得50%收益的投资人,实际上仅收回7-8%的卢布利润。而部分投资人在入市时预计的年回报率甚至高达160%,然而最终收回的却是卢布计价的票面本金。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众多银行被国家债券带来的丰厚回报所吸引,因而竞相向西方银行借款,并利用外汇贷款大量购买国家债券。因此,当8月17日联邦政府宣布无法偿还债券时,这些银行不仅面临资金匮乏的困境,而且也无力偿还向西方银行所借的贷款。

依据那时的政策要求,俄罗斯的大型金融机构需购置俄联邦政府债券,且最低购买额度需达到5000亿旧卢布。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短短三周内,俄罗斯储蓄银行投入巨额资金购买了国家债券,该笔资金数额与银行所吸纳的全部储蓄存款总额相当。

杜比宁指出,若俄罗斯银行资金流动体系遭受破坏,那原本就脆弱的金融体系也将遭受重创。面对储户们涌向银行,纷纷要求提取存款的情景,唯有阿尔法银行一家敢于动用股东资金,履行对储户的提款承诺,而其他银行则纷纷宣布破产,未能兑现对客户的商业承诺。

在1998年的金融风暴中,受冲击最严重的并非俄罗斯国家债券的投资者,而是那些以卢布作为日常收支手段的普通百姓。这场危机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动荡,使得俄罗斯经济几乎陷入崩溃的境地。因此,将民众的利益置于首位进行考量,成为了此后历任俄罗斯政府领导人从历史中汲取的一个关键教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析俄罗斯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金融危机的起因、应对及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