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2025-5-3 04:29:41

读完为学深受教益,穷和尚与富和尚朝圣故事蕴含大道理

《为学》读后感(通用12篇)

读完一本名著后,你肯定有诸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来呢?或许你此刻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为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参考,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学》读后感 1

阅读彭瑞淑所写的《为学》,收获颇丰。他借助一个小故事,传达给我们一个能让人终身受益的深刻道理。

那故事讲,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四川一个偏僻的深山里,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和尚很贫穷,另一个和尚比较富一些。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圣。南海就是舟山群岛普陀山,那是佛教圣地,是观音菩萨的“家”。你觉得怎么样呢?

富和尚说:“您怎么去呢?”

穷和尚说道,他是步行前往的,只需带上一个用来盛水的瓶子,还有一个化缘用的饭钵就足够了 。

富和尚说道,我多年来一直想要雇一艘船东行,始终因为路途遥远,困难众多,直到如今也还没有能够成行,您这样怎么能够去呢 !

一年之后,穷和尚自南海返回。富和尚得知此事,脸上浮现出惭愧之色。

从四川前往南海,路途相隔千山万水,况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会有诸多困难险阻!富和尚惧怕路上出现野兽,担心自己生病,害怕自己迷路……惧怕这,惧怕那。故而今天推明天,今年推明年。最终一事无成。而穷和尚只明白:迈开双脚,走!那看似难以战胜的困难就这样被一步步踩在脚下!这结果毫不奇怪,毕竟——“路在脚下”!

古人借这个小故事告诫我们,凡事皆是如此,再困难的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且用心去做,就必定会有所收获,再容易的事,若不去做,也绝对无法成功。像富和尚那般,凡事多做些谋划,自然未尝不可,但更为关键的是,不能只说不做,必须付诸行动!

学习难道不是如此吗 我们不迷信天才 只相信勤奋 无论知识多么难懂 只要努力 就会有所收获 无论知识多么浅显 不用心 就只能学到皮毛 甚至什么都学不到

成败的关键在于要有坚忍不拔的努力。我们应当牢牢记住:人做学问,可贵之处在于立下志向,要立下长远的志向,而不是经常立下志向。不管客观条件是好是坏,也不管天资是高是低,关键都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

《为学》读后感 2

教室里响起了同学们的读书声,潘老师正带领我们读《为学一首示子侄》,这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写的一篇文章,他写这篇文章是为了鼓励自己的子侄辈们读书 。

在这篇文言文中 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 即天下的事情不存在难易之别 做了 困难的事情会变得容易 不做 容易的事情会变得困难 我认为他说得非常正确 天底下的事情哪有什么难易之分呢 学习亦是如此 只要肯去学 困难的会变得简单 若不学 简单的也会变得困难

在这篇文言文中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 一个穷 一个富 这两个和尚有共同志向 都想去南海朝拜 最后却是穷和尚到了南海 富和尚没去 为何富和尚准备多年 还想租船去 最终却没去成 而穷和尚只要了一个瓶子和一个饭碗 一年时间就去了南海呢 ?这是因为富和尚过分在意客观条件的优劣,然而始终未曾付诸实际行动,故而没能抵达南海 。在最后 ,作者写道 :一个人树立志向 ,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和尚吗 ?实际并非如此 ,只要付诸行动 ,你便能够比得上文章里的穷和尚 。记得有一回,我跟同学一起做题,突然遇到一道题我不会,我就把它搁到一旁,然而我身旁的那位同学立刻拿出纸笔开始演算,没过多久就解出来了,那时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生活里这类例子数目不少。比如说我们做数学方程时,一道又长且极难算的方程出现在你眼前,多数同学必定不会去算它,然而有些勤奋的同学会去做,做了的同学,自然而然就成功了。或许这便是好学生与差学生拉开差距的缘由吧。

最后结尾处,作者写道:“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又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却不学习的人,是自己导致失败的人……”这一段描述了失败的人以及通过自身努力的人是如何形成的。失败是很容易发生的,然而,要是你想成为一个凭借自身努力生活的人,那么你就需要勤奋、努力。上天只会把机会给予那些付诸行动的人。

《为学》读后感 3

昨天我看了清朝作者彭端淑写的一篇文言文——《为学》。

我明白了文言文注解中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借助两个和尚去海南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当我明白这个道理后,我联想到现实社会,我认为彭端淑的语言极具哲理性,而且他所阐述的事理完全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写照。就像文中开头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文中讲得很对,天下的事有容易和困难之分吗?没有,这正如作者所说,只要去做,难事也会变简单,而不去做,简单的也会变难,就如文中的那两个和尚,富和尚虽有财富,却没有志向,穷和尚虽穷,但有远志,有信心,凭借这两样,他达到了最后的目的,以至于最后出现“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结果 。

