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2025-5-5 21:36:45

共含8篇!苏轼赤壁赋凭吊古迹,有热爱旷达也含消极思想

以下是由小编汇编的苏轼的《赤壁赋》书法作品,共计八篇,诚挚邀请您阅读并分享,相信这将对您有所裨益。此外,衷心希望您也能效仿本文的投稿者“呼吸是个麻烦事”,踊跃向本站提交并分享优秀的文章。

篇1:苏轼 赤壁赋 书法

苏轼 赤壁赋 书法

在苏轼的《赤壁赋》里,作者对历史遗迹进行凭吊,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及自然景色的深厚情感,以及宽广豁达的情怀。然而,其中亦透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悲观态度。

前赤壁赋

原文

壬戌年的秋季,七月十五日,苏轼与友人一同乘舟,在赤壁的下方游玩。清爽的微风

徐来之处,水面平静无波。举杯邀客共饮,吟咏关于明月的诗歌,歌唱婉约动人的篇章。片刻之后,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江面上横亘着白露,水光与天际相接。任凭一片芦苇随风飘荡,穿越万顷茫茫的江面。浩荡如乘风而行,却不知停歇之地;飘逸似超脱尘世,羽化登临仙境。

饮酒之际,欢声笑语,手抚船舷,高声歌唱。唱道:“桂木船桨,兰草船棹,划破晴空,逆流而上。我怀揣着无尽的思念,遥望那远方的佳人。”此时,一位擅长吹洞箫的客人,伴随着歌声,吹奏起悠扬的洞箫。箫声哀怨而又缠绵,宛如诉说离愁,又似倾诉相思,余音缭绕,宛如细线,连绵不绝。那幽深的山谷中,潜藏的蛟龙似乎被舞蹈唤醒,而孤独的船上的寡妇,则被这箫声感动得泪流满面。

苏子神色凝重,端正地坐着,向客人询问:“这是为何?”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正是曹孟德的诗作吗?他向西望向夏口,向东望向武昌。”山川交错,郁郁葱葱,这不正是孟德被周瑜所困的景象吗?当他攻占荆州,攻克江陵,顺着江流向东进发时,船只连绵千里,旗帜遮天蔽日,他临江畅饮,手持长矛吟诗,确实是一代英雄。然而,如今他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驶着一片小舟,举起酒杯相互敬酒。[]

[]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它们入耳便化作声音,映入眼帘便呈现色彩,取用它们毫无限制,使用它们永不枯竭,这便是造物者无尽的宝藏,而我与您共同享有这份美好。

客人喜悦地笑了,洗净酒杯再次斟酒。菜肴已经吃完,杯盘散落一地。大家互相依靠着躺在船上,不知不觉中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后赤壁赋

原文

那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返回临皋。两位客人随我一同经过黄泥坂。霜露已经降临,树叶全部脱落,人影在地上拖长,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彼此相视而感到愉悦,一边行走一边吟唱,相互应和。

不久之后,他感慨地说:“缺少了酒,又没有菜肴,在这月色皎洁、风清气爽的夜晚,该如何是好?”客人接着说:“今日黄昏时分,我撒网捕到了一条鱼,那鱼大口细鳞,看起来就像松江的鲈鱼一般。只是,我该如何弄到酒呢?”回到家后,他向妻子商议。妻子回答道:“我有一斗酒,已经藏了很久,就是为了应对你突如其来的需要。”

