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晋江文学城将实施分年龄阅读推荐体系,值得鼓励
10月21日,文学网站晋江文学城发布公告,称将开始逐步推行分年龄阅读推荐体系,要逐步依据作品不同标签、类型及其他特点,进行不同年龄的阅读推荐,还要让有争议、尖锐且思想性更复杂的文章,暂时远离心智不成熟的读者,同时为成年人留出一个更安心的阅读空间。这一操作颇具难度。公告中提到,存在海量已发表作品,若要依据类型进行不同区分,需投入相当大的工作量。然而,这种尝试值得鼓励,并且有理由确信,平台如此行事会收获一定成效。
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过早阅读含有暴力、软色情内容的作品,这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有很多研究证明,文学作品中的暴力会对青少年产生让人担忧的影响,影视剧中的暴力同样会对青少年产生让人担忧的影响。现实中甚至有青少年模仿文学作品中的举动,现实中也有青少年模仿影视作品中的举动,进而造成悲剧。
前两天,四川自贡市教育部门回应市民“组织学生看某热门影片”的建议,称影片中有一些战争场面,不适合低年级孩子,这一表态获众多网友点赞,同时有影城贴出公告,建议太小的孩子暂勿观看,此建议获不少家长肯定。
晋江文学城在分年龄阅读推荐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这确实值得予以肯定,然而人们也会心存担忧,如此行事真的会有效果吗,毕竟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倘若真的想看一部被“禁止”的作品,总归是能够想出办法的。
https://img1.baidu.com/it/u=4055709117,234789911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800&h=1146
互联网写作和传统写作有一个很大的差异,那就是网站以及平台的某些价值取向和干预举措,会对作者产生颇为重大的影响。比如说,要是平台规定“脖子以下不能写”,那么为了使作品不被下架,作者在创作时就会竭力“避雷”。如此一来,有的作品里就会出现怪异的内容与符号。当人们读到这些“乱码”时,便会会心一笑 。
和传统写作方式相比,在网络平台上,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二者会有更多互动,我曾见过有作者呼吁大家为某生病读者捐款,还见过祝某读者生日快乐的情况,当然,有读者纠正错误,也有许多读者讨论情节走向,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创作者。
有的作者更新章节时,会向读者道歉,称“昨天胃病发作,少更新了一章”。这种叫苦不一定是真的,却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这样“出戏”的内容,也让读者明白,看到的都是虚构的,是一个辛苦码字的人创作的;书中内容,只是想象的结果。
如果一个孩子看到这样的内容,就更容易产生一种感受,作品仅仅是作品,那里存在另外一个世界,然而这个世界并非真实存在,也无需投入过多感情。
这表明,在作者、平台以及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层结构,这种结构是相互影响的,并且是网络写作所特有的。
https://img0.baidu.com/it/u=3162582350,367322727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585
互联网平台具备比传统出版社更多的技术手段,例如大数据、算法等,这些技术手段能够产生更积极、正面的影响。有理由相信,晋江文学城所进行的“分级”尝试,会对平台的写作产生深刻影响,最终或许会致使生产机制发生变化。
它不一定真能杜绝某个孩子想看适合成年人观看的作品,不过却能营造出一种氛围,最终形成“青少年专区”和“成年人专区”(并非有些人所理解的“成人文学”),这或许会促使一些人专门创作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作品,还能让“成年人专区”的读者和作者更加安心,减少诸多写作和阅读的束缚 。
这样的实践,在传统文学生产里难以达成。在印刷时代,作品一旦投入市场,便会成为一种实体。而互联网写作,却是一个能够持续更改、修正以及再创造的过程。在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撑下,互联网平台的“分类”和“标签”并非只是一个概念,而是意味着真正有效的投放(发行)。
互联网平台能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为其推荐适合各年龄段的作品。当然,也留意到,晋江公告中使用的是“推荐”而非“强制”这类字眼。这仍是一项宽泛且有空间的举措,更赋予其丰富可能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