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距达B级车标准空间媲美C级车的滴滴D1,普通人却买不到?
车辆长度属于普通A级车,轴距符合B级车标准,空间能与C级车相媲美,采购价格不超过15万元,并且全系都配备电动侧滑门……上面列举了5个条件,在当今的汽车市场上,几乎没有任何一款车能够同时满足其中任意三条。然而从昨天开始,一款名为滴滴D1的车却将这5个条件全部满足了 。
早在几年前紧凑级MPV市场大热之际,网上时常能看到“XX车只要配备电动侧滑门就立刻购买”这样的言论,如今滴滴D1达成了这一点,然而普通消费者却无法买到,原因在于它是滴滴与比亚迪合作研发的一款定制共享网约车,并不对普通消费者开放。
不过不用担忧,尽管普通人买不到它,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乘坐它,并且这款车带来的乘坐感受,毫不夸张地讲,会颠覆我们过去乘坐出租车或者叫网约车的体验。
滴滴为什么要定制网约车?
定制汽车并非新鲜事物,除特种车辆如消防车、救护车外,我们在路上常见的警车和出租车,很多也是有关部门委托车企定制的车辆。然而在共享网约车领域,滴滴D1确实是前所未有的首款。
实车于昨天正式亮相,其规划早在两年多以前便已启动,在2018年举办的洪流联盟发布会上,滴滴宣布将与车企合作定制共享汽车,且将其命名为D1 。
在随后的两年当中,网约车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汽车消费市场也是如此,风云变幻不定,滴滴定制车这件事情,已经被众多人遗忘,如今滴滴D1正式登场亮相,大家这才想起来还有这么一回事。
其实当时注意到定制共享车的,不只有滴滴这样的平台运营商,威马的首款车型EX5包含一款补贴后售价不到10万元的“出行合作版”,不过这个版本除了缩减不必要配置、价格更低外,没有针对共享或网约车需求作出特别的设计。
滴滴D1不一样,它是第一款真正依据共享网约车的需求来设计开发的车型,是从零开始的,是专门针对共享网约车用户的,并且不参照当下任何一款在售的家用车。
这意味着,当下网约车存在着一些需求和痛点,定制车朝着完善体验、解决痛点的目标进行设计。在当前用家用车跑滴滴的场景里,痛点是相当多的。
首先存在空间问题,绝大多数用户叫车时,会选择价位与出租车接近的滴滴快车,打到的车型基本是10万元上下的普通家用车,且多为A级,这些车的空间大多不尽如人意,基本谈不上有舒适性方面的讲究。
在最普通的叫车环节中,当APP显示配对车辆后,对于那些对车比较熟悉的乘客来说,他们能够首先在茫茫车流中遴选出车辆的品牌和车型,然而对于那些不怎么关注汽车、甚至连品牌都认不全的乘客而言,他们就只能死死盯着每一辆接近车流的车牌号了。
在寒冬时节,每个人对温度的要求不一样,叫到的网约车,车内温度无法确定,要是行程不长,很多时候只能忍过去,要是遇到不愿开空调的司机,可能还会因此发生口角。在酷暑天里,每个人对温度的要求不一样,叫到的网约车,车内温度无法确定,要是行程不长,很多时候只能忍过去,要是遇到不愿开空调的司机,可能还会因此发生口角。
这是从乘客角度遇到的问题,跑滴滴的司机师傅们,原本工作状态就极为辛苦,工作过程中遇到烦心事的概率,比乘客大得多,如何让网约车司机的工作变得更轻松、舒心,也会间接影响乘客叫车的体验。
从司机师傅的角度来看,第一个大问题是长时间开车会损伤腰椎和颈椎,司机开车的时间远远多于乘客坐车的时间,然而一款车的座椅设计很难同时兼顾短途乘坐的舒适性以及长时间驾驶的抗疲劳性。