于是,我带着酒和鱼,再次漫步在赤壁的脚下。江水潺潺,岸边断崖高耸;山峰巍峨,月亮显得较小,水位下降,石头露出水面。日月匆匆,江山已非昔日模样。我于是提起衣襟,攀登险峻的山岩,穿越茂密的灌木,坐在虎豹栖息之地,登上盘曲的虬龙,攀爬鹘鸟的险峻巢穴,俯瞰冯夷的幽深宫殿。然而,两位同伴无法同行。我长啸一声,草木为之震动,山谷回响,风起水涌。我也感到悄然悲伤,肃然起敬,仿佛这里充满了不可停留的寒意。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夜色已深,四周一片宁静。恰逢一只孤鹤,自江东飞来。其翼宽似车轮,身着黑裙白衣,突然长鸣一声,掠过我的小舟向西飞去。片刻后客人离去,我也随之入睡。梦中见一位道士,身着羽毛衣裳,轻盈地走过临皋之下,向我拱手问好:“你觉得赤壁之游如何?”询问他的名字,他低头不语。“唉!哎呀!我已经知道了。”往昔的夜晚,那掠过我头顶,飞翔并鸣叫的生物,难道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微笑,我也随之惊醒。打开门向外望去,却不见其踪影。

赏析

《后赤壁赋》作为《前赤壁赋》的续作,亦可视作其姊妹篇。前者多论道阐理,而后者则以叙述景象为核心;前者描绘的是初秋江面夜晚的景色,后者则主要记录了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上也推移到了孟冬时节;两篇散文虽都以“赋”为文体进行游记创作,描绘的赤壁风光亦相同,但所展现的意境却各有千秋,且都充满了诗意与画意。苏轼在文中描绘了“微风轻拂,水面平静如镜”、“露水横洒江面,水光与天空相接”的景象,而后续则描绘了“江水潺潺,岸边断壁千尺,山势高耸,月亮显得较小,水位下降,石头露出水面”的景色。在苏轼的笔下,四季山水的特色得到了栩栩如生的呈现,让人感受到了宽广而自然的美丽。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泛舟游览前的各项活动,涵盖了泛舟的时间、路线、同伴以及为此次泛舟所做的准备工作。描绘初冬夜晚的景色以及漫步月下的欢愉,其中蕴含着游玩的兴致,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主客之间的交谈。

在这“月色皎洁、风清气爽”的美好夜晚,良朋相伴、佳肴满桌、美酒盈杯,重游赤壁之事已势不可挡。寥寥数笔,既描绘了景色,又叙述了往事,还抒发了情感,三者相得益彰。正当文章即将进入正文之际,东坡却“另辟蹊径”,巧妙地插入“归而谋诸妇”的句子,这不仅为文章增添了生活气息,也让这段“铺陈”的文字显得更加生动多彩。文章的核心部分在于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色,其中仅用“江流有声”四句便生动地勾勒出初冬时节赤壁山崖陡峭、月色清幽、水波缓流、石间有声的别致夜景。这样的描绘激发了主客们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在此,作者不惜用词,细致地描绘了赤壁夜游的意境,那是一种宁静幽深、山川寂静的氛围,踏着险峻的岩石,穿越茂密的灌木,蹲坐在虎豹出没之地,攀登虬龙般的山脊;攀爬西鹊的险峻巢穴,俯瞰冯夷的神秘宫殿,这些奇异惊险的景物更是让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

然而,苏轼独登绝顶,面对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壮阔景象,不禁心生凄凉之感、忧虑之情,遂不得不回到舟中。文至此处,笔锋一转,描绘了一只孤鹤横渡江面,戛然长鸣,又悄然擦舟西去,使得原本孤寂的作者愈发感到哀伤,文章亦随之波澜再起,不仅为后续梦境的描写埋下了伏笔。最终,在篇章的结尾部分,苏子在梦乡之中邂逅了那位化身为孤鹤的道士,于“拱手行礼”、“不予回应”、“回头微笑”的神秘幻象之中,透露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因出尘与入世思想矛盾而产生的纠结与苦涩。政治上的连连受挫使得苏轼渴望在山水之乐中找到解脱,然而,事与愿违,非但未能带来慰藉,反而让他的心灵之痛愈发深重,增添了几分哀伤。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

