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退休成两代人和解契机 赖巍卢承德故事感人
自述 | 赖巍、卢承德来源 | 一条
ID:
1999年,中国正式宣布进入老龄化社会,
20年来,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净增1.19亿,
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
60岁后,绝大多数人都已退休,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退休的“泥石流”。
这些退休人口主要是50、60后,
他们的子女大多是80后,
两代人曾经历过剧烈的代际冲突,
退休给“讲和”带来一个最好的契机。
艺术家赖巍和妈妈
艺术家赖巍,在妈妈69岁时为她办了画展,
紧张的母女关系,因为一起画画变得柔软。
苏州人卢承德,70岁收到儿子送的相机,
从零开始摄影之路,拍下20多万张照片,
入围阮义忠摄影奖,平遥国际摄影展。
卢承德儿子的一家三口
如何在老龄化社会中安放我们的父母?
我们做了一个问卷调查:
你为退休后的父母,做过什么特别棒的事吗?
大部分回答者是80后、90后,
他们做的事五花八门,
大多数人都更注重爸妈的精神需求,
“小的时候我们学会了从他们身边独立,
现在希望他们学会从我们身边独立。”
我为妈妈办画展
赖巍教妈妈魏晓轩画画
今年,我给69岁的妈妈办了两个画展。
第一个展览叫“礼物”,她画的全部是我送给她的花。
第二个我给取了名字叫“信” ,她画的是自己的场景 ,是和爸爸在晚年一起旅行的场景 。
爸爸妈妈是同班同学,他们都就读于师范美术专业,他们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和我相比却比较疏离。
妈妈在结婚前就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常年都需要有人照顾,后来得依靠轮椅行动,很少出门 。
旅行时,路人帮爸爸妈妈拍的照
爸爸退休后,买了一辆二手本田奥德赛,他自己动手将其改装成房车,然后和妈妈一同环游中国,在这过程中,吃住都能在车里,就连洗澡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他亲自动手,将一辆自行车改装成了电动车,把电动车与妈妈的轮椅连接起来,到达一个目的地后便于四处漫游,再加上房车,他称他们俩的出行方式为“十轮旅行”。
几年时间里,爸爸开车带着妈妈,两人除了没去西藏和新疆,把全国其他地方都走遍了,并且还计划着要去欧洲 。
给妈妈办的画展《礼物》
没想到,2017年爸爸忽然过世,之后妈妈就一个人在生活。
她的精神受到很大打击,有段时间甚至还有自毁的倾向。
我吓坏了,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去面对那种很负面的能量。
我在北京居住,她在成都的一家疗养院里,时间过去了半年,我每周都会订一束花送给她,我认为这是这段时期内我唯一能为她做的事。
姑姑后来跟我说了一个细节,夏天的时候妈妈不舍得开空调,因为空调吹下来,那些花很容易蔫掉,妈妈很珍惜那些花。
因为疗养院的照顾,她闲下来了,就开始画那些花。
她将自己画的画发给我看,我察觉到这是一个宣泄的途径,于是便为她购置了各类画材,还有水彩颜料。
魏晓轩作品:女儿送的风信子开花了
2018年10月,我回去看她。
她看到我,显得极为高兴。我依旧无法开心起来,不过过了几天,我发觉她画画之际,我能够与她谈论画画 。
我从清华美院毕业,在短暂从事了几年教学工作后,便一直以艺术家为全职职业。
妈妈曾在师范学校念过半年美术,后来因生病,有40多年未曾拿起画笔了。
所以她几乎是从零开始,每次我跟她讲一些内容,她都会有很大的进步,她对画画有感觉,她学习能力又很强,我们之间有一种节奏感。
我关注着她画画的进展情况,当感觉有必要进行当面指导时,我便返回成都,每隔一个多月与她见一次面。
一段时间之后,我把她的作品贴在网络上,已经开始有人买了。
这是我第一次发现妈妈的艺术天分。
从前更多是将她视为病人看待,我们的对话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需要我帮她摆放东西,二是谈论她身体哪里不舒服,直到现在才看到她身上具有创造性的一面。
她患有类风湿关节炎,手指没力气,握画笔的方式与别人不一样,每画一笔都要更费劲地去画,进而形成了特殊的笔触。
看妈妈的那些画,觉得它们迷人,是因为其中有一种不自知的美,这种美沉浸在生活深处,是埋头耕作的美。
她长期生病在家,所以不清楚社会性的世界是怎样的,实际上她是一个很天真的人。
《礼物》展览海报是寄画给女儿的快递盒子
