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昨天 14:56

西方中小学社会化管理,对我国教育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西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下,中小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他们开始更加看重家长的参与和作用的发挥,同时更加注重社区及其他社会组织团体的支持;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教育与社会融合的必然走向愈发明显,这也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中小学;社会化管理

一、西方中小学社会化管理

西方中小学社会化管理模式,是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下,以政府为主体,负责学校的办学与管理工作,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依照法律途径参与学校管理,形成一种多方共治、权责共担的管理体系。这种管理模式,源于西方特定的社会环境,体现了学校与外部社会之间相互联系和互动的特点。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国陆续出台法规,通过法律手段在国家、地方及学校层面构建了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的体系。这一体系使得社会团体、私营机构、财团等在遵循国家管理和制度规范的前提下,以特定方式参与到学校的办学与管理中,从而逐步形成了中小学的社会化管理制度。在20世纪末,美国为消除中小学管理中存在的官僚化问题,实施了教育制度的改革与革新,旨在增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度,诸如推行特许学校和认养学校等形式。开放学校理论提倡,应打破学校作为孤立中心的局面,构建并完善面向社区开放的学校模式。在这样的学校中,决策权直接掌握在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区手中。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品质的提升,为了确保教育质量的稳步上升,教育管理的水平亦需同步提升。鉴于此,如何提升管理质量已成为众多国家在中小学教育改革领域内的研究焦点。在这一趋势下,中小学社会化管理的特点表现为:强化与社会的直接互动,同时高度重视家长在其中的参与和作用。

二、中小学社会化管理的必然性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

https://img1.baidu.com/it/u=615190525,294062821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86

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这四个方面构成了社会的根基,学校教育与之间存在着直接与间接、正面与负面的、错综复杂的互动联系。学校如同社会的缩影,它将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简化和净化,再呈现给学生面前。因此,学校教育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因此,学校的管理必然需要社会的广泛介入,若缺乏社会力量的加入,学校的育人功能将与社会需求脱节,这与教育学所阐述的学校教育在社会中的职能相悖。

(二)中小学管理提高和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利益推动下,学校管理对效率和品质极为看重,却常常忽略了教师间的情感交流,这给教师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社会不断发展,民众的民主观念日益增强,多元文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导致单位内部的权威地位逐渐减弱。学校领导层若缺乏足够的权威,其在学校管理层面的作用便会减弱,从而可能导致秩序失控、管理质量下滑等问题。校长负责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管理上的便利性,事事都需校长亲自处理,许多决策也需在校长会议上进行表决,校长从最初的无奈接受到逐渐习惯,无形中助长了其专断和权力膨胀的趋势,同时也加剧了校长的工作负担。美国的中小学由董事会负责管理,其中成员包括社区民众、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医生和律师等。来自不同职业背景的代表们共同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监督工作,这样的做法使得问题的处理更为周全和高效。社会各界力量的加入不仅提升了管理决策的民主性,增强了管理效果,还有助于减轻学校管理的压力,节省管理成本。参与学校管理的多角度合作将有助于减轻管理者所承担的工作负担和压力,从而让学校管理变得更加全面和细致,提升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并让中小学的管理充满活力与灵活性。

(三)弥补学校资源不足的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一直偏低。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2年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亿元,其中小学预算内经费为.2亿元,占比达到了33%。到了2003年,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增至.6亿元,小学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亿元,占比上升至33.5%。国家教育资金投入的数额有所提升,然而在占比上依旧维持着之前的水平。实际上,针对初等教育的受众基数十分庞大,其所需的各项经费并不亚于高等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第十五条明确指出,我国将建立一种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以其他多种途径筹集教育资金的制度,并逐步提升教育资金投入,确保国家办学的学校教育资金来源的稳定性。研究显示,城乡之间的发展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地区在教育资金投入方面长期面临不足,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若欲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教育领域,投资者需介入学校的管理事务,方能感受到投资的价值所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民间资本规模庞大,约达12万亿元人民币,且民间财富总量已超越国家GDP。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农村学校往往因条件不足而受限,而城市学校则因推卸责任,导致校外优质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若实施中小学社会化管理,则能开辟一条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途径,进而有效巩固教学成果。此外,社会力量的参与还能确保学校教育目标与社会的需求相契合,同时进一步扩大了教育活动的空间。

https://img1.baidu.com/it/u=2554244452,284660030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82

教育,原本被视为个人事业,现已转变为关乎国家与社会的大事,成为一种公共性质的事业。过去,学校作为独立的实体,缺乏外部管理介入,仅是社会中的一片“纯净之地”,其发展往往与社会发展脱节。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与社会的联系愈发紧密,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对中小学管理改革进行深入探讨的几点见解,发表于《云南教育》1999年第7、8期,页码为18至19。

张捷与陈铭对当前国际上学校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其研究成果发表于《外国教育研究》杂志1998年第3期,具体页码为54至56。

李平在其发表于《山西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版》的2005年第3期文章中,对中小教育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王强与单中惠共同探讨,西方中小学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及其对于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所具有的参考价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方中小学社会化管理,对我国教育发展有何借鉴意义?