对“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这八个字的理解颇为困惑,它们既可理解为梦中道士忽然消失的幻觉,又暗指苏子对自身未来、理想、追求和抱负的迷茫。文中苏子攀登高峰的画面,描绘得如诗如画,每一个字句都仿佛蕴含着诗意。通过夸张和渲染的手法,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而对于江山美景的描绘,色彩鲜明,流露出作者深沉的情感。巧妙运用排比和对仗的手法,使得文字更具韵律美。阅读时,趣味性倍增。然而,整体而言,后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均不如前篇。其中,神秘感、忧郁情绪以及较淡的“赋”味和略重的“文”气,可能是其逊色于前篇的关键所在。

《后赤壁赋》中,苏子和他的客人游览赤壁之际,恰逢一只孤鹤,它从江东飞来,翅膀宽广如车轮,身着黑色裙子与白色衣袍,发出清脆的长鸣,然后掠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之后,苏子入睡,梦见一位道士,他穿着羽毛制成的衣服,翩翩起舞。苏子便认为这位道士就是之前所见的那只鹤。这一段描写使得文章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苏轼在其诗作与散文中,多处提及鹤的形象,例如在《放鹤亭记》和《鹤叹》等作品中,对鹤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绘和由衷的颂扬。众所周知,鹤在古代文化中,被视为豁达隐居的象征,是超凡脱俗的标志,也是超脱尘世的化身。因此,苏子在游览赤壁之后沉入梦乡,梦中邂逅了那位化身为孤鹤的道士,在道士向他行礼、不予回应、转身微笑的神秘幻境中,显现出作者内心对于出尘与入世思想冲突的苦闷。政治上的连连受挫让苏轼渴望在山水之乐中寻求解脱,然而事与愿违,非但未能缓解,反而让他在心灵深处的新伤上又添上了一层悲痛。南柯一梦过后,他不得不面对那令人窒息的现实。对于“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这八个字,人们感到相当困惑,它不仅表面上如同梦境中道士突然消失一般,更深层地引发了对“苏子的未来、理想、追求以及抱负究竟在何方”的深刻思考。

篇2:苏轼 《赤壁赋》

谈及苏轼,苏东坡那豪放不羁的性情、飘逸洒脱的文采,已是众所周知。在我的记忆里,他除了擅长棋艺,在琴、书、画、诗、酒、茶等方面均有深厚的功底,对《易经》更是精通。因此,他的文章在构思巧妙上或许略显不足,但那高远的视野,确实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这篇《前赤壁赋》值得探讨。其结构并无特别之处,采用的是传统的“扬——抑——扬”布局,从描绘景物入手,逐步深入情感,最终上升到哲理的层面。这种行文方式,在唐宋时期颇为流行。

文章之所以出色,关键在于其境界之高。“微风拂过,水面波澜不生”,这已是一处极为宁静的景致,若是在此泛舟赤壁之下,目睹“白露横江,水天一色”,你又会作何感想?苏子笔下的景象,“浩浩荡荡如同乘风而行,却不知停歇之处;飘飘然如同超脱尘世,羽化登仙。”真是妙哉!苏子随风飘然而起,顿时将曹操、周瑜等人物抛诸脑后。在那数百年前的激烈战斗,在苏子的视角里,在这江水映月的夜晚,在这山崖吹拂的微风中,似乎并未带来任何改变,仿佛仙人已逝,就在这秋夜的寂静中。

且稍作停留,尚有佳酿未尽情畅饮,尚有佳人未得恩宠,尚有知己未尽情倾诉,那么且慢脚步。“今朝得酒今朝醉”,趁着酒意,吟唱一曲古风浓郁:“桂木舟兮兰草桨,击破澄澈兮逆流而上。悠悠我心,望佳人兮远在天涯。”功名利禄何足道哉?荣华富贵又算何物?世间若有佳人,定在绝北之地。蒹葭是否再次泛黄?白露是否再次降临?我驾起小舟去探寻,即便深知城池将倾覆、国家将衰亡,城池与国家,又怎能与美人的一笑相提并论呢?

