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拼多多起家的极兔正与拼多多脱钩,发展势头却仍迅猛
极兔是靠拼多多发展起来的,如今它正逐渐与拼多多脱离关系。拼多多在极兔中国区收入里的占比,从将近八成下降到了三成左右。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极兔和拼多多都在削减与对方的合作。作者|杨知潮
编辑|原 野
今年一季度,一众互联网公司增长停滞,然而拼多多收入大增58%,时代的消费主题再明显不过。
快递行业的极兔,属于电商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在讲述着低价的故事。
日前,极兔速递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它的增速不比拼多多差,在中国市场2022年收入增长88%,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从在中国市场毫无基础,到年包裹量过百亿,成为国内排名前六的快递企业,极兔只用了3年。
看上去,极兔好像打算效仿拼多多的模式。然而快递和电商即便处于同一链条,终究属于两个行业,拼多多的策略,真的会适合极兔吗?
01
中国已成极兔最大市场
中国的电商平台在出海东南亚,中国的物流企业也在出海东南亚,并且把电商蓬勃发展的东南亚当作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然而在东南亚最大的物流服务商那里,呈现出的却是相反的情况。
东南亚曾是极兔的主要市场,2020年极兔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其东南亚收入占比达67%,且极兔是当地最大的快递服务商。然而东南亚业务的发展潜力似乎受限,到2022年,极兔在东南亚市场的收入增长开始停滞,仅增长了4%。
另一头,极兔则在中国市场高歌猛进。
2020年3月极兔进入中国市场,历经10个月烧光200亿的狂飙,极兔日单突破2000万,庞大的中国市场开始展现远超东南亚市场的潜力,在2020 - 2022年三年里,极兔包裹量在中国市场保持着140%的年复合增长率。
到2022年,极兔在中国市场份额已达10.9%,收入达40.96亿美元,同比增长88%,此消彼长后,中国市场收入接近东南亚市场的二倍,占比达41%,成为极兔最大的收入来源。
极兔在包裹量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速,其2021年包裹数增长至原来的三倍,2022年增长了44.3%,极兔未公布2023年一季度的数据,目前增长势头尚不清晰。
极兔除了开拓东南亚和中国这两大市场外,还在快速开拓中东、墨西哥、巴西等地区的市场,招股书内来自“其他地区”的收入在2020年为1000万,到2022年提升至7.89亿美元,占比达到了10.9%,与中国市场的体量相比仍存在差距。
但中国市场能赚钱,也真能亏钱。
2020年,中国地区经调整为-6.16亿美元,贡献了极兔的主要亏损,2021年,该地区经调整为-9.4亿美元,同样贡献了极兔的主要亏损,2022年,中国地区经调整为-3.35亿美元,还是贡献了极兔的主要亏损,这是在大量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昂贵费用的情况下发生的 。
极兔连年处于亏损状态,其现金流状况极为糟糕。到2023年4月30日时,极兔手中现金仅为12.36亿美元。极兔去年亏损约8亿美元,若亏损速度维持不变,账上现金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这表明此次上市不能有闪失,不然会对极兔的下一步行动产生严重影响。
02
独特的外包模式,或成盈利密码
https://img0.baidu.com/it/u=3376730175,179872282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9
招股书透露了极兔快速增长的一些秘密,截至2022年,极兔在中国仅有7831名员工,依据公开资料,圆通快递有超过45万人,京东快递同样有超过39万员工。
7800名员工肯定送不完几千万个包裹,极兔采取的做法是,进行大量外包。
外包在快递行业极为常见,通达系会借助区域代理招募网络合作伙伴,之后直接与站点及消费者对接。极兔的诀窍在于外包更多环节,像将区域代理也进行外包 。
招股书对极兔的区域代理模式做了介绍,区域代理会协助各国总部,管理网络合作伙伴,管理站点,截至2022年,极兔有104个区域代理,还有9600个网络合作伙伴。
区域代理在餐饮行业很常见,在家电行业也很常见,在建材等行业同样很常见,与网络合作伙伴相比,这种模式更为轻便,更适宜“野蛮生长”,更关键的是还能够让代理商分担压力。
从蜜雪冰城和拼多多的故事可知,那些以“低价”作为标签的品牌,若想维持高额的毛利率,就必须在自身与消费者之间再多构建一个节点,通过这个节点隔绝一部分压力。正因为如此,蜜雪冰城在商品毛利极为微薄的状况下,其自身的利润率能够长期保持在10%以上,这在餐饮行业是相当夸张的,至于加盟商的利润率,我们就无从知晓了。
极兔好像也在遵循相同的模式 。之前 ,有不少极兔的加盟商在社交媒体上吐槽 ,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经营不盈利 ,总部提供的补贴不多 ,但提点却较高 。
代理商何时能盈利我们并不清楚,不过极兔距离盈利已不太远。2022年在中国,极兔尽管仍亏损3.35亿美元,然而相较于40.96亿美元的收入,8%的经营亏损率不算太离谱,明显可看到盈亏平衡的曙光。
2022年是极兔进入中国的第三年,拼多多成立五年后,直到2020年第三季度才实现盈利,在成立第三年的2018年,拼多多的经营亏损率高达30%,与物流企业相比,菜鸟今年一季度仍处于亏损状态,京东物流更是连续亏损超过12年,相比之下,成立三年的极兔利润表现较为优秀 。