从两个和尚的故事中,我最终领悟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然而,每个人都能成功吗?从古至今,每一位干部都立下志向,都宣称自己要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呢?当他们坐上官位后,便得意忘形,贪赃枉法,以至于最终让国家遭受损失,让人民受到伤害,甚至连自己都无法堂堂正正地做人,这是为什么呢?他们只是心中怀有远大志向,却并未将其付诸实际行动,所以他们根本不会有什么作为 。

我身边有一些同学,其父母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学习条件,然而他们呢?却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面对这些优越条件,不再认真学习,而是整日沉迷玩乐。他们并非没有志向,只是对现实状况感到满意,因而忘却了自身的行动。人们常讲:“寒门出才子” 。由此可见,人生立志。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像穷和尚那样。有所想就一定要有所做才行。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为学》读后感 4

https://img2.baidu.com/it/u=2609027422,1066750707&fm=253&fmt=JPEG?w=800&h=1067

前些天 ,我学习了《为学》这篇文章 ,从中明白了 “事在人为” 的道理 。之后掩卷遐想 ,顿时思绪万千……

立志,是事业的起始步骤,它如同船舵,为万吨巨轮明确航行方向。“夫志当存高远。”想要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必定要树立高远志向。敬爱的周总理从小就心怀宏大志向,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目标,最终将自己的全部无私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有志者,事竟成。”一般来说,人们对这句名言深信不疑,然而,为什么《为学》里提到的“蜀鄙二僧”同样有志前往南海,最终却是“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呢?歌德说过“壮志与毅力是成功的双翼”,这句话告诉我们,成功如同一只雏鹰,缺少壮志这只翅膀飞不起来,缺少毅力这只翅膀同样飞不起来,也就是说,事业的成功属于有远大志向且能迎难奋进的人。贫富二僧都有着远大的志向,然而富者虽有志向,却只是空想,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却不付诸行动去奋斗,这就如同要开门,门都不开启,里面的人却想着出去,这怎么能实现呢?当然,去南海只会成为他遥不可及的梦,而穷者立志要去争取,富者问他凭什么前往,穷者凭借不畏艰险、挫折、荆棘、坎坷和失败的精神前往,乘风破浪,最终抵达了南海,贫者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是因为他不仅用志向指引自己奋斗,还用奋斗的成果证明了自己的志向。翻阅古今中外的历史长卷,这样的事例有很多:高尔基,为了创作歌颂无产阶级的作品,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历经人间辛酸,在饥饿和危险威胁下,不屈服、不畏缩,如海燕般在雷鸣电闪中搏击风浪,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历经千锤百炼,最终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从诺贝尔到爱因斯坦,从李时珍到童第周,那些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都是努力奋斗带来的。由此可知,“有志者,事竟成”并非指只要立下远大志向,就自然会有远大前程;而是说既要拥有伟大的创造志向,又要有争取成功的更伟大的奋斗精神。

一个真正胸怀大志的青年,他在学习本领的征途中,必定能够冲破各种艰难险阻。一个真正胸怀大志的少年,他在成就大业的征途中,必定能够冲破各种艰难险阻。他会击浪扬帆,破浪远航。巴斯德曾经这样说过:“壮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旅程的尽头便是成功!”

《为学》读后感 5

今天,我学习了《为学》这篇文言文,它所讲的道理让我感触颇深。《为学》是作者彭端淑所写,目的是鼓励子侄辈们努力学习。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作者对于做与不做的思考,还通过自身天赋以及蜀地边境僧人的事例,告诉子侄们后天努力比天生聪明更重要。

我对蜀国边境僧人的事例所揭示的道理,印象深刻。在生活里,人们只有脚踏实地,鼓起勇气,增长信心,一步步向前迈进,才能够取得成功。在生活中,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勇气去做,就必定会成功。

这两个道理一直影响着真我生活,最近刚开学,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向很少,然而英语老师不同,每天给我们布置大量作业,我经常奋斗到七八点,自从学了《为学》后,老师布置的作业似乎越来越少了,我才发现,在人生道路上,不管有什么困难阻挡前进,只要鼓足勇气,增长信心,脚踏实地,一步步就能迈向成功。

学习《为学》之前,我常忘记写某些作业,学了《为学》后,我觉得作业明显减少了。事情只要肯做,难易就会相互转化。只要肯做就一定会成功,不管困难如何阻挡你前进的道路,只要鼓足勇气、脚踏实地地前进就会成功。我们有远大志向的同时,也要付出行动。学习《为学》这篇课文,我要从现在开始付出行动。