朋友的意境,那就要差得多了。这难道不是曹孟德的诗作吗?“这不正是孟德被周瑜所困的吗?”一代英勇豪杰就这样消失在这皎洁的月光和清爽的夜风中,更别提我们两个了。千年之后,又有谁会料到,在这个夜晚,在这艘小船上,我们会进行“渔樵问答”?天地如此辽阔,人生在这其中宛如大海中的一粒沙粒;岁月如此漫长,百年时光也不过是蜉蝣一瞬,然而现在的我们,所面临的悲哀却与古人无异。

苏子如此说道:“并非如此。”他换了一个角度来思考:“试想,天地与我们,千年与一瞬,看似相同却又各有差异,这一切不过是在‘有无’之间悄然变化的数字。再者,万物各有归属,或许我们并非那些追逐功名利禄的人,因此,无论拥有与否,都不必过分珍惜或羡慕。”心情愉悦与否,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既然如此,不妨让我们尽情享受快乐吧!

正如先前所述,苏轼对《易经》有着深刻的理解,而在这篇文章中,与之相得益彰的,是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前文所描绘的意境,犹如画龙点睛,彰显出其非凡的气度;而后文所阐述的理趣,则如同点睛之笔,凸显出其卓越的智慧。风骨与智慧相融合,使得苏子仿佛步入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

篇3:苏轼《赤壁赋》

作品简介

https://img1.baidu.com/it/u=313702761,116772066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201

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轼创作了《赤壁赋》两篇,后人分别称之为《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它们均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佳作。在1082年的秋季与冬季,苏轼因被贬至黄州(现今的湖北黄冈)担任团练副使期间,他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周边的赤壁,并在此期间完成了这两篇赋文的撰写。在这段时间里,作者内心充满了冲突:他一方面对遭受的沉重打击感到愤怒与痛苦;另一方面,他不断寻求老庄佛学的智慧以寻求心灵的慰藉。与此同时,在与农夫和山野老人的交往中,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这既增强了他的信念,也使他的思想更加贴近实际。他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正是这一时期思想情感的写照。

篇4:苏轼 赤壁赋

苏轼 赤壁赋

原文:

壬戌年秋季,七月十五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清风拂面,宛如徵明所书《赤壁赋》之景。

徐来之处,水面波澜不起。我们举杯邀客,吟咏关于明月的诗句,唱响婉约的篇章。不久,月亮从东山升起,穿梭于斗牛星座之间。江面上弥漫着白露,水光与天空相接。任凭一根芦苇随风飘荡,穿越那茫茫万顷的江面。浩渺无边,仿佛乘风翱翔于虚空,却不知停歇之处;轻盈飘逸,宛如超脱尘世,羽化成仙,登临仙境。

饮酒之际,欢声笑语,拍打船舷,歌声悠扬。歌声中唱道:“桂木船桨,兰草船棹,击破明镜般的流水,逆着光华流淌。我的情怀广阔无边,期盼着那美人,却在遥远的天际一方。”有位擅长吹洞箫的客人,伴随着歌声,吹奏起洞箫。洞箫声悲切悠扬,似怨似慕,如泣如诉,余音缭绕,不绝如缕。那声音能唤醒幽谷中潜藏的蛟龙,也能让孤舟上的寡妇泪流满面。

苏子神色凝重,端正地坐着,向客人询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正是曹孟德所作的诗句吗?向西远眺是夏口,向东远望则是武昌。”山川交错,郁郁葱葱,这不正是孟德被周瑜所困的景象吗?当初他攻破荆州,占领江陵,顺着江流向东进发,战船连绵千里,旗帜遮天蔽日,他在江边饮酒,手持长矛吟诗,确实是一代枭雄。然而,如今他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边的小洲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驶着一只小船,举起酒杯相互敬酒。将蜉蝣之身寄托于广阔的天地,如同浩瀚大海中的一粒沙粒。悲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之水的无尽流淌。怀揣着飞仙的梦想自由翱翔,紧拥着明亮的月亮直到永远。明白这些愿望难以轻易实现,只能将遗憾寄托于悲凉的秋风之中。

