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2025-5-3 13:11:37

浅论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多类型及科技政策保险等切入点

《浅论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doc》被会员分享,它能够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的《浅论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doc(5页)》可在温州文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搜索。

现代农业是社会化、商品化的农业,它包含生态农业、精细农业、休闲农业等几大类型,发展现代农业要着重从科技、政策、农业保险等方面着手,以此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使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并采用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现代农业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工业给予的物质和技术支持,灵活运用市场杠杆,对农业资源配置予以优化,达成农业生产的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它当作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

自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对传统农业进行全面改造,最终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这一转变有其着力点 。现代农业具备科技化程度高的优势,这是传统农业无法比拟的,它还具有产值收益高、综合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等优势,并且现代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良性推动作用日益增强,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10年公布的数据,2008年美国现代农业总产值已达3821亿美元,其比重占美国工农业总产值10%左右,且持续以每年9.3%的增长率递增,远远高于制造业3.2%的增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发展现代农业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来说,也是有必要和可行的,它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率,能够增加农民收入。

https://img1.baidu.com/it/u=2031889980,420843147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4

它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它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集约化经营的。我国生态农业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到2012年时,我国不同种类生态农业的试点已经达到3000多个。然而,因为生态农业前期投入比较高,对科技水平要求也比较高,并且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科学研究与技术储备相对薄弱,所以导致后发动力不足,实际上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尚未达到推广量产规模。 (二)精细农业 精细农业,又称数字化农业

信息化农业由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提出,它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这种技术包括各种分辨率的遥感、遥测技术、GPS、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以此改善作物生产管理决策和经济效益,是一种农业发展模式,简言之,是一种基于变异的田间管理手段。精细农业的范围,除了耕作业之外,还涵盖精细园艺,还涵盖精细养殖,还涵盖精细加工,还涵盖精细经营与管理,甚至包括农、林、牧、养、加、产、供销等所有领域。休闲农业,也就是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生产为根基,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农业。具体来说,它是一种利用农业景观资源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通过发展观光、休闲、旅游来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进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休闲农业属于农业范畴,却并非单纯的农业类型,它是具有特色的农业。在休闲农业区内,游客能够游览观光,能够采集蔬果,能够体验农活,能够了解乡土民情,能够享受特色民风。同时,还能为游客提供住宿、度假、游乐等服务。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互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首先,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兴农贡献率。- 最终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 。

https://img2.baidu.com/it/u=2318361354,422144381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35

其次,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农业服务体系,促进先进农科技术的扩散,促进先进农科技术的传播,努力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三是大力发展农用工业。积极运用现代工业成果,采取工程技术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电气化水平,让农业生产步入高层次的良性发展轨道。利用财政税收杠杆,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首先,积极构建并完善农产品生产、经营一体化市场,发挥市场在调解农业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优化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农产品补贴

运用转移支付等多种手段,调节并控制农业经济,使其朝着积极向好的方向发展,克服市场调控存在的不足。第三,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切实开展信息体系、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以及农村金融体系这六大体系的建设,将发展农业、改善环境、优化资源结合起来,达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进程,制定适合我国农业保险特点的法律规范,用法律形式明确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职能作用,避免其出现随意性,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为整个经济社会制度的运转建立强有力的风险保障制度。其次,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平衡保险人与被保险人

存在利益冲突,一方面,补贴保险人经营费用,弥补其经营农业保险的亏损,鼓励其积极经营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供给,另一方面,给予保险人保险费补贴,增强其对农业保险的投保购买能力,增强其农业保险需求。第三,要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通过再保险方式,在其他保险人之间分散、转移保险人的风险责任,让农业保险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以此促进农业保险制度具备可持续性与有效性。农业是弱势产业,这是其不可改变的特征。中国农业的国情,限制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无法走人均规模取胜的道路。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很多,涵盖自然、社会、市场、政策等多个领域。农产品的供给情况以及价格状况,会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产生影响。然而,中国社会成员中最为广泛的农民以及相关农业从业阶层的利益诉求,正逐渐被唤醒。那种牺牲和忽视他们利益的政策取向,必须被彻底摒弃。“三农”问题作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更加紧迫地摆在了政府面前。参考文献:乔桂银所著的《农业生态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发表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陶琳所著的《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发表于《山东经济》2007年第02期 。崔丽、傅建辉所著的《浅释传统农业经济效率低下的原因》,发表于《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论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多类型及科技政策保险等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