只要我们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地前进,就一定会成功。通过学习《为学》,我受益匪浅。天才出于勤奋,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扎扎实实地学好文化知识,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有所成,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为学》读后感 6

《为学》是本学期的一篇课文,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脑中涌起思考的波涛,对于这篇曾被我当作无趣文章的课文,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我们眼中曾经都是这样,难的就是难的,它不会因为我们而变得容易,易的就是易的,它不会因为我们而变得困难。但我发现我们错了,事情的难易,是和我们的努力程度相关联的,就像开头所说的,天下事有难易乎?的确,天下之事并没有什么难易之分,难易的界定完全由人决定。我们如今讲一个人学习成绩优异时,随后往往会提及他聪慧,然而,聪慧的人学习成绩就必定优异吗?同样,学习成绩欠佳的人总会拿天赋当作托词,宣称自己愚笨,自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可是,学习与天赋又有什么关联呢?凭借自身聪慧却不学习,这难道不也是一种不明智的行径吗?学习,其实就是关于努力程度的问题。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且,学习算不上是困难的事。李白小时候非常贪玩,然而他最终成为了流芳千古的大诗人。

穷和尚和富和尚是第三段的典型例子。客观来讲,从财力方面看,穷和尚比富和尚差很多,然而他却能抵达南海。这使我联想到自己的座右铭:实践不一定会成功,但放弃必定会失败!无论富和尚怎样嘲笑、怀疑,穷和尚都已坚定志向,他会努力去做!

难和易,存在区别吗?其实只是用心程度不一样罢了 ;笨和聪,存在区别吗?其实只是努力程度不一样罢了 ;富和穷,存在区别吗?其实只是物质条件不一样罢了 。然而志向、实践、努力以及坚持比它们重要百倍 ,它们才是学习真正的捷径 !

《为学》读后感 7

今天学习了《为学》这篇课文,内心颇有感触。作者所说的话非常正确,天底下的事情存在难易之分吗?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去做。只要付诸行动,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反之,倘若你不做,那么再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所以,我们遇事要肯下手,不要“想”,那样才会有收获。

这篇课文里作者还列举了一件事,是关于贫富两个和尚去南海的。贫和尚仅凭借一瓶一钵,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富和尚呢?多年来一直想要雇船顺江而下,然而到后来却仍是一场空。这难道不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吗?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在一起写作业,突然看见书上有一道难题。我皱了皱眉头,心里想反正老师又没要求做,就不管它了。然而我的同学眼睛发亮,好似看到了珍贵的东西,没说一句话,马上在草稿纸上计算起来。没过多久,就把题做出来了。我立刻感到非常羞愧……

像这样的例子数量众多,比如说我们来做数学方程组。有些方程组呈现出很长的一串,数字繁杂。多数同学要么将它们搁置一旁,要么胡乱去做。然而只要你认真进行思考,善于发现其中的规律,这些方程实际上都很简单。

“想”与“做”,二者距离极近,只需轻轻一跃便能达成。然而为何人们总是喜好空想呢?难道“人之立志”确实比不上“蜀鄙之僧”吗?并非如此,而是“懒惰”这一不良因素在作祟。它促使人们搁置手中工作,尽情去享受。这般固然舒适,可最终必定会一事无成。所以,我呼吁人们,一定要战胜自身的惰性,用自己的双手去开拓未来,并且要不断创新,成功永远属于勤劳的人!

《为学》读后感 8

读过彭端淑的《为学》后,大家大多会严厉批评富僧 ,的确,富僧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 ,然而却没能前往南海 ,这种行为确实应当受到严厉斥责 。但是,大家大多忽视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富僧听到贫僧从南海回来后,脸上露出了“惭色”。仅这一点,笔者觉得他也是值得赞许的。因为能露出“惭色”,就表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惭色”至少会成为他日后实现理想的一种动力。

在人生道路上,谁都有可能办错一两件事 ,关键在于做错后怎样去对待 ,倘若一个人做错后能表现出“惭色” ,那就表明他已认识到错误 ,且在此之后或许会有悔改之心 。

展开历史的画卷,让我们瞧瞧那些未实现理想,于惭愧后奋发有为的人,是怎样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我国古代有位文学家叫苏洵,他参加进士考试未中,面露“惭色”,随后烧掉以前所写的文章,闭门刻苦读书,通读六经以及百家之说,最终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在异邦,有位音乐大师是贝多芬,他32岁时突然耳聋了。当时他心情痛苦到了极点,绝望到了极致,甚至一度闪过自杀的念头,有了“惭色”后他并没有自杀,而是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他的最后一部杰作是《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是在他听觉完全丧失后完成的。