2018年临近春节之际,有来自一个艺术空间的人前来联系,他们希望为妈妈举办一场展览 。
我给这个展览取名为“礼物”,那是我送给妈妈的花,妈妈将这花画了出来,之后又反馈给我,仿佛是一种相互的交换。
把妈妈简讯做成展览签,放在每张作品下面
策展期间,我制作了与妈妈的短信对话作为展签贴,将其放置在每张作品下方 ,展览了20多张画,展览持续一个星期,结果很快就全部售罄了。
她心情愉悦。她天赋颇高,那时逐渐察觉到她的作品对我造成的影响,以往她身上尖锐的特质,呈现在画面中,便能够被接受了。
魏晓轩作品
https://img2.baidu.com/it/u=1016728560,309487742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00&h=400
后来她进入了瓶颈期,画花渐渐没了激情,过年回家时,我与她探讨,提议她画一画和爸爸旅行的经历,她脑海中有许多想要画下来的画面:
她和爸爸身处丽江,他们在那里居住了十几天,那时太阳很大,她洗了头后,爸爸帮她梳理头发。
魏晓轩作品
在海南海边,爸爸带着一种串钩鱼线,一根鱼线上有7个钩,此地鱼成群结队,抛下鱼竿,便能钓到一串鱼,村里渔民首次瞧见用串钩钓鱼,纷纷跑来围观。
在舟山海边,爸爸心里想着要让妈妈也一同钓鱼,于是他把轮椅推了过来,接着帮妈妈把鱼线弄好,随后两人并排坐着钓鱼,最终发现妈妈钓到的鱼比他还多……
赖巍摄影:女孩在看妈妈的画展
第二次画展大多是关于旅行,我将其命名为“信”,原因是画画已然成了我与她的日常通信方式。这是在第二次展览前她写给我的信:
女儿,你瞧,人的生活历程十分有意思,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是我激励你去学习,三十年后却是你在鼓励我学习呀!
我住进老人医院的那天,你为鼓励我,特地在北京为我开了一场小画展。说实话,那次小画展让我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尽管我没有行动能力,尽管用画笔画画有些困难,但我总觉得自己还是能够做到的 。
我清楚一点,我的画并非画作,我需要好好去学习,于是我把每天的空闲时间都投入到画画中,我不再难受,而且我边听音乐边画画,我将沉闷的生活转变成了人人都羡慕的如同神仙般的幸福生活……
我的眼睛被查出眼底黄斑已有好几年,现在感觉视力有所减退,不过这无法阻止我的绘画计划,女儿,你放心,我会像以往一样继续前行,不会辜负你这位老师的期望,祝福我吧!
妈妈今年5、6月份的作品
我还渐渐发现,妈妈身上有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和我的很重合,在她没有画画之前,我是完全看不见这些东西的。
最近她的画作常常呈现出一种紫色调,有人曾评论我的画中有这种独特的紫,这是别人不常用的。
魏晓轩最新作品:正在看展览的女儿
她画得出色时,确实能让我获得能量。她画得欠佳时,我会十分焦心,我所担心的是她身体状况不佳,故而才画得不好。
我想办法让她明白,画画不是靠拼命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在很放松很愉悦的状况下才能够完成。她为了让作品变得更好,开始慢慢调整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
妈妈说,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未曾创造出什么,就像现在这般,她头一回感觉自己相当出色,还常常夸赞自己“行” 。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通道,一旦找到那个通道便能够进行交流,因而落力的点极为重要。当下我认为我们母女所处的这种状态,格外幸福。
女儿带我搞摄影
摄影师卢承德
我70岁才开始学习拍照,是因为儿子在2005年送了我一台佳能300D相机 。
我今年八十三岁,拍摄了二十多万张照片,曾入围阮义忠摄影奖,还入围过平遥国际摄影展,也入围了第六届中国摄影排行榜。
我拍摄了几百家苏州老宅人家,相机拍坏了好几台。每台相机都是儿子从日本带回,有佳能相机,有富士相机,有尼康相机,有索尼相机,还有一台莱卡相机。
卢承德作品:阿婆九十高龄,慢生活在老宅里
我有一半上海人的血统,一半苏州人的血统,退休之前在建筑公司从事技术培训工作,退休之后还工作了将近10年 。
儿子不允许我外出打工,可是我待在家里却什么事都没有,只是喜好观看足球比赛,还常常独自一人看到深夜。
他费了不少心思,寄来了锻炼记忆力的仪器,寄来了填色书,还要求我每周交作业,然而我不想做。
其实那时我的身体状况很不错,然而他认为自己长期在日本工作,没办法陪在我身边,所以想要多关心我一些。
后来他有了孩子,他买了一个小相机用来拍摄孩子,这时他就想到也给我买一个,在这之前我从未接触过摄影。
