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2025-5-5 12:37:26

认知理论:关于有机体学习内部加工过程的心理学理论

01 理论名称

认知理论

02 理论内涵

认知理论是关于有机体学习内部加工过程的理论,比如信息、知识以及经验的获得,记忆的形成,达到顿悟的过程,使观念和概念相互联系的过程,还有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各种心理学理论。持学习认知观的理论家有德国格式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布鲁纳与奥苏伯尔。尽管他们彼此间差别很大,但在学习问题的观点上有一些共同特点。他们确认,有机体习得的是知觉的形成与变化。他们确认,有机体习得的是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变化。也就是说,学习的基础是有机体内部有组织的结构的形成。也就是说,学习的基础是有机体内部有组织的结构的改组。并且,学习的基础不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而且,学习的基础不是行为习惯的加强。同时,学习的基础也不是行为习惯的改变。他们相信,影响学习的主要变量包括刺激情境的整体性,突然的理解或知觉,有意义的发现与接受,认知结构的特点,注意或心向,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接近、强化、强化程式。这一理论与发展智力和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理论相符,对解释较高级的认知学习较适合。

认知学派将人的心理功能视作信息加工系统,认知心理学注重心理内部过程的研究,其根本目标是改变来访者适应不良的认知,它认为认知歪曲是引发情绪不良与非适应行为的根本原因,一旦认知歪曲得以改变或矫正,情感和行为障碍便会相应好转。

认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贝克等人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觉得,“心理问题”并非一定由神秘且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发,相反,它能够从平常事件中产生,比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或不正确的信息做出错误推论,以及不能妥善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 。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由自身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决定,每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由自身处世的方式和方法决定,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的体验和反应。

在学习理论里,存在另一个重要理论,它与S-R理论相对立,一般被称作认知理论。该理论最初是建立于格式塔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在这种意义下也被叫做“场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该理论的要点集中在1932年发表的《动物和人的有目的的行为》(ofand m- en)当中。行为作为显见的行为是能够被理解的,它具有目的性,是依据环境中目标与导致该目标的手段之间关系的认知产生的。所谓认知,并非个别的感知与部分的知觉,而是对包含格式塔心理学所说形态知觉这种更大整体的认识。它还涵盖对象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意义关系,其在对对象间手段 - 目的关系的期待这种形态上得以成立 。若将对动物有重要意义的对象称作意义体 ,那么作为手段的那些对象就被叫做符号 。在这二者之间,经验起到作用,形成了赋予意义的手段 - 目的关系,将这种形成的整体称作符号完形(sign -)。所谓学习,并非如赫尔(C.L.Hull)所说由S - R结合而成,而是这种符号完形的形成。所以,认知理论也被叫做符号完形理论。通过学习,动物制作出对自身具有意义的某种环境认知地图。因此,学习过程也能够说是这种认知地图的形成过程 。托尔曼在将行为当作心理学的对象这一点上是行为主义者 ,但从对学习这一心理学现象的解释角度而言 ,他与赫尔站在不一样的立场上 ,二者间长期持续进行了论争 。

03 理论应用场景与解决问题

https://img0.baidu.com/it/u=400503921,301403012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98&h=500

文化认同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代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之际也经历了文化认同危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个体对文化的认知情况决定了认同程度。从个体认知论的视角开展文化认同研究,是由文化自身特点出发,先从个体文化认知发展到个体文化认同,接着再到社会群体文化认同,同时还会形成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理论探索,用这种方式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进行反思与重建,这必然是一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

生活节奏加快造成了压力,这迫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需求。研究认知理论发现,人的认知与社会行为关联性很强。生活方式的内涵隐喻和外在表达都能用生活实例验证。认知理论能影响用户体验和空间布局,还能影响人们对信息的解读,在操作上具备可行性与必要性。设计产品是研究认知理论的,它能够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还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更加美好,更加舒适。

04 参考文献

认知理论

刘江宁、周留征所著《认知理论与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重建》发表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5期,页码为142至146,DOI为10.15894/11 - 3040/a.2015.05.022 。李丽丽所著《认知理论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问题》发表于《黑河学院学报》2021年第12卷第5期,页码为85至87加135 。

05 相关范文

景满华,其论文为认知理论视域中的唯识“五位百法”,该论文以《大乘百法明门论》为中心,发表于《世界宗教文化》2020年第06期,页码为126 - 133 。

刘江宁、周留征,其论文《认知理论与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重建》发表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5期,页码为142至146,DOI为10.15894/11 - 3040/a.2015.05.022 。

https://img0.baidu.com/it/u=308833154,2928706921&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25&h=343

刘明霞,孟祥洁开展了企业声誉危机溢出效应研究,该研究基于认知理论视角 ,其成果发表于《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35卷第10期,第70至79页 ,DOI为10.19559/ki.12-1387.2015.10.007 。

陈香,其文章为《基于认知理论的中文图书畅销原因分析》,发表于《科技与出版》2014年第04期,页码为96 - 98,DOI为10.16510/ki.kjycb.2014.04.038 。

胥春兰、常天龙,其论文为《从认知理论看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课件的设计》,发表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卷增刊第1期,页码为274至276,DOI为10.13916/j. -511x.2009.s1.011 。

周骏、戴海琦、徐淑媛,他们的研究是基于认知理论的测验编制技术——项目生成,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心理学探新》2007年第4期,页码为64至68页 。

张彤、赵翠霞、郑锡宁开展了基于认知理论的多媒体教学界面设计研究,该研究发表于《心理科学》2004年第6期,起止页码为1502 - 1505,DOI为10.16719/ki.1671-6981.2004.06.063 。

施加平,发表了从认知理论谈中小学生作业布置的文章,该文章刊载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S1期,页码为6至7页 。

06 资源获取方式

获取方式一:关注下面的公众号,回复关键词【理论介绍】,便能获取下载链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认知理论:关于有机体学习内部加工过程的心理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