再看我们当代的事例,有被称为当代保尔的张海迪,她在医院工作时,有人拿着一瓶贴着外文商标的西药来求她翻译,当时她并不懂外文,只能惭愧地摇头,而在这之后,她立志要学好外语,最终掌握了几门外国语言。……

从以上事例中 我们能看出 失败和挫折没什么可怕的 可怕的是在失败中永远不爬起 一次失败 只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的机会 借此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认识生活的艰辛 然后 去求索 去奋斗 开发潜能 激发勇气 磨炼意志 创造难以想象的奇迹 别在乎别人的嘲笑与讽刺 你要爬起来 在别人的取笑中开拓自己的路

https://img0.baidu.com/it/u=1891901723,256911435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67&h=500

在我们学习时,因各种缘由遭遇挫折,有的人就灰心丧气,变得萎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 。另外有的人在失败面前没有失望,在露出“惭色”后,能总结经验与教训,勇往直前,鼓足勇气努力学习,进而取得了好成绩 。

前人处于逆境,处于艰苦环境时能有如此远大的理想,有这般宏伟的抱负,我们21世纪的青少年,处在这么好的条件下,难道会没有吗?

《为学》读后感 9

读了《为学》这篇文章,它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且精炼 ,文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

文中提到“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确实天下事存在难易之分 ,但为何不换个角度看呢 ?题有难易 ,只要去做 ,去钻研 ,难道还怕无法攻克 ;事有难易 ,为何别人做起来轻松 ,别人能做到的我们难道做不到吗 ?俗话说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我相信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 。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有的和尚不能到达,而贫穷的和尚却到了。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吗?是啊,难道我们还比不上一个穷和尚?和尚立志前往南海游历,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那我们同样也能。你立下志向,去达成自己的心愿,认认真真地去学校学习,踏踏实实地去做事情,难道还会担心学不到知识、做不成事情、实现不了愿望吗?回顾一下,当初爱迪生不也是靠捡破烂维持生活吗 ,童第周不是被视作“低能儿”吗 ,那他们为何能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还有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 ,引力发现者牛顿 ,他们作为一代科学家 ,为何能创造出一代辉煌成就 ,难道他们拥有高智商吗 ,那童第周又如何呢 ,他们就是凭借这种刻苦钻研 ,吃苦耐劳 ,勇于拼搏的精神去创造去争取的 。他们为什么能做到人穷志不穷,他们为什么能踏踏实实地去实践,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他们是人,我们同样也是人,难道我们比不上他们吗,不是的,上天赋予我们的是平等的,只要我们自己去开拓,去奋斗,就能够取得辉煌。

话虽这样讲,可是在实际生活当中,有多少人会实实在在地去做呢?又有多少不切实际、追求过高目标的人去盲目地追求呢?人是不能没有志向的,然而立志了也不能只是嘴上说说却不付诸行动,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曾经有过自己的追求与理想,也曾经立下过志向,还写过规章制度

也曾为自己确立行为准则。然而写是一回事,说又是一回事,实际做起来困难重重。唉,还是放弃吧,反正还有下一次。我猜许多朋友都有过和我类似的思想经历,其实这是我们在自我伪装,伪装那颗虚伪的心,努力挽回所谓的“面子”。让我们坦诚面对现实,事在人为。

有句诗讲“莫问辛劳有多少,耕耘自得新收获” 是啊 何必去管那些付出 让我说 事在人为 让我们这些得过且过的朋友摘下虚荣心拼凑成的面具 丢掉我们所谓的“面子” 去树立自己的理想 去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

《为学》读后感 10

彭瑞叔的《为学》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中有蜀地的一贫一富两个和尚,他们都“欲之南海”,富和尚没能到达,穷和尚却做到了,这个故事阐述了天下事的道理,即为人去做就容易,不去做就困难,许多人对富和尚持批评态度,的确,富和尚拥有丰富财力却未能做到,应该受到批评,但我觉得他看到穷和尚仅凭一瓶一钵就到达了南海,进而露出惭色,这也有值得赞扬的一面 。

没有实现理想,在感到惭愧之际立志奋发从而获得成功的人,有很多。古时的苏洵,多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中,非常惭愧,于是他把之前写的书都烧掉,闭门诵读,最终精通了六经和百家学说,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