他认为,单反相机相比普通相机,需要更多摄影知识,使用单反相机能够结交更多影友,结交更多影友可以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能够减缓大脑老化的速度 。
那台单反相机在当时极为时尚,苏州当时不存在能冲洗数码相片的场所。我拍摄完毕后,将相片传给儿子,他为我冲洗好,随后邮寄回国。
这位老人的子女都在美国,他们的条件很优越,然而老人坚持留在苏州,住在祖传的老宅里 。
这次我学拍照片真的上瘾了!一开始是从家门口拍起,最早拍的是平江路的小桥流水。拍完邻居后,就去拍老城区的居民。
拍照的出发点原本是防病健身,后来变成了个人情感的释放,每天就如同上下班一般。照相机取景器里的世界,成了我认识自己的新窗口。
卢承德给老人送去自己拍摄的照片
直至如今,我从未认为自己所拍的照片算得上是作品。在入围阮义忠摄影奖之际,陈丹青老师对我的照片格外感兴趣。
他作为评审,将我的作品推荐为第一名,他询问我是否学过美术,他表示照片使他想要感受小时候在上海的生活 。
我和儿子之间的语言交流是很少的,都是心里领会。
他从未称赞过我的照片,他知晓我的想法,他会鼓励在日本长大的孙女看我的照片,向她灌输一些家乡的影像。
山塘街老古董店,现在已经没有了
古桥上玩耍的孩子们
我有一个女儿,她有时会在片子里看到一两张她觉得不错的照片,然后就帮我把照片投到网上,结果还得奖了,并且一开始就得了个一等奖,这极大地鼓舞了我学习拍照的热情。
女儿在网上给我买了不少摄影书籍,目的是让我多学习一些摄影知识 ,这些书包括《论摄影》《明室》《世界摄影史》《失落的优雅》《记忆恍惚间的上海影像》《观念的街头》《薇薇安·迈尔街拍》《森山大道自传摄影文集》等等 。
老宅客厅搭出了阁楼,给打工者居住
女儿鼓励我的外孙,从小学二年级起,每年寒暑假都跟着我,去学习拍摄老房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 。
去年我们祖孙俩自编、自费出了一本留念小册子。
最初取的名字是《我跟外公学拍老房子的故事》,将其送给了一位出版社的编辑看。
原本只是想请他帮忙进行排版工作,然而编辑老师看过之后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弄了个书号,将其改为《苏州老街老宅慢时光》并正式出版 。
书籍封面
如今我已经80多岁了,出门拍照的频次开始降低,每隔两三天才出去拍一次照 。
我现在有个小小心愿,要从过去拍过的几百家苏州老宅人家中选出100家,然后逐个回访,为每户人家编一本前后十年对比的影集,送给他们留作纪念 。
迷上拍照之后,我的精神状态改善了不少,每天想做的事未必都能完成,时间不够用,因而十分充实。
如何在老龄化社会中安放我们的父母
卢承德摄影作品:每天在平江路遛鸟的老人
2013年起,中国每年进入退休年龄的人口数量不少于1700万 。若法定退休年龄保持不变,预计到2050年,退休人口会在中国人口中占比三成 。
2018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与同方全球人寿联合发布了《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人对退休生活的准备指数连续两年呈上升趋势,已达到6.65分。
2015年,中国人的退休准备指数在全球排名第三,与美国人并列,到了2018年,该指数已上升至全球第二 。
然而,专家觉得,我们在这一指数上得分高,主要缘由是中国人偏爱储蓄,这并不表明中国人真的做好了退休准备。专家预估,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对“退休”意味着什么,没有充足准备。
面对退休的父母,身为子女的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呢?最近,我们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主题是“你为退休父母做过的最棒的事”,共收到85份有效回答。填写问卷的人中,80后占比超过四成,90后占比超过三成。
面对退休生活,三成人称自己的父母不焦虑,将近四成人称父母焦虑,然而两代人不讨论此问题,还有不到五分之一的父母会将自己的“退休焦虑”与子女分担。
在调查过程中,绝大多数父母对退休之后的生活并未做出规划,他们生活的寄托依旧在孩子身上 。
@李戊,男,80后,贵州
https://img1.baidu.com/it/u=500848116,405862963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52&h=500
父母对于退休后生活没有规划,寄托于我的婚姻生活。
@文晓以,女,80后
暂时没有规划,帮我们带孩子!