03
单价上涨,渐失低价优势
低价几乎是极兔唯一的竞争优势。
但如今这一优势已被限制。2021年下半年,监管部门制止了快递行业的恶性价格战,极兔也受到了有关部门的惩处。
尽管之后价格战有再次燃起的趋向,不过至少在极兔的业绩方面体现出来的是,快递的单价在2022年有显著提高。在2020年,极兔在中国区的单票收入为0.23美元。在2021年,极兔在中国区的单票收入为0.26美元。在2022年,极兔在中国区的单票收入为0.34美元。
单价提升,这对大多数物流企业而言是好事,然而对极兔来说却有一定负面影响,这表明极兔正渐渐失去低价优势。
按当前汇率换算,极兔在2022年的单票收入约为2.42元,此收入比圆通低了不到两毛钱 ,尽管极兔仍具备6%的价格优势 ,但这和当年“8毛钱发全国”的壮举无法相提并论 ,在那时候 ,极兔的价格动辄比通达系便宜三分之二 。
网上众多基层快递员称,极兔的价格优势已不太显著,一些站点不再选用极兔快递,一些商家也不再选择极兔快递。
当亏本的这类行为被禁止,比拼的便是成本能力,然而极兔的成本能力并不出色 。
有参观过极兔的投资人称,极兔的物流水平比同行落后3至5年,所以相比圆通,极兔的单票仍然高了5毛钱左右,这种差距不难理解。在包裹量上,极兔只是国内第六的快递公司,规模上相比通达系也不具备优势。
招股书中,极兔表示会持续降低单票成本,然而从数据方面来看,降本成果较为缓慢。在2021年,极兔在中国市场的单票成本同比下降了0.1美元,到了2021年和2022年,极兔的每单成本仅仅相差一美分。
这意味着极兔相较于N通一达不存在成本优势,若想继续构建低价优势,只能依赖补贴。然而砸钱存在问题,一方面面临监管压力,另一方面极兔现金流十分紧张,此次上市前景不明,能融到多少资金也难以确定。
归根结底,极兔在补贴之外,缺少真正能支撑低价的逻辑。或许能让极兔继续维持低价的办法,只有降低服务质量了。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极兔有这样的趋势:依据国家邮政局网站信息,在2022年第一季度快递服务公众满意度排名中,极兔速递处于垫底位置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极兔每日的投诉量大概有一百起,丢件的情况经常出现,晚点的现象频繁发生,服务态度差的问题也屡屡出现 。
https://img0.baidu.com/it/u=719587216,40438806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82&h=380
招股书提到,今年一季度,极兔的申诉率在国内主要运营商里位列第一。邮政局的数据表明,一季度极兔的准时率在行业中位居第三。只是,这究竟是上市前的短期优化举措,还是极兔确实打算提升服务质量,当下很难判定。
04
极兔不是拼多多的菜鸟
在中国,极兔可以说是靠拼多多起家的。
此前有报道指出,拼多多在2021年占据极兔国内单量的比例超过八成到九成,招股书披露的数据证明了这一传言并非夸大其词。
招股书表明,“客户A”是集团的第一大客户,在2021年,“客户A”占据极兔收入的35.4% 。尽管没有直接点明名称,但“客户A”几乎就是拼多多,这一点不言而喻。
35%的数字看上去似乎还可以,然而要是仅看中国区收入,极兔源自拼多多的收入占比高达78.7%,这一比例十分惊人。需明白,即便像京东物流这种所谓的“自家物流”,京东在其中的占比都不到40%。即便将时间回溯到2018年,京东物流的外部客户收入占比也不过三成 。
可以这么讲,在此之前,极兔对拼多多的依赖程度,要高于京东物流对京东的依赖程度 。
但从2022年开始,情况有了巨大变化。
比亚迪的电池向外供应时曾有一句口号,这句口号是让比亚迪的弗迪电池成为大家的弗迪电池,把这句话用在极兔身上,意思就是从拼多多的极兔变成大家的极兔,2022年拼多多和极兔的业绩都在快速增长,然而两家的业务往来却下滑了,下滑到12.31亿美元,从17.15亿美元下滑,少了约40% 。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出现在极兔的主要客户名单里,这些电商平台包含拼多多,包含淘宝,包含天猫,包含抖音,包含快手。
到2022年,“客户H”已为极兔贡献4.82亿美元收入,该收入占比超过了10%。招股书披露,“客户H”是一家社交电商平台。在中国,能贡献如此体量物流收入的社交电商平台只有短视频平台。
在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况下,拼多多在极兔中国区收入里的占比,从将近8成,下降到了3成左右,这一占比接近目前京东商城在京东物流中的收入占比。
这说明无论有意或无意,极兔和拼多多都在减少与对方的合作。
这种做法存在诸多可能的原因。首先是上市这一因素,单一客户占比过高对极兔通过 IPO 不利,京东物流在上市前都需要大量向外供货,更不用说极兔并非拼多多的子公司了。
其次,将大部分收入与拼多多关联,这对极兔而言风险颇大。拼多多与极兔的关系看似良好,然而又好像并非如此。2021年,极兔工作人员向商家传达过“极兔和拼多多存在特殊合作关系”的消息,借此表明商家发极兔可享有“特权”。拼多多对此予以通报批评及处罚,还宣称两家不存在特殊合作与股权关系。
招股书所披露的大股东当中确实没有拼多多,公司创始人是李杰,腾讯与顺丰是公司前三大股东,相较于坚定盟友,两家更像是各取所需。
既然是各取所需,那么就得考虑服务的性价比。前文提到,极兔的单价在快速提高,和通达系相比,其价格优势已不那么显著,最终,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拼多多减少了和极兔的合作。
与拼多多脱钩,对极兔而言,有喜也有忧。好的方面在于,这能证明极兔在各大电商平台都具备获取订单的能力。不好的方面在于,当连最看重价格的拼多多都开始削减与极兔的合作时,难免会使人怀疑,极兔已丧失了自身最核心的竞争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