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此生只剩归途,深刻体会生命中父母缺席的悲凉寂寥
前几天,从一档综艺节目中听到一句很扎心的话,即“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还听到了“父母去,此生只剩归途” 。初闻不知其意,细思深感悲凉。
父母健在时,无论你三十岁,还是六十岁,都会觉得死亡距离自己非常遥远。然而,父母一旦离世,你会立刻明白生命是短暂的,瞬间变成了没有父母庇护的孤儿。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去了慈母,就如同花被插在了瓶子里,虽说依旧有色有香,然而却失掉了根。父母,赋予我们生命的起始点,却没办法陪伴我们迈向人生的终点。
这是何等的寂寥和悲伤。
我想,每一个在深夜于手术室门口等待的人,每一个在手术风险告知单上签字的人,每一个参加过亲朋好友追悼会的人,都能够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三年前,奶奶离世,爸爸时常在午夜从梦中惊醒,称自己梦到了奶奶 。
他梦到奶奶在前面走着,速度很快,他拼命追赶,想要说几句话,然而前面的人似乎听不见,身影越来越模糊,怎么也追赶不上。
等他回头去看,他发现身后的路同样是漆黑的,他仿佛是迷失方向的小孩,找不到回家的路,他感到落寞,他感到彷徨,他感到悲伤,他感到恐惧,他感到无助。
眼前突然浮现出画面,那是奶奶火化的那一天,爸爸落寞又悲伤地站着,他看向远方冉冉升起的烟缕,嘴里喃喃低语着:我没有妈妈了……
“妈妈生我时,剪断的是血肉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壮;
但妈妈升天时,剪断的是我情感的脐带,这是我生命的悲哀。”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我想,应该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一般,好似偏离了方向的航船一样,仿若没有了根的枯树那般 。
总是感觉,生命的钟摆,在心里不停地挥动,不停地摇晃,仿佛下一秒,就是人生的尽头 。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此生只剩归途。
父母健在时,无论你身体健康与否,无论你年纪几何,你总会感觉有人为你撑起一片天,然而父母离世后,所有事情都得自己承担了。
这是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深切领悟到的痛 ,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不应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你有没有思考过 ,你还能够陪伴在父母身旁多长时间呢 ?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种算法,假设一年里,仅有过年的七天能够回家陪伴父母,并且一天在一起的时间最多算11个小时 。
这种算法并非全然精准,然而,我们陪伴父母的时间正日益减少,这是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出去远游,并非是不让我们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也不是不让我们多去外面看看,而是说当我们出门在外时,一定要让父母清楚知道我们去了哪里,以及过得如何 。
小时候,我们非常渴望父母的陪伴,然而长大后,我们为何会忘记,父母实际上也需要我们的陪伴。
曾经有一位老人来到手机维修店,维修师傅进行了长时间检查,之后告知老人手机没有故障,老人听闻此言,立刻哭了起来并说道,手机没坏,可我的孩子为何不给我打电话呢 ?
老人接不到电话,他当下的反应是觉得手机坏了,他也不愿意相信是子女把自己给忘了。仔细想想,这很是让人感到心酸。反观我们自己,我们又何尝不是那个时常不回家的孩子呢?
我们总是认为未来的日子还很长,总觉得再晚一些,再晚一些,父母依旧会在原来的地方等着我们,然而时光从来都不会放慢脚步去等待 。
https://img0.baidu.com/it/u=3505164649,4126962258&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12&h=1542
我们的父母如同历经几十年岁月的老槐树,在时光的侵蚀下,由曾经的枝繁叶茂逐渐变得老树秃枝,一阵大风刮来,随时都可能把它吹倒在地 。
恰巧,季羡林年轻时,也常常在外漂泊。后来有一回,得知母亲病入膏肓,他日夜赶路赶回家,却只见到母亲留下的两句话:
要是早知道你出去后就不会再回来,我真的会后悔当年放你出去。这几年我日日夜夜都在想你,这种痛苦,是你根本无法想象的。
季羡林听了之后,内心痛苦到了极点。一直过了很多年,这件事依旧是扎在他心头的一根刺,是他生命当中最为沉重的悲哀。
我感到后悔,这种后悔十分强烈,我实在是不应该离开母亲。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时间不会等待我。这大概是一辈子都无法放下的悲伤,更是一辈子都无法弥补的遗憾吧!
有一些事情,在我们年轻之际,没办法懂得,不晓得珍惜,然而当我们懂得之时,已然失去了 。
包容父母,就能够包容天下。倘若父母注定只能陪伴我们一段路程,那么为何不多给他们一些耐心,多给予他们一些陪伴呢?