@蔚蓝的琉璃瓶,男,90后,上海
没有规划,整天手机。
中国有这样的特色,父母退休之后,依旧在帮子女做事。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随迁老人接近1800万,占全国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为照顾晚辈而随迁的比例高达43%。这个庞大的人群被称作“老漂族”。
“老漂族”在城市里融入存在困难,这早已成为一个话题,他们精神危机的根源在于家庭内部的代际冲突。
小松的妈妈和朋友骑行
有的父母在经历家里祖辈离世后“顿悟”,进而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上:
@飞天小女警,女,90后
我奶奶离世后,向来小气的我爸竟然办了好几张高尔夫球卡,他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然后开车前往超出一小时路程范围的高尔夫球场去打球 。
我妈妈是个极为珍惜生命、不敢冒险的人,她的身体很容易出现不适状况,在半年时间里,她去了云南,又去了上海,还去了甘肃,如今正在从西藏返回的途中 。
子女可以接触到更多新鲜的东西,他们参与其中,通常会给父母带来一些不同的事物。
@小松,女,90后,昆明
带母亲去骑了两次户外单车后,她愈发起劲,遇到一些骑行组织,便跟着他们每日出去骑车,长途时每天骑100km,到很远的地方骑3至4天,短途时每天也要骑70至80km,还参加各种骑行比赛,在比赛中她已属大龄,却仍能赢那些小年轻!
并且她喜欢上了其他运动,跑步她参与,游泳她也参与,我们时常开玩笑讲她会去参加铁人三项。
在收集到的回复里,为退休后的父母做过的最棒的事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带父母去旅行,一类是拓展他们的兴趣,还有一类是改善居住条件。
大部分人会选择去改善父母原本居住地方的条件,这是由于父母内心最期望的事情,便是能够生活在原来的那种环境里 。
@星星,女,80后,山东
修好了老家的房屋,父母十分开心,这是由于他们认为,既能回老家居住,又能够回城里居住 。
@慧,女,80后,浙江宁波
父母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今年对父母的老宅实施改造,楼梯具备老人辅助功能,全屋铺设地暖,夏天农村自然凉爽,冬天地暖能舒适供暖。屋顶设有花园、茶室以及大面书柜,可供父母和老人阅读、休闲,房子一共有6个房间,我们打算让父母的朋友加入这个房子,并形成固定交流群。
@,女,80后
近期,我付了首付,姐姐负责交按揭,在小县城给爸妈买了一套带电梯的房子,我爸的儿时好友住在同一栋楼。他们在小县城出生并长大,亲戚朋友都在那里,人老了需要有自己的圈子才不会感到孤单寂寞。
倪倪倪的爸妈在拉萨
最多的回答是带父母去旅行,占了19%:
@倪倪倪,女,90后,南京
我妈特别喜爱旅游,一直以来上班没有足够多假期,刚退休那会儿,有一天不经意间跟我说,做梦梦到去拉萨了,于是,我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策划了一场他们做梦都渴望前往的布达拉宫之旅。
16%的人觉得做过最棒的事是拓展父母的兴趣,他们认为父母不缺时间,也不缺钱,然而需要一件适合他们的事情。人有了事做,便有了希望,也有了期盼。
@杨小墨,女,80后,长春
去年,我给妈妈报了一个瑜伽班,她自此迷恋上了瑜伽课程,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去上课,现在她已经能够做很多有难度的动作,体重成功恢复到四十年前的水平,还为瑜伽馆拍摄了宣传照和小视频,她的目标是考取教练证,成为一名老年瑜伽教练。
@千千阙歌,女,70后,哈尔滨