苏子言:“尔等可曾领悟水与月的奥秘?流水逝去,却未曾离去;月亮盈亏,终无增减。若从变化的角度观察,天地间的万物瞬息万变;若从不变的角度审视,万物与我皆无穷无尽,又何必羡慕呢?再者,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归属,若非我所拥有,纵使是一丝一毫也不愿取。”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它们入耳便化作声音,映入眼帘便呈现色彩,取用它们毫无限制,使用它们永不枯竭,这便是造物主无尽的宝藏,也是我和你共同享用的。

客人喜悦地笑了,重新洗涤酒杯,再次斟酒。菜肴已经吃完,杯盘散乱一片。大家互相依靠着躺在船上,不知不觉中,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注释:

出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的第一卷,该文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

苏轼在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创作了《苏子既望》(共四幅),此篇因苏轼后来又创作了一篇同名赋,故此篇被命名为《前赤壁赋》。而他在十月十五日所作的另一篇赋,则被称为《后赤壁赋》。所谓的赤壁,实指黄州的赤鼻矶,并非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遗迹。尽管当地居民因发音相近而将其称为赤壁,苏轼对此心知肚明,却故意顺着这种称呼,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壬戌。

既望:既,过了;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徐:舒缓地。

兴:起,作。

属:通“嘱(zhǔ ),劝酒。

《诗经》中的《陈风·月出》篇收录了“舒窈纠兮”这一诗句,因此该篇被称作“明月之诗”和“窈窕之章”,这与下文中的注释是一致的。

《月出》诗的开篇是这样的:“月儿升起明亮光,美丽之人容貌俏,身姿轻盈曼妙间,心中忧愁难以消。”其中,“窈纠”与“窈窕”意义相同。

少焉:不一会儿。

斗牛:斗、牛,星宿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

任小舟随波逐流,穿越浩瀚无垠的江面:任由那轻舟在辽阔的江河之上自由漂泊。其中,“纵”意指任由,“一苇”比喻极小的船只,如同一片苇叶般轻盈。《诗经·卫风·河广》中有言:“谁谓河广,一苇航之。”这里的“如”表示前往或离去,“凌”则意味着超越,“万顷”用以形容江面的广阔无边,而“茫然”则描绘出其辽阔而遥远的景象。

冯虚御风,宛如长翼翱翔于天际,凭虚而行,驾驭太空之力。冯,即凭依;虚,指广阔无垠的虚空;御,则是对风的驾驭。

遗世独立:超越尘世,独自存在。

道教将成仙的过程称为“羽化”,比喻如同长出翅膀一般,相信在成仙之后,人们能够飞升至仙境之中。所谓“登仙”,即是指到达那片神秘的仙境。

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桂木之棹,木兰之桨,交织成舟,棹乃划船之器,形似桨,此乃《湘君》中所描绘之景象。

船桨击打在江面上,激起层层月光闪烁的波光,船只逆着水流缓缓前行。逆流而上,船只沿着清澈的江水追溯着流动的光影。空明、流光,形容的是那月光在江水中荡漾的美景。

我怀中思绪,悠远如渺渺:采用主谓倒装结构。我的心思,飘荡至极远之地。渺渺,形容那般遥远。借鉴自《湘夫人》中的“目眇眇兮愁予”。

美人,常用来象征那些才德兼备的个体。在古诗文之中,它往往代表着诗人所怀念或向往的对象。

依照歌声的节奏一同应声,即跟随音乐的节拍进行和谐地附和。其中,“倚”字意味着依循、依照,“和”字则表示声音的共鸣与和谐。

如同哀愁与思念交织,宛如哭泣与诉说:既似哀怨,又似眷恋,既似啜泣,又似倾诉。所谓哀怨,即心中的忧伤;所谓眷恋,即对某物的深深留恋。尾声,即音乐或声音的余韵。那声音婉转悠长,如同轻烟般缭绕。

