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多国迎第二波新冠疫情,口罩产业还能迎来第二春吗?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徐红),英国、加拿大等海外多国遭遇了第二波新冠疫情,此前经历过一轮暴涨的口罩产品,是否出现“第二春”?至少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他们还觉得,疫情过后,国内口罩产业会因为产能过剩而不可避免地迎来阵痛期。
实际上,在今年新冠疫情发生之前,国内口罩产业就已处在自主淘汰落后产能的时期,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致使那些本就岌岌可危、等待被淘汰的企业得以继续留存。不仅如此,因为行业门槛相对较低,此次疫情还吸引了不少跨界产能加入,其中包括部分因疫情需求主动进行转产的跨行业者,以及跟风投产的口罩厂 。
因此整个口罩行业的产能急剧膨胀,这是不可避免的。《科创板日报》记者在“第四届中国医疗器械国际合作高峰会暨福清·第13届中国(国际)医用耗材大会”上了解到,疫情前国内口罩日产能在2000万只左右,截至8月30日国内口罩日产能已增至10亿只,甚至业内已出现不少闲置产能 。
稳健医疗李建全:天价口罩行情不会再现
稳健医疗(.SZ)近期在创业板上市,它被称为“口罩第一股”。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的口罩、防护服等医用防护品销量大幅增长。根据公司招股书,2020年上半年,稳健医疗营业收入达41.80亿元,同比增长98.52%;净利润为10.32亿元,同比增长348.92%。其中,口罩实现销售收入,防护服也实现销售收入,二者共计20.26亿元,同比增长29倍,占总收入的近一半 。
不过,近期海外疫情再次出现迹象时,稳健医疗总裁李建全产生了一些忧虑,他向业界发出呼吁,要对疫情反弹导致的防疫物资需求盲目乐观的情绪保持警惕 。
其着重指出,疫情反弹后期不会带来井喷式机会,在第二波疫情中,也不会再现3月份天价口罩那样的行情。
目前多数国家的国家储备都处于充足状态,有些政府采购甚至会尝试取消各类未结清的长期订单。从过去两个月至今,国际运力一直极为紧张,这并非运力不足所致,而是大量国际港口充斥着等待卸货、等待物流仓储的抗疫货物,当前整个物流链依旧处于饱和状态。终端的抗疫物资已然众多,所以小幅度的反弹不会带来物资大幅增加的机会。”李建全在会上表示。
需求端方面,据其了解到,和上半年相比,现阶段国内外对防疫物资的需求渐渐回落,呈平稳及小幅上升态势。同时,因供应比较充足,市场需求日益理性,所以产品市场价格也缓缓接近疫情前的水平。
https://img0.baidu.com/it/u=3361532513,185209248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535
奥美医疗崔金海:未来几年先过苦日子
奥美医疗(.SZ)是国内医用防护用品头部企业,和稳健医疗情况相同,在疫情期间处于抗疫最前线,此次疫情使该公司业绩与股价一同提升 。
2020年上半年,奥美医疗营业收入达到22.5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6.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1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36.45%。需要指出的是,在奥美医疗的产品收入结构里,公司外销收入所占比例较高,2019年境外收入约为20.8亿元,占全年总营收的88.41% 。疫情期间,公司口罩等防护用品曾远销海外多国。
对于此次新冠疫情给国内口罩产业带来的变化 ,奥美医疗总裁崔金海进行了总结 ,总结出了两点 。其一 ,国内刚性需求将面临增长 ,他表示 “在未来几年 ,国内口罩需求将赶超欧洲 ” 。其二 ,疫情还将带来整个口罩产业营销模式与渠道的巨变 。
过去多年,销售模式以传统出口、To B为主,多年未变。疫情期间,口罩的电商销售以及药店等民用渠道增长明显。未来,这种多渠道销售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所以,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未来需要形成C端思维,打造多样化产品线。崔金海表示 。
不过,疫情使口罩受到关注,并且确实会从此改变民众对呼吸健康防护的意识,进而提升口罩消费需求。有受访者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即使新冠疫情结束,自己和家人也会保持日常佩戴、随身携带口罩的习惯。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疫情引发的口罩产能激增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需要时间来消除。
那么,产能消化的阵痛期会持续多长时间呢?奥美医疗总裁崔金海给出了预期,他表示未来两三年肯定要过苦日子 。
纳通科技赵毅武:发展高端产品应对全球需求
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被称为“纳通科技”,是疫情期间跨界生产口罩的代表企业之一,公司原本的业务集中在医疗器械、新材料、智能外科等领域,旗下有20多家子公司,其中10多家是生产型企业,骨科植入物业务开始于1996年,具备研发和生产骨科全系列产品的能力。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纳通科技响应政府号召,利用新建成的十万级洁净间紧急生产口罩,该洁净间原计划用于骨科植入物研发,纳通科技迅速投身抗疫一线,成为当时北京、天津地区口罩供应的核心力量。
据了解,为了应对疫情,纳通科技在年初特别成立了防疫物资事业部,该公司此前没有口罩生产经验,目前其口罩日产能已迅速提升,达到了1000余万只左右。
https://img1.baidu.com/it/u=843839163,425599440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37
作为行业“小白”,纳通科技的口罩转产之路走得其实颇为艰辛。
我们当时碰到的首个困难是没有优质口罩机,最开始是高价收购农村闲置设备,操作设备的技术员来自农村,后来为提高产能,我们陆续在国内购置各品牌设备,然而真正能投入使用的极少,原因是当时众多口罩机生产企业是跨界而来。纳通科技董事长赵毅武如此说道 。
有一次,我们购买的一台设备运到了,我看到的只有一个机架和一堆零件,随后从车上跳下好几个小伙子,他们称是来装机器的,然而装了10多天,依旧没有完成,最终机器被拉回去了。在回忆纳通刚开始投身口罩生产时的经历,赵毅武还透露了这样一个小插曲 ,最后 ,只能自己对口罩机进行优化 ,进而初步实现快速生产 ,国机集团研制的口罩机成了生产主力 。
据介绍,武汉解封后国内疫情得到缓解,在满足国内需求之后,纳通科技的口罩产品开始出口。不过在赵毅武看来,尽管美国、欧盟部分国家已经接受了部分符合中国标准的口罩,然而中国口罩整体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依然不高 。
他觉得,全球范围内口罩不存在统一的执行标准,而中国的口罩标准极为全面,规定相当详尽,还有多项指标是全球最高的。与此同时,中国是全球口罩的核心产地以及供应中心,在生产和效率等方面拥有优势。所以,中国企业应当依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规与标准要求,进一步丰富并完善中国标准,促使中国口罩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与此同时,在谈到未来纳通对于口罩业务的规划时,赵毅武觉得,中国口罩产业还有产业升级的余地,所以纳通会持续开展口罩业务,会尽全力去发展下一代具备高防护性能、高舒适度的先进产品。
他说,这一行能够运用全新的技术,以全新的水平去应对全球的需求,这便是未来的机会。
在纳通的展台上,《科创板日报》记者看到了公司的口罩产品。这些口罩产品形形色色,具有各类不同功能。对此,纳通展台的工作人员称,公司选择做全系列产品开发,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各类终端的需求。这些终端包括商超、医院、药房、个人、电商等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