善待父母,这是一个人最大的教养,这也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人生功课。
我们的父母并非圣人,他们存在各种不完美之处,会犯下各种小错误,这些错误有大有小,或多或少,他们有时会苛责,有时情绪不佳,有时观念守旧,有时因读书少而不懂教育 。
只要他们不是十恶不赦,只要他们曾无私地在我们身上倾注了足够的爱,只要他们尽心尽力地养育我们长大,那么这些错误都是可以被原谅的 。
生养之恩,总归比一耳光的仇要大得多。一个真正成熟的人,理应原谅父母的小错误。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也理应原谅父母的不完美。而一个真正孝顺的人,还应该做到下面的“五不责”:
不埋怨父母的无能
总是抱怨父母没有能力的人,其本质是对自身没有能力感到愤怒。由于自身没有能力,所以只能去责怪父母没有能力,这是一种把自己的失败归到父母身上的懦弱行为。
人并非完美无缺,父母生育并养育你,历经诸多艰难困苦,如今你能健康成长,这已然是很强的能力。所以不要抱怨父母应是何种模样,而要告诉他们,我接受你们给予我的一切,感恩你们。
不嫌弃父母的啰嗦
多穿一些衣物,外面天气寒冷;多吃一点食物,不要让自己饿着;下班了吗,我为你煲了粥并送过去;不要总是吃外面的快餐,那不健康;别再刷手机了,早点上床睡觉吧;都已经跟你讲过了,你为何不听呢……
从早到晚,父母一直在唠唠叨叨,你是不是都听了很多遍,耳朵都生茧了呢?
你总是嫌弃父母过于唠叨,可是你有没有思考过,在这个世上,还会对你唠叨的人,必定是最关心最爱你的人。等到有一天,父母变得唠叨起来,你一定要多些耐心。
他们年纪越来越大,身形越来越小,只盼你能多花些时间陪陪他们,听他们讲讲生活里的琐碎之事 。
不抱怨父母的抱怨
年纪大了,你肯定听到过不少父母的抱怨,比如,“年纪大了,赶快找个人嫁了”,还有,“趁着爸爸妈妈还年轻,赶紧生个大胖小子,爸爸妈妈还能帮你带带”……
父母会有催婚、催生这类抱怨,这些抱怨总会在无形中给我们带来巨大压力,所以我们选择逃避,我们开始埋怨,甚至为此与父母激烈冲突。
父母催促你结婚生子,是因为他们比你更清楚地了解你的未来,他们担心自己离世后,你会孤单一人,生活困苦且无人依靠 。
所以,不要抱怨父母的埋怨,要多和父母交流,这才是解决难题的好办法。正如人们所说,爱得越深责备得越急切,你生活得不如意,父母比任何人都心疼。
不抱怨父母的迟缓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让人很是心痛。
儿子在城市购置了一套房产,随后将自己的母亲接了过去。母亲住过去以后,不但没有享受到清福,反倒变成了“保姆”,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
最让人痛恨的是,儿子和媳妇不仅没有感激之情,还责怪妈妈动作迟缓,导致他们每天下班回家后吃不上饭 。
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不抱怨父母生病
https://img0.baidu.com/it/u=2545195823,258453162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455
出生、衰老、生病、死亡,这是人们无法逃避的自然法则。有一天,父母生病了,问问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真的是长期在病床前照顾父母就没有孝顺的子女了吗?
当然不是。
镇江句容的乡村里,有一位女教师叫王有珍,临近退休的时候,她不幸遭遇了车祸,导致高位截肢,此后,王家的三姐弟接力照顾母亲,长达22年 。
生活中真实的例子,无不告诉我们:久病床前是有孝子的。
回想小时候,我们生病时,父母担惊受怕。我们受伤流血时,父母担惊受怕。他们整夜整夜不能寐。愿你铭记,只要父母在世一天,子女就有义务好好照料。子女就有责任好好照料。
每个孩子都相信未来的日子还很长,相信会有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到那时能够从容地尽孝。
可惜人们都忘却了,忘却了时间的残酷无情,忘却了人生的短暂易逝,忘却了生命本身存在不堪一击的脆弱 。
播出时间:每晚21:00
周六、周日主播投稿邮箱:
发送内容:个人简历+音频小样
邮件标题请注明“青听-主播”
陪你·成长
2019年3月15日 星期五
父母善待父母,
这不仅是一个人最大的教养,
更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人生功课。
陪你青听|初欣蔚
编辑|李连伟(中建三局北京公司)
主播|赵 文(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
制图|李连伟(中建三局北京公司)
剪辑|赵 迪
投稿邮箱|
来源|微信公众号“净物”(ID:)
作 者|净 静
图片来源|千库网
点击,今晚想多陪陪你~
点击,大家都爱的10w+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