缕:细丝。

使潜伏于幽深峡谷中的巨龙,为之动容而翩翩起舞。其中,“幽壑”指的是深邃的峡谷,“潜蛟”则是指潜藏其中的蛟龙。这句话的含义是,能够激发深谷中的蛟龙,使其被感动到跃然而舞。

https://img2.baidu.com/it/u=2541079543,155897268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14&h=500

孤舟之上,那位失去丈夫的女子泪流满面:她的悲伤之情,犹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绘的那般。诗中那位孤身守着空船的商人妻子,在江边徘徊,月光映照着寒冷的江水。夜深人静时,她梦中回忆起年轻时的往事,梦中哭泣,泪水打湿了脸上的妆容,红泪斑斑,洒落在窗棂之上。此处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句,用以表达孤舟寡妇的哀伤之情。

愀(qiǎo 巧)然:忧郁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夏口:地名,故城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

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缪:通“缭”盘绕。

郁:茂盛的样子。

东汉末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的号称八十万大军在赤壁之战中被吴将周瑜击败。周瑜当时年仅二十四岁便担任中郎将,吴地人民都亲切地称他为周郎。

正当曹操攻破荆州,攻克江陵,顺江而下东进之际:这前三句描述的是建安十三年,刘琮率领众人向曹操投降,曹军未战而顺利占领了荆州和江陵。其中,荆州管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位于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则是当时的荆州首府,如今是湖北的一个县名。

战船首尾相连,形成一列。此处特指那些并排行驶的战舰。

酾shi( 筛)酒:斟酒。

横槊(shuò 硕):横执长矛。

与鱼虾结伴,视麋鹿为知己,将鱼虾和麋鹿视为亲密的朋友。其中,“侣”在此处作动词使用,表示结伴。而“麋”则是指一种特定的鹿种。

扁(piān 篇)舟:小舟。

匏(páo 咆)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

寄:寓托。

蜉蝣,此类昆虫在夏秋交替之际于水畔诞生,其生命历程极为短暂,不过短短数小时。此比喻用以形容人生的转瞬即逝。渺小如沧海中的一粒沙,用以形容人类在浩瀚宇宙间的微小。

须臾:片刻,时间极短。

长终:至于永远。

骤:突然。

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论语·子罕》中有云:“子在川上感慨道,逝去的事物如同流水般,不分昼夜地流逝。”其中,“逝”意指往,“斯”则是指代此,即指代那流水。

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天地间的变化,竟无法用一瞬间的工夫来衡量;这里的“以”表示“用”,“一瞬”则指的是极短的时间,即一眨眼的瞬间。

这是天地自然的无尽宝藏:它。所说的造物者,指的是自然界的创造者。这里的“无尽藏”,源自佛教用语,意指那无穷无尽的财富。

适:一作“食”享有。

更酌:再次饮酒。

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狼籍:又写作“狼藉”,凌乱的样子。

枕藉:相互枕着垫着。

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篇5:苏轼后赤壁赋

《赤壁赋》是在苏轼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创作的,那正是他被贬至黄州的岁月。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被指控写诗中诽谤朝廷,遭到了御史的弹劾,随后被捕入狱,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乌台诗案”。苏轼因撰写《湖州谢上表》而背负了诽谤朝廷的罪名,同样被拘禁于狱中。他经历了多次严酷的审讯,身心遭受了极大的折磨。经过多方的努力营救,他在同年十二月得以获释,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然而,他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这种限制无疑是一种类似于犯人的半自由生活。到了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在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两次游览了赤壁,并创作了两篇以赤壁为主题的赋文。后来,人们将第一篇赋文称为《前赤壁赋》,第二篇则被称为《后赤壁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共含8篇!苏轼赤壁赋凭吊古迹,有热爱旷达也含消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