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研究愈发重视
小议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说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古代文学作品里的意境研究越发重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篇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说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一直以来的审美追求,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我国古代文学风格与成就的重要内容,研究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明确意与境的深层次含义,对于学好古代文学有着重要的帮助。本文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进行辩证描述,对境也进行辩证描述,指出了意和境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探讨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希望能给相关人员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意境
意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地位。它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审美追求,彰显着我国古代文学的民族风格以及艺术成就。意境能分成意和境两个方面,在古代文学中,二者既存在一定联系,又有显著区别。其中,意主要指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意可以体现在人生方面,意也可以通过自然山水等展现人生,而境则主要指作品能够达到的境地,境可以是作者的创作之境,境也可以是作者在构思时的心中之境,境还可以是作品所到达的某种艺术境界。
一、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愈发重视对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的研究,然而,因多方面因素,相当一部分人对古代文学里的意境尚无足够认识,所以,针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说,仍需进一步探讨。
在古代文学作品里,意主要是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它通常能够在境中展现出来,也就是说,意属于境的一种,然而它又和一般的境不一样,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境 。
意与境相关,境依存于象而存在,所以,意无法脱离象独立存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意通常出于作品且胜于作品的具体形象,著名诗人刘禹锡认为“境生于象外”,然而司空图曾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二者文字不同,但描述的都是意。另外,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在多数情况下都强调有意蕴的境地。正如司空图所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这证明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意通常以含蓄、模糊的手法表现出来。并且,意能够使人回味无穷。再比如严羽曾经说过:“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清远的意境就是明代人对意的最好体现。
https://img2.baidu.com/it/u=2783077102,200512715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7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意常常难以捉摸,不过通常来讲,古代文学中的意大多与人生紧密相连。比如,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里就曾讲过,“得于乐府,便有‘晚妆留拜月,春睡更生香’”,“得于惬适,便有‘客来当意惬,花发遇歌成’”,“得于寂寥,便有‘孤萤出荒池,落叶穿破屋’” 。这些诗不受理论框架的局限,也“庶几不滨于浅涸”,司空图认为它们仍未摆脱作者的批评。因此,可以说,古代文学中常常通过山水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或是赋予意一定的人生意蕴,这一共同特点在相当一部分作品中都能表现出来。
除此之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讲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无我之境说的就是意,这种境界并非代表没有主观意识,只是强调主观意识相对较浅,是一种悠远、含蓄的表达意的手法。不仅如此,王国维评论姜夔时说过,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可惜没有在意境方面下功夫,所以感觉不到言外的韵味、弦外的余音,终究不能跻身于第一流作者的行列。”这也恰好体现出了意具有悠远的特性 。因此,在古代文学里,意的运用属于境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关乎人生的意蕴之境,然而,不能看到意就将其理解为意蕴之境,实际上,它应建立在古代文学作品之上,而境能涉及作品之外,在特殊情形下,甚至能涉及文学之外。
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境
本文中的境指古代文学作品所达到的某一境界,诗有三境,其中一是物境,二是情境,三是意境,出自王昌龄。由此可见,依据王昌龄的观念,境主要分为三种。然而,王国维又说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也就是说,王国维认为境主要分为两种。不管是王昌龄眼中的境,还是王国维眼中的境,其在本质上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王国维也讲过,存在写境,还存在造境,这是写实和理想两派区分的根本缘由。然而,这两者很难区分,因为诗人创造的境必定与自然相互融合,所以其写的境也必定与理想有关联。故而,写境和造景的关系是,一方面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又相互区分。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背景。可以这么讲,意是由境产生的,同时借助意去看待境,进而实现意境结合,以此正确认识人生。实际上,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并且努力找寻其中的境,从而达成境中有意,意中有境,真正领悟此美学命题所包含的中国特色。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境是作者凭借心中的境对文学作品进行构思,即创作之境。通常状况下,作者心中之境既可能是自然境地,也可能是人生境地。其中,自然境地是文学家开展文学描写的对象,就像王昌龄所说的“泉石云峰之境”。而人生之境是作者经由人生感悟形成的境。又如,元代杨载说过,“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自工”等话语。由此能够看出,意与境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些关系。
此外,境由心生是指作者更深层次地了解自然之境和人生之境,与之碰触后形成的高层次心境。王昌龄说过:“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其中心中之境可理解成自然之境、人生之境,也可理解成作者深层次思考后形成的另一种较高层次的境界。在白居易的《文苑诗格》中,对一系列的意和境都做了描述,还巧妙地把境与意结合起来,借境来表达意,实现境和意会,充分展现出境的妙处。
在某种意义上,境代表文学作品达到的一定程度的艺术造诣,这种程度还能被称作境界。然而,境和境界的意义不一样,可以说,境界仅作为境的某一种形式而存在。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讲过,境并非单指景物,实际上,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够写真景物的作者,能够表达真感情的作者,便可称其有境界,反之,则无境界。古代文学作品中形成的艺术造诣属于一种境界 。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有独特意义,境也有独特意义,人们只有很好掌握其中的意,才能真正了解这些文学作品包含的深意,人们只有很好掌握其中的境,才能真正了解这些文学作品包含的深意,人们通过对其深入把握,才能真正认识作者的思想与观点,进而学好古代文学。
【参考文献】
https://img1.baidu.com/it/u=2671311202,152376630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7
李枝维,《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美刍议》,发表于《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年第11期 。
董弟林,《啼血画梦傲骨诗魂——文化传播视域中孟郊诗歌审美意境的内核结构》,发表于《东南传播》,2009年第1期 。
王三毛,其作品为《古代文学中的竹林》,发表于《阅江学》2010年第01期 。
陈天信,其作品为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发表于《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09年第12期 。
王义梅,李明亮,探讨刘长卿运用冷感意象群来营造意境,发表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7期 。
陈红梅,《阅读经典,润泽心灵——古代文学在现代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发表于《考试周刊》,2010年第49期 。
徐莹,其作品为宋代婉约词审美拾零,发表于学周刊A版2010年第07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