网约车司机每天开车的里程数,远超普通私家车,其里程数是普通私家车的10倍以上,处于如此高强度的使用状态下,车辆更容易出现老化情况,更容易出现磨损情况,也更容易出现故障,一旦车子出问题,不但需要花钱维修,还耽搁了工作时间。
以上这些痛点,我们平时能听到很多抱怨,然而不管是乘客,还是司机,都接受了这些问题。过去几十年来,私家车和出租车的体验皆是如此,网约车已使出行变得更方便、更快捷,在不花更多钱的情况下,有这样的服务,有这样赚钱的机会,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很明显,滴滴并不满足,它认为上述所有问题,都能够借助定制全新车型来解决 。
滴滴D1到底有多“奇葩”
得知滴滴打算做定制网约车,我没怎么在意,汽车发展一百多年了,各路车企已把消费者需求研究得很透彻,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一辆车能提供的空间、性能、功能、舒适性,基本就确定了。
https://img1.baidu.com/it/u=3617512660,409100440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67&h=500
所以,在我的预期里,滴滴的定制车,是要在现有的量产车当中,挑选出空间较大的一款作为基础,将车内不必要的功能全部删除,再增添一些方便叫车、乘车以及用车的小功能,如此便完成了。
看到滴滴D1实车之后,我发现,自己多年来对于乘用车的理解,被彻底改变了。
首先是外形,滴滴D1并非那种能强烈吸引目光的车型,在当下的环境中,其外形谈不上有多时尚,也完全称不上动感,一看就是那种实实在在用于干活的类型 。
但是身为一名汽车媒体人,看到这款车的第一眼,我的兴趣便产生了,原因在于这款车虽是比亚迪制造的,然而它与比亚迪的任何一款车型都存在显著差异 。
也就是说,它跟当前市面上近乎所有品牌的全部车型相比,都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是定位,滴滴D1属于MPV车型,它只有两排座椅,然而市面上几乎所有MPV车型,大多都有三排座椅。
其次是整体尺寸和车身结构,这款车的长度比市面上绝大多数MPV都要短很多,其长度和福特福克斯两厢比较接近。作为对比,比亚迪的紧凑MPV宋MAX在MPV届算是小个子,但其车身长度比滴滴D1多了32公分。
也就是说,滴滴D1乘坐A级车,是依照两厢轿车的标准。若按照MPV的标准,滴滴D1顶多算是一台小型车。这样的一台车,轴距却达到了。这又是什么概念呢?
福克斯两厢的长度和滴滴D1接近,其轴距为。将其放在轿车类别里,这样的轴距已经达到了B级车的标准。
除轴距外,滴滴D1的宽度、高度在A级车型中都明显领先,这些尺寸充分反映在内部空间上,打开这款车的后排,空间表现如下:
A级车的尺寸,B级车的轴距,C级车的空间,这些特性是传统车企和新造车势力都未曾实现的,甚至是不曾想过的,然而在滴滴的定制需求下,它们实现了。
更加“奇葩”的是,尺寸比滴滴D1大很多的一系列MPV都未实现电动侧滑门,滴滴D1却实现了。此前,在很多“懂车人”包括我看来,电动侧滑门不可能出现在15万元以内车型上,如今我们都被狠狠打脸了。
滴滴D1有着这般“奇葩”的定位,其目的十分简单,那就是在对尺寸与成本加以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为乘客提供诸多便利性与舒适度。仅仅达成上述这些,滴滴D1便已然具备颠覆性了,然而滴滴针对这款车的定制思维,远未局限于表面的硬件设计方面。
定制网约车时代
叫车体验将变成什么样子?