我为母亲编了一本漫画书,将她多年创作的漫画作品进行了汇总。书没有申请书号,然而,制作得极为正规且专业,母亲相当满意。受这本书鼓舞,母亲再度燃起创作热情,一天不画画就觉得难受。有漫画相伴,孩子们的晚年生活无比快乐。
@青山鱼鱼,女,70后
我身处省会城市,父母居住在几十公里外的县级市,目睹他们逐渐变老,总会涌起一种来不及陪伴的感受。年初时,我致电妈妈,提议她去老年大学学习钢琴,还表示会给她购置一架钢琴,原因是妈妈往昔会弹奏手风琴。妈妈称不需要,然而过了一阵子,她告知我已报名参加老年大学的太极和拉丁舞课程 。
还有一些少数例子,有人觉得做过最棒的事是鼓励父母返聘,有人觉得是在父母面前示弱撒娇,有人觉得是买宠物代替自己陪伴,还有人觉得是买保险等等 。
@Remy ,女,90后
我原本觉得父母退休该是件令他们开心的事,然而我却发现他们怅然若失 。我鼓励老妈去发挥余热,老妈被一家单位返聘了,好似我那风风火火的老妈又回来了 。
对于老爸,我时常撒娇,让他帮我修车,让他帮我办保险,让他帮我交水电费等,就是尽可能去麻烦他,我发觉老爸还是挺享受的。
有人想要为爸妈做些事,然而所提出的计划被否定了,原因是父母对此不感兴趣,或是想要省钱。
@文晓以,女,80后
想让妈妈去学习瑜伽,但妈妈不愿去。
@Jane,女, 90后
挺想带着爸爸出去游玩,然而每次他都舍不得。有一回他自行跟着同龄人去旅行,最有意思的是带回一袋咸菜,还说很便宜。哎,真让人惭愧,我得努力赚钱。
卢承德有摄影作品,其中的阿婆90多岁了,她是原苏州北码头棉花商的遗孀,她子孙兴旺,然而她却一直独立生活。
提交这份问卷的人中,绝大部分是女性,只有21%是男性,并且在这21%的男性里,有一半认为自己没做过很棒的事情。
@李戊,男,80后,贵州
没有做过。感觉有代沟。
@vince ,男,80后,深圳
想为他们报个老年大学被否,没有做过。
跟女性相比,男性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更低。
卢承德摄影作品:整理这张照片时,感觉拍到的仿佛是自己 。
从问卷整体情况来看,80 后更加注重父母的精神需求,90 后同样如此。父母对子女的期待更多是关心,而非服从。
两代人都在追求家庭关系更加平等,以往流行的“孝”的概念,正被“爱”这个更宽泛的词所取代。
两代人关系有时可能会彼此紧张,然而他们依旧深爱着对方。在这样的情形下,怎样正确去理解爱,如何恰当表达爱,采用何种合适的方式进行沟通,或许是使代际关系变得美好的关键所在。
魏晓轩作品:画的是一张旧照片,带着一岁半的女儿在青城山
从采访和问卷中,我们总结了以下的一些建议:
如果想为退休后的父母做些什么,把自己的计划强加给他们,通常没什么效果,要找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点,交流才会顺畅。
父母发展一些爱好时,善于对他们予以肯定,这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以前是父母鼓励子女学习 ,如今是子女鼓励父母学习 。
3、旅行是一个最主流的方式,也是一个最容易实现的方式。
父母更倾向于原本的生活圈,应尽量让他们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要是一定要搬离原来的地方,那么在挑选养老房时,可选择人车分流的小区,要有专门的残疾人道,还要有公寓式服务 。
不要把退休后的爸妈看作是老人,实际上他们比我们更渴望拥有存在感,也更渴望拥有价值感,稍微引导一下,也许就会变成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一条】(ID:)。
推荐你看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
||
||
预约咨询师团体小组报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