人要是能够知道惭愧,并且奋起直追,那么就一定会从困境中走出来,进而有所成就。“当代保尔”迪学识渊博,精通好几门外语,可谁能不知道她学习外语源于一件小事呢?张海迪在某医院工作的时候,有一位同事拿着药瓶请她翻译瓶身上的外文,她表示:“我不懂”,只能羞愧地低下头。从那以后她立下志向要学好外语,寒来暑往,时光流转,成功之花最终开放了。

古人说:“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我完全相信,面带惭愧的富僧一定能够吸取教训,鼓足勇气再次踏上征途,圆满地实现前往南海的理想。

《为学》读后感 11

我阅读完了《为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天下的道理便是如此,事在人为。只是坐在那里嘟嘟哝哝地抱怨世事艰险毫无用处,除了徒然浪费时间以及造成对事实的曲解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只要你动手去做,情况就会不同。用心去做,努力付出,再困难的事情也能迎刃而解。

你看《为学》里有两个僧人,一个贫穷一个富裕,富僧只是凭空想象,空想乘船去南海,然而拖了好几年,仅仅嘴上说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而贫僧却立刻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带着一个瓶,一个钵,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怀着努力去实现愿望的决心,终于到达了南海。

事实表明,你虽有自己的志向,却没有实际行动,最终就如同那个富僧一般,落得个既可笑又可悲的结局。许多人顾虑这个,顾虑那个,到头来将自己的青春岁月白白耗费在毫无价值的担忧、惧怕上。最后,想要后悔已然来不及了,一生都在忧愁、痛苦以及悔恨自责中度过。这样的人生难道不乏味吗?这种人远远比不上有实际行动的人。他们会去实现看似难以企及的愿望,跌倒后爬起来,失败了继续奋斗。最终,必定会取得辉煌成就,人只要想就能成功。

有志者事竟顾,努力吧!你也会成功的。

《为学》读后感 12

清代学者彭端淑所著《为学》开篇阐明自己的观点,即天下事有难易之分,做它,那么难的也会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的也会变得困难。人做学问也有难易之分,学习它,难的也会变得容易,不学习,容易的也会变得困难。彭端淑还用贫富二僧的故事,论证了为学的成败在于为与不为的道理。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受教育。

一个人天资昏昧,才能平凡,然而他每天坚持不懈地学习,持之以恒。当他干出一番大事业时,你会认为他昏昧、平凡吗?有一个人天资聪敏,才智过人,可他自恃天分很高却不努力学习,整日满足现状,一生庸庸碌碌,难道你还会认为他是天才吗?古今中外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具有非凡能力,这些能力都源于他们长期不懈的努力,他们竭尽全力,备尝艰辛,百折不挠,最终成就大业。例如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7岁上学时被老师视为笨学生,仅上了三个月学便被迫辍学回家,后在妈妈指导下自学了英语、算术、化学、地理、历史等多门课程。他12岁时,因家境贫苦,不得不在火车上卖报,同时做实验。一次化学药品着火,车长在盛怒之下打了他一耳光,致使他右耳失聪,他被迫流浪到其他地方,继续寻找职业。但他依旧利用一切机会刻苦自学并做实验,最终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他一生发明了发报机、留声机、电灯、电影机、蓄电池等一千多项发明,被人们称作伟大的天才。我国近代有类似王羲之的人,他专心学习书法,长时间坚持练习,连池水都被染黑,最终凭借这份潜心与坚持,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

贫富两个和尚都想要去南海,富和尚虽然满怀信心,可是一直因为没能买到船而苦恼,穷和尚立下前往南海的志向,只靠着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不顾路途遥远跋涉几千里,凭借坚定的意志,达成了自己的心愿,让富和尚十分惭愧。立下远大志向之后,就要脚踏实地去做,一味强调客观条件却不行动,就会一事无成。相反,即便身处艰难困苦之中,依旧毫不气馁,奋勇向前,说不定就会成功。

联想到我们的学习,有的同学自认为聪明,学习时不刻苦,不认真,靠耍小聪明来应付学习,结果知识掌握得很肤浅,成绩起伏不定,远远比不上那些天资一般,但踏踏实实、勤奋刻苦的同学;有的同学自甘平庸,觉得自己天分不高,再努力也没有用,于是灰心丧气,不努力学习。要是能够在主观方面进行反思,意识到自己天资比不上他人,那我就选择“笨鸟先飞”,凭借勤奋来弥补不足,长久地这样坚持下去,始终努力不松懈,难道你还会比不过别人?

学习《为学》,让我收获颇丰。天才源自勤奋,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身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从小要有远大抱负。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文化知识。要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唯有如此,才能学有所成,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完为学深受教益,穷和尚与富和尚朝圣故事蕴含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