上面我们简单列举了一些网约车目前存在的痛点,滴滴推出了定制车D1,在这款车上,能看出滴滴对那些痛点十分了解,并且针对这些痛点,在定制车上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乘客呼叫后寻找配对车辆,滴滴D1设计了彩虹接驾灯,平台会随机派发一种彩虹颜色与车辆匹配,在下雨、下雪或视线不佳的晚上,能凭借醒目的接驾灯迅速找到自己的车辆。
上车之前,借助数据互联,乘客能够在手机上操作车内后排座椅加热,还能操作空调温度,而这项功能当前在许多私家车上并未配备。
滴滴D1在后排配置了一块屏幕,这块屏幕除了显示导航信息,还能支持手机投屏,这是除常规乘坐出行之外的配置。而后排座椅背板上,借鉴飞机设计提供了USB接口、纸巾和挂钩等配置。在滴滴D1之前,家用车很少将需求点考虑得如此细致。
https://img2.baidu.com/it/u=1638725902,1359919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153
除此之外,滴滴D1还打破了汽车行业一个潜在的传统,那就是一辆车的座椅,无论处于哪个位置,都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填充硬度。举例来说,对于侧重舒适的车型,前排座椅会偏软,后排座椅同样会偏软。而对于侧重运动型的车型,在提升驾驶席座椅硬度和包裹性时,后排座椅往往也会做得同样硬 。
即便有一些车型具备独立后排座椅,或者有“女王副驾”,这些车型中每个座椅的填充硬度,也是基本一致的,腰部支撑性同样如此。
这个行业存在一种传统,它是约定俗成的,却没什么道理,而滴滴D1把这种传统打破了。
上面提到网约车有这样的特点,司机师傅开车时间长,然而乘客大多乘坐时间短,在短时间乘坐时,座椅越宽大软和,舒适度就越高,可是长时间乘坐的话,过软的座椅更容易导致腰椎疲劳,进而影响健康 。
滴滴D1的解决方法简单,驾驶席座椅借鉴欧美卡车司机长途驾驶设计理念,座椅发泡硬度作特殊偏硬设计,通过标配电动腰托、单侧肘托等提高司机舒适性,更细节设计考虑司机师傅带水杯、茶叶、钥匙习惯,专门针对性设计移动公文包,其可恰好放进中央扶手位置。
和司机位的座椅相比,乘客席位的座椅就更加柔软、舒服了。
在安全方面,滴滴D1配备了主动刹车、车道偏离预警、自适应巡航等常规主动安全系统,针对网约车需求设计了紧急情况求助按钮,该按钮可一键求助,还通过前装车外行车记录仪和车内摄像头,解决司机与乘客潜在的纠纷判责问题 。
我们能想到的种种体验,我们想不到的种种体验,我们能想到但并未奢求过的种种体验,滴滴D1这款车,通过定制的方式,都彻底解决掉了。
可以想象,滴滴D1大规模投入运营后,我们日常叫车的体验会有很大改变,滴滴D1展现出网约定制车解决用户痛点时的巨大潜力,我作为汽车媒体人,受到的启发不限于网约车领域。
滴滴给所有车企打了个样
说实话,滴滴D1是针对共享网约车定制的,要是它能投放市场,我觉得它会是一台极具竞争力的产品。
它有着A级车的尺寸,具备C级车的空间,兼顾了市内驾驶的灵活性与乘坐舒适性,电动侧滑门原本是为提升滴滴用户上车体验和尊贵感而设,实际上在经常带孩子出行的情况下,或是家有老人时,它都是提升使用体验的关键配置。
紧凑车与侧滑门的组合,此前在国内一直未能实现,如今被滴滴D1达成了。若真的投放市场,滴滴D1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处于没有直接对手的状况,其销量潜力自然值得期待。
滴滴D1的定制车做到了其它车企没做到的事,这件事背后的原因,值得所有车企思考,也值得所有车企警惕。
一些传统的老牌汽车企业,都曾宣称要朝着出行服务商的方向进行转变,以此来防止未来出现沦为汽车代工厂的情况。目前还没有看到这些车企转型所取得的成果,然而滴滴这家并非汽车制造业的公司,却已经凭借传统车企的制造体系,展现出了自己定义汽车产品的能力 。
滴滴的这种模式,与蔚来、小鹏、理想等新造车势力不同,属于另一个维度的“新造车势力”,其背后所代表的潜力和威胁,我们最好都不要轻视。
不过,车企们其实不必担心滴滴会通过造车来抢夺市场份额,在这个时候,滴滴没有理由进入重资产、高风险的汽车制造业,让车企们为其代工,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对于未来出行有这样的设想,当滴滴D1或者其他更多定制网约车普及以后,我们出行叫车会更方便,会更安全,其舒适性远远超过普通家用车,费用也不比自己开车贵多少,考虑到停车费,叫车甚至可能更便宜,那么大家还有必要买车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